<p class="ql-block"> 现代人,读书的多了,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男女平等,而且读了高中的,那比比皆是。大学生都普遍,和过去旧社会相比,高中毕业就是童生。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可能是童生,也就是现在的高中、或者中专生之类。没有功名,更没有俸禄,可以待业中继续参加乡试,考取秀才。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一大怪象,他可以穿长衫,但只能站着喝酒的读书人?书读得多一些的人,思维模式要灵活点,看问题的高度会有些异样,会从所学中,调整角度,那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p> <p class="ql-block"> 孔乙己虽然贫困潦倒,但他坚持穿着长衫,是为了证明自己曾经是个读书人,保持自己的身份认同。长衫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慰藉,一丝自尊残留。</p><p class="ql-block"> 其次,孔乙己穿着长衫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维持面子。尽管他经济状况窘迫,但他不愿意与那些“短衣帮”“同流合污”,坚持穿着长衫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清高。</p><p class="ql-block"> 此外,孔乙己的穿着习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划分。在《孔乙己》的故事背景中,穿长衫的人通常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富贵之人,而穿短衫的人则是普通劳动者。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这种矛盾的行为进一步突显了他的尴尬处境。</p><p class="ql-block"> 最后,孔乙己的穿着习惯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他自命清高,不愿意做体力劳动,同时又有一些良好的品德,如讲信用、热情待人等。他心态总是高于普通人,认为自己比那些“劳动者”强多了。渴望别人,对他是“读书人”的认可。当时这种思想观念,到致类似孔乙己的读书人,碍于面子而不去低头工作,整天无所事事,自以为是,最终成为不伦不类的失败者。</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孔乙己(童生)满街都是,但已经从孔乙己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思想已经从穿长衫中解放出来,而且也不用站着喝酒吃饭。他们没有读书人的面子,而是脱下了那一件,孔乙己穿了上百年的长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睿智的大脑,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应有的努力,在这个鱼目混珠世界里,选择适合自己特长,把它发挥到极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嘛。有的人在老家没考取功明,也读了不少书,但他脱下长衫,南下打工,抓住机遇与挑战,象比赛一样最终胜出,当上了企业高管。沿海地带池子大,而有的人,在沿海时间长了,看准机会,经过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这说明了面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口袋里装了多少钱!</p> <p class="ql-block"> 处的时代不同,那命运也是不同的。在旧社会,孔乙己被请去抄文本,可以赚点小钱,喝点小酒,吃一盘茴香豆。他就不愿意放下身段面子,以为自己是读书人,咋去干粗活呢!就造成了他口袋里没有钱,有时去赊账解馋。要等到有人请他抄写文本,才会赚到钱去还账。那种被动等来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已经过时。年轻的读书人,在老师的教导下,早已脱下长衫,也不想躺平,就没有面子可言,能赚钱就可以去做,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比如:北京大学毕业的陆步轩去售卖猪肉,最终成就了他的目标,为母校捐款9亿。有大学毕业去做外卖的,那是为了赚钱先把欠债还完,心里才不慌。这样对自已,对别人,对社会的稳定,都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作者:幸福中</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