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嘉荫堂</p> <p class="ql-block"> 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1980年被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区景点之一,1982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 2008.03.28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预备名单 列入标准:ⅡⅣⅤ</p><p class="ql-block"> 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宋代有文人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从同里名字的演变,可以窥见当地人含而不露的传统观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p><p class="ql-block"> 我于2012年6月来到同里古镇,立刻被它的古朴明清遗风所吸引。古镇外四面环水,建筑依水而立.水、桥多、明清建筑多、名人雅士多,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主要景点可以概括为“一园”、“二堂”、“三桥”。 一园即退思园, 二堂指即嘉荫堂、崇本堂。三桥指的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退思园是苏州九大园林之一,已列世遗,因已专文,这里就不介绍了。</p><p class="ql-block">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嘉荫堂. 嘉荫堂房主据说与爱国诗人柳亚子同宗。嘉荫堂不大,占地一亩五分,共有三进二十四间。宅地布局前为厅,中为园,后为楼。前门临街,后门依水,地理位置优越。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厅堂高大宽敝,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嘉荫堂厅内到处刻着图案,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门,窗,防火墙都非常精致耐看.而崇本堂也同样有精美的雕刻,规模较小,现是座婚俗馆,我对它印象较淡.</p><p class="ql-block"> “二堂”之外有耕乐堂和珍珠塔等.耕乐堂很好,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占地约六亩四分,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跨进门厅,露明三间,庄重朴实,高大宽畅,形为清代后期建筑。宅楼西侧有一条陪弄直通后园,园中置有荷花池,荷池四周湖石镶砌,高低参差,清幽别致。荷池南面有鸳鸯厅,面阔三间,窗明几净,与环秀阁隔池相望,一高一底遥为对景。出庭院,过三曲小桥,便来到清秀典雅的环秀阁。环秀阁跨水而筑,造型别致。从环秀阁绕假山辗转而下,便是桂花厅。耕乐堂的后花园与退思园的建筑有点类似, 清幽恬静,韵味十足.耕乐堂不在二堂之内,也许它的年代没崇本堂久远.令我不解.最后就是珍珠塔,又称陈御史府,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使陈王道的故居.占地范围大,古风浓郁。.</p><p class="ql-block"> 古镇内共有大小桥梁40多座,大多建于宋以后各时代,著名的有建于南宋宝年间的思本桥,建于元至正十三年的富观桥。成品字形架设在河道上的太平、吉利、长庆3座古桥,是昔时同里婚嫁花轿必经之轿,以示吉庆。</p><p class="ql-block"> 同里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有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之多。明清建筑占十分之七,400多年来的文化遗址、遗物、遗迹、遗风犹存,随处可见深宅大院、园林小筑。古街坊、古街道韵味十足.镇内的明清街保存了原来的条石路面,街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年代所造,店铺栉比鳞次,有种恍若隔世的沧桑感和超凡脱俗的恬静。</p><p class="ql-block"> 同里古镇的整体保护相比其他地方还是很成功的, 堂韵十足,古风依存,关键在当地政府重视古建的修复工程,并以“修旧如旧”的正确理论来指导修复工程.并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崇本堂</p> <p class="ql-block">耕乐堂</p> <p class="ql-block">陈御史府</p> <p class="ql-block">珍珠塔</p> <p class="ql-block">陈去病故居</p> <p class="ql-block">罗星洲</p> <p class="ql-block">耕乐堂外</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外</p> <p class="ql-block">古街巷</p> <p class="ql-block">明清古街</p> <p class="ql-block">老厝遗风</p> <p class="ql-block">流水人家</p> <p class="ql-block">同里最高的轿</p> <p class="ql-block">老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