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前年后,闽楼黔寨”,这个题目反映了我写作游记的一个新想法。以往写游记,一般是出行一次写一篇记录行程;或者是走一个名气大的大地界写一篇“专记”;再或是行走一大段时间比如一年概括个“大篇”——写个札记。2025年春节前后我分别走了福建与贵州两地,中间仅有四天在家里休整,基本上是用20天时间在路上过的春节。现在我忽然想起,一个春节可以两地过,那么一篇游记也可以记两个地方、两个时段;特别是福建贵州这两个山川人文迥异的地区,放在一起比较比较当是好看也好玩。</p><p class="ql-block"> 但是一篇小小的游记,一段蜻蜓点水般的旅行,要做这样一个大题目是做不好的。所以我就退一步,缩小一下范围,改写福建的土楼、与贵州的寨子。当然这个范围还是嫌大,只能再加限制语——“我看见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算是“缘起”、题解或是说明。其实我明白,美篇的写作环境很是宽松,大家都是相互捧场,基本不用考虑网络大环境中多见的挑剔之眼与恶语相向。所以我基本上是自娱自乐式的写作,也就是出去玩一段时间,回来休息时再在脑子里过一遍,记录下来就成了篇。</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好处一是防止失忆;二是锻炼脑力;三是充实退休后的生活;四是与同好交流——如果还有美友光顾的话那就更好了。</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后的福建贵州游用时十六天,走过的线路看过的景点有二十多,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福建的土楼与贵州的本寨古堡。下面就先看土楼。</p><p class="ql-block"> 闽南南靖县与厦门永定区是土楼集中的地界。从上午八点跑到下午六点,看了八个土楼,结果是越看胃口吊得越高,最后相中的就是永定的初溪土楼群与土楼王承启楼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每一座土楼都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格,因为它们不仅充满了先民的生存智慧与建筑艺术,并且这智慧与艺术还是独特与唯一的。</p><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图是土楼王,能看出它高达四层,外圈到内圈也有四圈吗?</p> <p class="ql-block"> 土楼王是旅游界的俗称,它的大名是承启楼。进门有对联,上下联分别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门楣横批就是“承启楼”。</p><p class="ql-block"> 走近承启楼,视觉信息密集以至于有目不暇接之感。现在整理一下当有这么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土楼样式独特。它不但与北方四合院、江南的白墙灰瓦马头墙、岭南镬耳墙几乎没有共同点;与山陕的土窑、阳产土耧也大相径庭,乍一看它们在以土为基本建材上相像,但在建筑规模上的区别就大了去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土楼显然是族群共居的建筑——有共同的防御功能、有祭拜的厅房、甚至还有男学堂、女学堂;一间间独立的房屋由走廊连接,照顾了大家族与小家庭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那么第三个印象就是对联让我产生的联想:对联的核心是“承启”,承启的内容是“勤俭耕读”。寥寥数语揭示了土楼里面生活的人是完全的儒家文化传人。</p><p class="ql-block"> 土楼的居民自称是客家人,而客家人的祖先则是北方中原一带的汉族士人;他们躲避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兵乱,举家南迁,从而形成了汉族中独特的分支——客家人。</p><p class="ql-block"> 土楼是他们客居他乡的生存创造,“承启”则是创造中的文化坚守。</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承启楼是一楼成王的话,那么初溪楼则是以楼群称雄。初溪楼群说是有几十座,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十几座。楼群靠着山,山上有观景台可以俯视楼群;从高处看见的土楼以圆楼居多,但也有方楼、长方楼,据介绍还有椭圆楼。</p><p class="ql-block"> 从山上走向楼群要过小桥、涉山溪,穿过楼群水中倒影……</p> <p class="ql-block"> 闽南土楼的文化遗产价值与审美价值是无出其右的,它的实用价值对于过去的客家人大概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土楼现在还有不少居民生活于其中,尽管通水通电了,但很难想象土楼能适应现代生活。</p><p class="ql-block"> 除了土著居民,土楼还住了民宿客人。尽管诸多不便,但价格肯定不菲。</p><p class="ql-block"> 下面第三图是我看到的改造过的最宜住房间。</p> <p class="ql-block"> 土楼院落晾晒的纯白色床单有好几片,说明一座楼中就有几处民宿并且规模还很大;挑担的汉子说明土楼不仅供旅游民宿之用,它还适应现代民居;老人手里拎着宰杀的鸡只更加凸显土楼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才知道,当时漫天的鱼鳞云预示着第二天是雨天,但当时只是觉得漂亮……</p> <p class="ql-block"> 作为游客,你睁大了眼睛看怎么看都是新奇;看农具什物每一样都是中原汉族的传承;但在三九天仍然穿着体恤衫说明此地离开中原有“十万八千里”——这是按过去的说法;试着登一下布满青苔的石墙感受的不仅仅是地气,还有穿越时空的九州文脉不是?</p> <p class="ql-block"> 余庆楼正中的天井是方形,让我猜想土楼的整体设计蕴含了“天圆地方”!?</p><p class="ql-block">土楼说到最后还要补充几句:闽南的土楼数以百计,当做旅游地开发出来的不超过十处;在可供游客参观的土楼中,初溪楼群是距离厦门较远,保留原初状态较好的一处楼群。</p> <p class="ql-block"> “那时迟,说时快”,说着说着就来到贵州安顺。安顺的云峰古堡是明朝初年民族政策的历史遗留。带有怀柔风的改土归流是明朝的显政,但怀柔要以强大的武力和财政为后盾,云峰古堡就是明朝驻军贵州的遗迹。古堡有八个村寨,其中最有历史感的当属本寨。古堡以民居为主体,军事用途的建筑少,说明古堡像我们熟悉的军屯。</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下面的本寨门楼像极了离家征战多年又不改汉颜的中原士卒;高耸的两座白色城楼则是本寨最像城堡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墙觉得稀罕。常言道“不要立于危墙之下”,但此危墙是我见过的唯一危而不险、欲倒不倾的墙体。何故?细看墙脱离墙体的部位,墙离主体一尺而不倒,是藤条做墙龙骨之故。这墙没有砖更没有石,基本是藤条编织的立面——除了一层白色粉浆。</p><p class="ql-block">立面的墙体大都长着青苔,告诉我们这里是阴雨天多过大晴天的黔地。</p> <p class="ql-block"> 在云峰古堡的八个古寨中以本寨最为古朴。进本寨时天是傍晚,但除了路灯房子没有灯饰;有些院落大门洞开,但农家生活的气息浓郁;没有路标,没有游客,村中央的小楼是啥用途不得而知,但显然是寨子中的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叫做云山屯的寨子。进寨子时已经华灯初上,灯饰布满了建筑,广告也多了起来;显然这里是个热闹的所在,只是我到时景区已经下班。遗憾吗?只是一点点,幸运的成分似乎更大了一些。</p><p class="ql-block"> 云山屯有城墙也有城楼,除了简陋一点,可以看成是中原文化的复制品。此时不免想起年前看到的闽南土楼,土楼与这里的城墙显然都有防御功能,但这里是复制中原,而闽南客家则是独辟蹊径。原因我猜的是——安顺是皇家驻军,有中央财政支持,自然就保持了中原气派;而闽南土楼是避难的士绅在逆境中激发出来的智慧表现,自然是生存抗争的创造明显,同时还充满了“承启”。</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图的文旅创意漂亮,只是没有时间仔细端详真伪;即便是仿制,也算是应景的作品吧!</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三图是古堡中的民宅,破旧的屋顶还没有维修,反倒显得更是原版的民房。</p><p class="ql-block"> 时间是正月初五晚上六点左右,除了我们山东锦绣山河户外俱乐部的20多个队员,竟然没有看到游客也没有景区工作人员。有点穿越到明朝的感觉,只是多了现代的灯火。</p> <p class="ql-block"> 天色已晚,再看一眼古戏台,再瞅一眼石板路,走了……</p> <p class="ql-block"> 意犹未尽,让笔触回到现实中来。在安顺,在万峰顶山下还走进了一座布依人的老村子叫河万村。老村子的居民都是老人,房子都是多年前居住的石头房,年轻人都到山下新村去住了。</p><p class="ql-block"> 在村里走,虽然是2025年,感觉与明朝的本寨、云峰古堡差不多,只是少了景区的灯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