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晴。</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博物馆《红色摇篮-江西人民革命史陈列》展厅。十五年前老陈第一次到南昌,只逛了庐山,八一广场和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此次再到南昌,对于江西这片红色土地,此展正好补上了革命教育这一课。江西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极其重要无可比拟的地位,南昌八一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瑞金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 江西,一块光荣而神奇的红土地。</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汇集于此,唤起工农千百万,演绎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震惊中外;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两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组建了英勇抗战的新四军……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江西儿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25万多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p><p class="ql-block"> 江西红色历史,风云激荡,气壮山河!</p><p class="ql-block"> 红土地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光照千秋!</p> 两幅浮雕说明了江西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奉献。江西英烈25万,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开国将军江西籍325名,占全国开国将帅总数的五分之一。 <p class="ql-block"><b>1 曙光映照。</b></p><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条件。中国革命的曙光喷薄而出,江西人民的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民众运动逐渐兴起。</p> <p class="ql-block"><b>曙光映照。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b></p><p class="ql-block"> 袁玉冰、赵醒依、方志敏等在外求职求学的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相继返回家乡,建立革命团体,出版进步刊物,江西掀起了一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p><p class="ql-block"><b>声援五四运动。</b></p><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归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为北京大学示威游行的学生向天安门进发。</p> <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12日、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南昌后,南昌17所专科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教员3000余人在皇殿侧公共体育场举行集会,因为皇殿侧公共体育场旧址。</p> 20世纪20年代我国出版的马列主义书籍(复制品),包括《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解说》、《唯物史观解说》、《共产主义的理论》、《帝国主义与中国》等。 <p class="ql-block"><b>江西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b></p><p class="ql-block"><b>袁玉冰与江西改造社。</b></p><p class="ql-block"> <b>袁玉冰</b>(1899-1927)江西泰和人。江西地方党团组织创始人之一,江西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江西》主编。1920年7月,就读于南昌二中的袁玉冰邀请黄道、徐先兆等7位同学,组织了江西第一个进步团体--鄱阳湖社。12月底,更名为江西改造社,袁玉冰为主要负责人。1921年5月1日,袁玉冰,黄道等人创办社刊《新江西》。</p><p class="ql-block"> <b>黄道</b>(1900-1939)江西横峰人。与袁玉冰等人发起组织江西改造社,《新江西》创办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袁玉冰在《新江西》发表的《敬告青年》是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b>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b><br></p><p class="ql-block"> 安源是中国近代产业工人聚集地。1922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组织领导的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煤城火种。</b></p><p class="ql-block"> 安源路矿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1921年秋,中共湖南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泽东,肩负着开展工人运动、组建产业工会的中共一大使命,第一次来安源调查研究,确定安源为中共中央和中共湘区委员会开展革命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揭开了安源长达十年之久的革命历史序幕。</p><p class="ql-block"> 萍乡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两者合称为安源路矿。1908年3月,以湖北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的萍乡煤矿为主干,组建了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图为萍乡安源煤矿全景。</p><p class="ql-block"> 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产业工人中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李立三任书记。图为党支部经常活动的地方--火车房。</p><p class="ql-block"> 1922年3月16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筹备委员会成立。图为等备委员会委员在安源火车头上的合影。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正式成立,李立三任主任,朱少连任副主任。</p> <b>《毛主席去安源》</b>这幅油画为全国人民熟知,描绘的是毛泽东1921年秋第一次来安源时的情景。毛泽东身穿青布长袍,左手握拳,右手挟着油纸伞,目光如炬,步履铿锵地走来,身后山峦肃立,风雨欲来,而他气宇轩昂,心中似乎藏着雄兵百万。画作表现的是中国革命的起步阶段,毛泽东去江西安源给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一段历史。<br> 油画采用了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青年毛泽东位于画面中心位置,整体色调偏灰暗,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绘画风格。 汉冶萍公司萍乡矿局发的存饷证(复制品)。安源工人俱乐部印章(复制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表证(复制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员证(复制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会费收条(复制品)。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汉阳铁厂证章。 <p class="ql-block"><b>工运领袖。</b></p><p class="ql-block"> <b>毛泽东</b>(1893-1976),湖南湘潭人。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1921年冬至1923年4月,毛泽东多次到安源,深入矿井,发动和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p><p class="ql-block"> <b>李立三</b>(1899-1967),湖南醴陵人。1921年12月中旬,受中共湖南支部委派来安源主持工运工作。<br></p><p class="ql-block"> <b>刘少奇</b>(1898-1969),湖南宁乡人。1922年9月,受中共湘区委员会委派来安源参与领导路矿工人大罢工。</p><p class="ql-block"><b>罢工怒潮。</b></p><p class="ql-block"> 1922年9月14日,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和俱乐部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经过与路矿当局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后,终于迫使路矿当局接受工人的要求,签订了"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等《十三条协议》。历时4天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的结果,取得了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 1922年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牛角坡主持召开党支部会议,作出了立即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决议。图为大罢工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 1922年9月16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全权代表刘少奇赴萍乡煤矿局公务总汇,与戒严司令及路矿两局代表进行谈判。图为公务总汇旧址。</p><p class="ql-block"> 1922年9月18日,安源路矿工人集会庆祝罢工胜利。</p><p class="ql-block"><b>工运旗帜。</b></p><p class="ql-block"> 安源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光辉典范,安源也因此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20世纪20年代,党先后派陈潭秋、李求实、贺昌、毛泽民、黄静源、林育英、萧劲光、蔡和森、高君宇、李维汉、恽代英、林育南、夏明翰等党团员来安源工作或巡视工作,使安源工人运动成为当时全国工人运动"硕果仅存"的一面旗帜,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无产阶级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 1922年7月,安源党组织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次年2月,合作社在老后街独设门面,开始营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p><p class="ql-block"> 1922年12月10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联合大冶钢铁厂工会、汉阳钢铁厂工会等工会,在湖北汉阳成立汉冶萍总工会,李立三、刘少奇分别当选为执行委员长、执行委员。</p><p class="ql-block"> 1924年12月,安源党、团地委合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党校--中共安源地委党校。刘少奇、汪泽楷、萧劲光等人担任安源党校教员。</p>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消费合作社购物证印模(复制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纪念册(复制品)。 《十三条协议》(复制品)。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油画。 安源路矿工人艰苦的工作环境。 <p class="ql-block"><b>江西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江西第一个省级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和第一个省级党组织--中共南昌支部相继成立,随即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p> <p class="ql-block"><b>中共南昌支部(1924.5-1926.4)。</b>中共南昌支部下辖党小组(至改组中共江西地委前)。<br></p><p class="ql-block"> 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南昌支部建立,赵醒侬任书记兼组织干事,邓鹤鸣任宣传干事,直属中共中央。中共南昌支部建立后,致力于扩大建立国共两党地方组织和领导革命活动,为江西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p><p class="ql-block"><b>中共江西地委(1926.4-1927.1)。</b></p><p class="ql-block"> 1926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南昌支部升为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江西地委),直属中共中央。江西党组织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至12月,全省有党组织的县、市增至50个,并建立了九江地委和赣州特支,党员800-900人。</p><p class="ql-block"><b>中共江西区委(1927.1-1927.5)。</b></p> 1927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江西地委升为中共江西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江西区委)。江西党的组织蓬勃发展,党的队伍迅速扩大。<br><b>中共江西省委(1927.5-1930.5)。</b><br> 1927年5月,按照中共五大的会议要求,中共江西区委改称中共江西省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江西省委),中共中央任命罗亦农为江西省委书记。同年7月21日,中共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出中共江西省第一届委员会。 <p class="ql-block"> 共青团南昌地方委员会机关刊物《红灯》(复制品)。赵醒侬、弘毅关于江西地方团的工作给团中央委员会的信(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赵醒侬在江西组建党组的信(复制品)。江西地方团第一次会议决议事件(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b>领导全省革命运动。</b></p><p class="ql-block"> 中共江西党组织成立后,立即领导全省人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帮助国民党改组其江西地方组织,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江西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北伐战争。</p><p class="ql-block"><b>支援北伐。</b></p><p class="ql-block"> 江西是北伐战争的重要战场。1926年9月初,北伐军分别从萍乡、大余、修水等方向入赣作战,得到江西人民的积极支</p><p class="ql-block">援。经过近三个月的作战,北伐军取得了在江西战场的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 中共江西地委组织全省人民积极支援北伐战争。图为支援北伐战争的江西工农运输队。</p> <p class="ql-block"><b>《南昌起义》</b>油画(复制品),作者:黎冰鸿。</p><p class="ql-block"> 黎冰鸿的油画《南昌起义》以艺术的手法忠实记录了这一伟大历史现场。黎明前夜,起义总指挥部所在的江西大旅社前,起义领导者与部队将士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严谨冷峻的基调,使画面整体呈现出稳定静态,令观者深刻感受到起义爆发前的按捺与抑制,产生了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效果。</p> 起义领导者集中在画面的醒目位置。周恩来作为第一主人公,视角居左,处于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点;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将领环绕其后,与布满广场的起义军将士形成了互为呼应的群组。整体色调偏冷的画面,既与黎明破晓的时间相契合,更与起义军面临的严酷政治大气候相通。暖色的描绘给予面向灯光的部队官兵,突出了他们平静面容下蕴含的火热革命激情。<br> 画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传神:周恩来从容果敢,叶挺沉着冷静,朱德庄严厚重,刘伯承胸有韬略,都被画家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而出。光线的巧妙使用,将起义领导者的形象映衬得浓墨重彩,更加凸显油画之主题。 <p class="ql-block"><b>领导开展农民运动。</b></p><p class="ql-block"> 中共江西党组织成立之后,积极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到1927年7月,全省70余县建立了农协组织,会员达60余万,居全国第5位。江西农民运动的猛烈发展,显示了广大农民在革命运动中的强大威力,为江西革命武装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工人画报》漫画"打倒孙传芳"(复制品)。土地革命时期宜春县云东区农民协会布袖章。</p> <p class="ql-block"><b>2 军旗升起。</b></p><p class="ql-block"> 从1927年8月到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发动了数十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局面,为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创建,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南昌起义。</b><br> 英雄城南昌,人民军队的摇篮。1927年春夏,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相继背叛革命,开始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疯狂镇压。面对反对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所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br></p><p class="ql-block"><b>腥风血雨中的重大决定。</b></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决定"分共"。随后,大批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逮捕、屠杀,腥风血雨中的共产党人意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了武装起义的秘密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b>陈赞贤</b>(1896-1927),江西南康人。中共党员,江西省总工会执行委员、赣州总工会委员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3月6日晚,陈赞贤在赣州被国民党右派枪杀。图为陈赞贤遇害照。</p><p class="ql-block"> <b>熊雄</b>(1892-1927),江西宜丰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兼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b>张朝燮</b>(1902-1927),江西永修人。中共党员,早期江西省、永修县党的地方领导人之一。<br></p> <p class="ql-block"> <b>叶剑英</b>(1897-1986)广东梅县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中旬,为了挽救革命,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图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中旬,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军事部部长周恩来的指示,由聂荣臻、贺昌、颜昌颐组成中共前敌军委,以聂荣臻为书记,先到九江开展武装起义的联络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b>聂荣臻</b>(1899-1992),重庆江津人。时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b>贺昌</b>(1906-1935),山西柳林人。时任中共前敌军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b>颜昌颐</b>(1898-1929),湖南安乡人。时任中共前敌军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湖北省委驻地(现武昌坦巷16号)召开会议,研究武装抵抗的部署,决定派李立三等一批领导人赴九江。图为中共中央在湖北省委驻地旧址。1927年4月12日至15日,蒋介石下令查封各种革命团体,大肆捕杀袭击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展开了疯狂的大屠杀。图为七一五分共报道。</p> <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下旬,汪精卫、张发奎企图以开会的名义把贺龙、叶挺召集到庐山,解除他们的兵权。得知消息的叶剑英秘密赶到九江,找到贺龙、叶挺、高语罕、廖乾吾,在九江甘棠湖的一只小船上商议对策,议定迅速率部开赴南昌。图为九江甘棠湖。</p><p class="ql-block"> 起义部队向南昌集结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下旬,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叶挺、聂荣臻等在九江举行谈话会,首次提出"在南昌举行暴动"的建议,并具体拟定了计划、政纲等,由正在庐山的瞿秋白转交中央。图为瞿秋白在庐山的住址--仙岩客寓。</p> <p class="ql-block"><b>南昌首义诞新军。</b></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下,起义部队2万余人按照预定部署,向驻守南昌的敌人发起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歼敌3000余人,占领南昌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 <b>刘伯承</b>(1892-1986),四川开县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起义后任军事参谋团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b>朱德</b>(1886-1976),四川仪陇人。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起义后任第九军副军长。</p><p class="ql-block"> <b>叶挺</b>(1896-1946),广东惠阳人。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师长。时任代前敌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b>贺龙</b>(1896-1969),湖南桑植人。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时任起义军代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b>周恩来</b>(1898-1976),江苏淮安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军事部部长。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p><p class="ql-block"> 1927年7月31日,贺龙、叶挺共同答署由叶拒起草的《作战命令》。</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部队使用的机枪。</p> <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部队使用的步枪。</p> <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部队穿戴的军帽、军服和红领带(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日,聂荣臻在马回岭得知南昌起义胜利的消息后,立即与周士第、李硕勋等率领第四军第二十五师起义。次日率部抵达南昌。图为马回岭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叶挺部第七十二团全歼驻守于贡院的敌第三军第二十三团。图为贡院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b>湘赣边界秋收起义。</b></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p><p class="ql-block">义军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首创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攻打长沙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p><p class="ql-block"><b>谋划起义。</b></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立了实行士地革命和武茶起义的方针以及发动农民举行收收起文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当中取得的"。即为八七会议会址。</p><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领导湘糖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在沈家大屋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决定了秋收起义的纲领和行动计划,为起义做了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领导桥边界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具体部著秋收起义、攻打长沙的行动计划。图为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回址。</p> <p class="ql-block"><b>秋收起义。</b></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起义军兵分三路,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向长沙进攻。</p><p class="ql-block"> 卢德铭(1905-1927)四川自贡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师部及第一团朱陂厂战斗遗址--修水县大桥镇。醴陵县城。浏阳县城。</p><p class="ql-block"> 以安源工人为主力的第二团从张公祠出发,先后攻克老关车站、醴陵和浏阳县城。</p> <p class="ql-block"><b>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b></p><p class="ql-block">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br>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br>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br>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23日,起义部队在萍乡芦溪遭敌伏击,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图为萍乡芦溪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b>三湾改编。</b></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针对部队出现的种种状况,决定对保留下来的不足千人的队伍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为提高部的军事素质,改编后的部队每天早晨在练兵场出授、训练、图为练兵场归址。</p><p class="ql-block"> 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国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清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p><p class="ql-block"><b> 改编内容:</b></p><p class="ql-block"> 1 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p><p class="ql-block"> 2 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p><p class="ql-block"> 3 在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 </p><p class="ql-block">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莫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2017年8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b>工农武装割据。</b><br></p><p class="ql-block"> 根据井冈山斗争的实际情况,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让处于困惑低迷的中国革命实现了一个成功转折。</p><p class="ql-block"><b>革命武装建设。</b><br></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中旬,袁文才、王佐部在宁冈大陇朱家祠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图为宁冈大陇朱家祠。<br></p><p class="ql-block"> <b>袁文才</b>(1898-1930),江西宁冈人。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二团团长、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四军参谋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b>王佐</b>(1898-1930),江西遂川人。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三十二团副团长、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荆竹山向部队宣布三项纪律。图为井冈山荆竹山雷打石。</p><p class="ql-block"> 1928年1月,毛泽东在遂川李家坪提出"六项注意",后来演变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图为遂川李家坪。</p> <p class="ql-block"><b>根据地建设。</b><br></p><p class="ql-block"> 1928年10月,红四军开始兴建中国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p><p class="ql-block"> 今年四月以来,红色地区逐渐推广。六月二十三日龙源口(永新宁冈交界)一战,第四次击破江西敌人之后,我区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鄱县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在红色区域,土地大部分配了,小部在分配中。区乡政权普遍建立。宁冈、永新、莲花、遂川都有县政府,并成立了边界政府。--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p><p class="ql-block"><b>土地革命。</b></p><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中下旬,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成立,毛泽东为特委书记。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并确立了"深入割据区域的土地革命"的重大决策,从而掀起了分田分地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1927年11月28日,湘楼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p><p class="ql-block"> 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p><p class="ql-block">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并冈山军民自力更生解决根据地的日常用品。图为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官兵往返100多里挑粮上山的小道。</p><p class="ql-block"> 1927年11月,毛泽东在宁冈坝上进行调查研究,写下《宁冈调查》。图为坝上毛泽东旧居。</p><p class="ql-block"> 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成立。</p> <p class="ql-block"> 红军战士用过的写有"六个注意"的包袱布(复制品)。</p> 起义部队兵力部署图。 <p class="ql-block"><b>起义军南征。</b></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的胜利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纷纷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这时的南昌,虽处于庆祝胜利的喜庆气氛中,但面对黑云压城的危机局面,前委和军事参谋团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情,讨论对策,根据中共中央预定方针,决定立即南下广东。</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部队南进路线。</p> <p class="ql-block"><b>各地农民武装暴动。</b></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至1928年夏,中共江西省委贯彻执行八七会议精神,在全省各地组织发动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暴动,为创建革命根据地、缔造工农红军莫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江西的起义比哪一省都要普遍”--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 <p class="ql-block"><b>3 星火燎原。</b></p><p class="ql-block"> 巍巍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井冈山斗争的鼓舞下,各级党组织在江西又先后创建赣西南、闽浙赣、湘赣和湘鄂赣等重要根据地,组建红四军、红十军、红十六军、红二十军、红六军团等重要武装,极大地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p> <p class="ql-block"><b>井冈山斗争。</b></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艰苦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井冈山会师。</b></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与红四军会师,有力地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示意图。</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3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古城,在联奎书院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图为会议旧址。</p> 红五军上井冈山行动路线示意图。 <p class="ql-block"><b>反对国民党"进剿""会剿"。</b></p><p class="ql-block"> 1928年2月至6月,为扼杀创建不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对井冈山开展了四次"进剿",红军先后在宁冈新城、遂川五斗江、永新草市坳和永新龙源口取得四次大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扩大。</p><p class="ql-block"><b>井冈山游击战争战略战术--</b>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形势示意图。永新龙源口战斗遗址。道川五斗江战斗遗址。</p><p class="ql-block"> 1928年7月至1929年2月,蒋介石先后任命江西省主席朱培德和湖南省主席何键为总指挥,组织湘赣两省敌军三次"会剿"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30日,红军在黄洋界以少数多打退湘精敌军进攻,取得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图为黄洋界。</p><p class="ql-block"><b>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b></p><p class="ql-block">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p> <p class="ql-block"><b>井冈山会师。</b></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原宁冈县龙市镇)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陈毅决定率主力部队和湘南农军退出湘南,向井冈山转移。</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闻讯朱德、陈毅率部正向井冈山方向撤退,随即决定兵分两路去迎接朱德部上山,一路由他和何挺颖、张子清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突入湘南的桂东、汝城侧应;另一路由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第二团向资兴、郴州方向前进,接应朱德部队。在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接应下,4月下旬,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顺利到达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4月24日前后,两军负责人在宁冈袭市龙江书院文星阁会见在这期间,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龙江书院召开,决定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编制为三师九团,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军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5月4日,两支部队在袭市举行庆祝胜利会师和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大会。</p><p class="ql-block"> 5月底,因根据地给养困难,湘南农军大部转回湘南,井冈山仅留下第二十八团(由南昌起义军余部组成)、第二十九团(由湘南宜章农民军组成)、第三十一团(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第三十二团(由袁文才、王佐部队组成),共5000余人。</p><p class="ql-block"> "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朱毛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极大地拓宽了以宁冈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空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很快进入全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总书记眼中的井冈山精神:</p><p class="ql-block"> 坚定执着追理想 实事求是闯新路</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攻难关 依靠群众求胜利</p> <p class="ql-block"><b>赣西南根据地的开辟。</b></p><p class="ql-block"> 1927年冬,赖经邦、曾炳春、李文林等在吉安、吉水、永丰、兴国、泰和五县边界地区将公开的武装斗争与秘密的割据结合起来,创建了被毛泽东赞誉为"李文林式"的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春,红色割据区域扩大至于都、宁都、瑞金、安远、寻乌等30余县,赣西南根据地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 1928年10月,东固平民银行创办,发行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张纸币。图为东固平民银行旧址。</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泽东在宁冈主持召开"柏露会议",决定红军主力向赣南进军。图为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 <b>李文林</b>(1900-1932),江西吉水人。东固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四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赣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赖经邦(1899-1928),江西吉安人。中共东龙支部书记,东固暴动和东固根据地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10日至11日,红四军主力在瑞金大柏地歼敌国民党军2个团,俘敌800余人,取得了下井冈山以来的首次大捷。图为大柏地战斗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17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抵达东固根据地,与江西红军第二、四团会师。22日,在东固螺坑石古丘河坝上举行了两军胜利会师大会。图为东固螺坑会师旧址。</p><p class="ql-block"> 1929年10月25日,中共陕西特委提出"攻取吉安"的口号。赣西地区数十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配合红军先后九次攻打吉安。图为"九打吉安"红四军军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0年2月6日至9日,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吉安腋头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精西特委和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又称"二七"会议。图为"二七"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 1929年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县城的辛耕别墅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利用军阀混战之机,在赣西南、闽西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图为辛耕别墅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0年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吉安成立,曾山任主席。图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初,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在江西弋阳、横峰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在赣东北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而来,鼎盛时期范围包括50多个县,100余万人口,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因其艰苦卓绝、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1929年10月,信江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弋阳湖塘邵家村召开,建立了信江苏维埃政府,方志敏当选主席。图为邵家祠。</p><p class="ql-block"><b>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b>(1928年﹣1934年)。</p><p class="ql-block"> 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闽浙赣军区司令部旧址。</p><p class="ql-block"><b>苏维埃模范省。</b></p><p class="ql-block"> 1932年底,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改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在根据地建设中,方志敏和赣东北党组织"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经过几年的浴血奋斗,终于把赣东北(闽浙赣)省建设成为中央苏区第一等工作的红色模范省。</p> 1932年湘鄂赣省工农银行银洋纸币。 <p class="ql-block"><b>湘鄂赣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 1928年7月,彭德怀、神代远率领平江起义部队编成的红五军。开始了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10月4日,湘部赣苏维族政府在修水上杉成立、全盛时期包括潮东北、鄂东南、顿西北20余晨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湘赣根据地是在井冈山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湘鄂麟根据地在湘鄂边工农群众武装斗争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两者均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1928年-1934年)。</p><p class="ql-block"> 任弼时(1904-1950),湖南汨罗人。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湘赣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发展而来。1931年10月8日,中共湘赣省委成立;17日,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在莲花县花塘村成立,正式形成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湘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1929年1月-1934年7月)。</p><p class="ql-block"> 1931年3月,红七军军长李明瑞、政委邓小平率部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图为集会情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