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泉州一日游

一剪寒梅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得名源自客家人,晋朝时中原一带的先民为躲避战乱南迁至泉州,看到此处地形地貌如家乡一般,遂将此桥更名为洛阳桥,以此来寄托乡愁。</p> <p class="ql-block">宋时泉州成为重要港口,但渡口万安渡一遇风潮就陷入瘫痪,由唐入宋前人们一直尝试在此筑桥。</p><p class="ql-block">北宋蔡襄任职期间,前后历时6年8个月终于建好,洛阳桥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是泉州人,他在任期间想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就组织发起了建桥工程。相传此桥屡建屡毁,蔡襄无奈之下想派一人下海勘探,就问“何人下得海?”一差役赶忙上前说“小人夏得海”,谐音的促使下,夏得海同志怀揣蔡知府的黄碟将自己灌醉,想在酩酊大醉中走向人生的终点。奇迹发生了,第二天他醒来后发现怀里的黄碟变成了红色,而且有个大大的“醋”字。</p><p class="ql-block">蔡知府一看就决定在十一月廿一日酉时开始建桥,果然那天开始风平浪静,石桥终建成。</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创造了“筏形基础”、 “养蛎固基”、“浮运架桥”等三大技术,是那个时代的“超级工程”。</p> <p class="ql-block">桥面由长短不一的石条铺成,最大的有十几米长,重约15吨。这么大的石条就是靠潮水上涨完成的,即“浮运架桥”;“筏形基础”就是将桥基建成船头的样子,分流潮水,减少潮水对桥基的冲击力; “养蛎固基”就是在桥基上养牡蛎,利用牡蛎的附着力巩固桥基,将生物学用在了建筑学中。</p> <p class="ql-block">水里摆放整齐的石头是渔民用来养牡蛎的,桥基上的牡蛎是不会收的,这是约定俗成的事。</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两边石雕的守桥武士。千百年来他们默默的守护着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守护它的还有慈祥的月光菩萨,相传菩萨额头上原来有颗夜明珠,但明朝时倭寇将它偷走了,如今人们看到的月光菩萨额头就有一个坑。</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历史价值还在于桥上有许多历代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桥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红树林,林中成群的白鹭栖息飞翔。</p> <p class="ql-block">借用余光中先生的一句诗“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p> <p class="ql-block">站在洛阳桥上,望着桥下的流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座桥见证了泉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无数商贾的来来往往,也见证了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都江堰,土楼……一个个古建筑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勇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厚重。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泉州人说“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这座桥也是泉州人文精神的象征,以家乡 “洛阳”为历史记忆也表明了南迁民众的不忘本。</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朝,是福建省最大的寺院,相传是匡扶禅师向泉州巨富黄守恭乞求地建寺,黄守恭提出要求只要桑树开出莲花,就把地给禅师建寺,第二天桑树竟真开出了白莲花(据说是当地信佛的民众连夜将桑树染成了白色),于是便有了开元寺的前身“莲花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附近,以紫云屏为界,一半是人间烟火,一半是佛国香火。</p> <p class="ql-block">当时导游让我们读匾额上的四个大字,竟然没有一个人认出是“桑莲法界”这四个字涵盖了开元寺的前身。其中“桑”字上三个“又”字写作三个“十”,寓意为十方世界。“桑莲法界”不仅悬于开元寺大雄宝殿歇山檐下,还蕴含着独特的佛家哲学,是全国独有的造字。‌</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便是天王殿,一般寺庙里供奉的是四大天王,这里只有两尊佛像,分别是哼哈二将。从天王殿出来是宽阔的拜庭,拜庭右边是一棵树龄八百年的古榕树。</p> <p class="ql-block">前方有宋代二塔,这两座宋代二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采用宝箧印经式石塔设计,即阿育王塔,每座塔高约5.8米。</p><p class="ql-block">石塔的顶部矗立着4个蕉叶形的塔檐,刻有32幅习武图案。</p><p class="ql-block">因台风导致拜庭旁古榕树被刮倒砸在石塔上,维护修葺时,在塔中清理出五代时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还清理出柳三娘捐造的银质鎏金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一进开元寺就能看到弘一法师题的字“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朱熹对于泉州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殿前的方形大平台,叫“月台”,其须弥座束腰间嵌有72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是郑成功的父亲在修建该寺时从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里供奉的五方佛像是汉地少有的佛教密宗轨制,殿内的斗拱由24个飞天乐伎,佛教称"迦陵频伽"(意为妙音鸟)组成,象征二十四节气,其中12尊翅膀如大鹏的飞天象征白天,手中拿着文房四宝,12尊翅膀如蝙蝠的象征黑夜,手持各种南音乐器,体现了劳逸结合的民俗文化(殿内供奉着佛像 没有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廊有一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上面刻着古印度教的故事和各种花纹图案 精美至极。印象最深刻的是吡湿奴化身十臂人狮除去邪神的故事邪神要求“不在屋内死,不在屋外死,不在天上死,不在地上死,不被人杀死,不被神杀死,不被法器所杀,不被利器所杀”,最终吡湿奴化身十臂人狮,把邪神横架在门框中,双手化身武器插进邪神胸口把邪神杀死。</p> <p class="ql-block">大殿后面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佛教圣树——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最著名的还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东西二塔。</p> <p class="ql-block">西塔是仁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五层八面每一方交互嵌刻菩萨、圣僧、神将、信士,没有上下等级之分。</p> <p class="ql-block">双塔是《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西塔四层有个猴者浮雕,它在塔上的时间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早上300多年,它是印度教的大神哈加盒,它可能就是孙悟空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放大了的猴行者。</p> <p class="ql-block">塔下有8个托塔力士,为首的那个看着像在嗑瓜子,其实是在吹哨子给大家鼓劲。</p> <p class="ql-block">东塔名为“镇国塔”,自下而上的浮雕依次是金刚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代表东方娑婆世界皈依佛教修行得道的五乘境界: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可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一对宋代石塔。</p> <p class="ql-block">甘露戒坛处,一句“冷暖自知不必别求甘露,我人无相都来随喜戒坛”发人深省,提醒人们珍惜内心的平静与满足。</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有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一生中的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p> <p class="ql-block">大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弘一法师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李叔同的时代。他的诗词、文章、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一不精,是真正的全能艺术大师。他的《送别》至今传唱,成为永恒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在寺里还看到了高科技产品,焚烧炉,简单说来就是将焚烧纸张产生的气凝结成水供寺里用。</p> <p class="ql-block">放心石</p><p class="ql-block">“心”字中间那点在卧钩下方,代表放心;中间的点少了,代表虚心;中间那一点如果提得很高,叫提心;若三点都集中在上面,则是多心;三点都在同一方向,叫偏心。</p><p class="ql-block">这告诉我们,求不得放不下,皆因心中有欲;是烦恼亦或是菩提,在于一念之心,<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把心放下,不要过多思虑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做到心无挂碍,一念放下,万般自在。</span></p> <p class="ql-block">戒贪壁也叫麒麟壁</p><p class="ql-block">有着龙头、鹿角、虎背、熊腰、马蹄、牛尾、猪鼻的动物是戒贪壁的主角——tān(犭贪)。</p><p class="ql-block">在它的左边,大象身上扛着一把戟(戟=吉祥),戟上挂着罄,罄下是个瓶子,寓意清平(瓶)世界,朗朗乾坤。</p><p class="ql-block">罄下面有个绣球,绣球左边有个如意,寓意祈求(球)如意。小象在假山上驼着铜镜跟犭贪的右边,松树上的猴子在桶马蜂窝组合,寓意进相封侯(镜象蜂猴)。</p><p class="ql-block">松树边的两只仙鹤,寓意松鹤延年。</p><p class="ql-block">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寓意喜上眉梢。</p><p class="ql-block">鹿的身旁有灵芝、兰花草,寓意君子之交,近朱者赤。小鹿跟在大鹿身后,寓意带子还朝(子承父业)。</p><p class="ql-block">竹子一节比一节长,寓意步步高升。</p><p class="ql-block">小象脚下的石头,是一块块累计叠高,上宽下窄;猴子越爬越高,是因为它捅了马蜂,马蜂朝它蛰去。</p><p class="ql-block">在小象和猴子壁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拿着扫把的拾得和拿着芭蕉扇招来蝙蝠的寒山,寓意清庭纳福或者扫去千灾,招来百福。</p> <p class="ql-block">寺内樱花盛开,蓝天白云,红花绿树,一派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寺内, 沉浸在这份美景中。开元寺的每一处细节:苍劲的古树,青石板路上的苔痕,<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砖一瓦,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span>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和谐。 这座寺庙让我领略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内涵,风格古朴典雅,雕梁画栋之间透露出精湛的技艺和历史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一墙之隔的西街,有着闹市的喧嚣,簪花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span style="font-size:18px;">熙来攘往</span>,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一墙之隔,庙、市共生。西街,既关联着街巷与城市,又连通了人间烟火与寺庙香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半城烟火半城仙”,人们总爱用这句话来描述泉州,开元寺这一带似乎是最好的印证。</span></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这里曾是阿拉伯后裔的聚居地,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以“簪花围”为代表的浔埔女习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村里最大的妈祖庙(顺济宫)此刻成了簪花女的拍照地。有人戏称蟳埔村是美女最多的村子,此言不假。</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景观而闻名,尤其是妇女们独特的头饰“簪花围”和用海蛎壳建造的蚵壳厝,展现了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由牡蛎建造而成。蚵壳墙体坚固不易腐蚀,不积雨水,比红砖更加适合作为当地建房的原料,以此来抵御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使得房屋的寿命延长。当地有“千年砖,万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蚵壳”的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泉州海上贸易发达,渔民返程时因为船体减轻就用蚵壳作为压舱石运回来,久而久之越堆越多,而且人们发现它很坚硬,就用它来砌墙,于是就有了蚵壳厝。</p> <p class="ql-block">一念簪花,一世无忧,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簪了花今生就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服饰特点是“民主头,封建肚,浪费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主头”说的是浔埔女将整座花园戴在头上追求美丽,“封建肚,浪费裤”指的是“</span>大裾衫”和“阔脚裤”。</p><p class="ql-block">村里处处可见到挖牡蛎的老人,她们戴着橡胶手套熟练的将牡蛎从坚硬的壳里挖出来,据说一天可以挣一二百块钱。</p> <p class="ql-block">白岩松说,这是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地方。泉州,这座世界遗产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现代之城,惊鸿一瞥,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