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四川郫县晚清至民国僧门武术家薛卓之与薛德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郫县人周大鹏和温江人郭敬之、周春山等习此拳技,分别在郫县和温江繁衍传授,1936 年,郫县人薛德修从重庆到华阳,传当地赵生章和谭其义,其拳术由郫县闻老先生所传。</p><p class="ql-block">僧门:门风格独特,多拳少腿,靠身短打,滚转刁巧,灵敏似猴。讲究阴阳开合、攻防齐出、意识逼真、全神贯注、靠崩内转、俯仰吞吐。技击上势烈刚猛,灵活多变,彼动我静,力求百战百胜。“有阴无阳眼必花,有阳无阴乱如麻;学者欲知阴阳窍,将手腾空总不差。一开一合看松紧,上下相安要自然,有开无合即无用,有合无开艺不全,有吞无吐头必露,有吐无吞脚下浮,若知上下掉前后,纵打英雄不用愁。有浮无沉力不平,有沉无浮式不明。高低只在寻虚处,双手不如单手灵。”</p><p class="ql-block">僧门:常见套路有二。大练步拳(龙拳),拳法大开大合,刚劲威猛发力与快速步伐移动结合,演练时对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要求高,一招一式气势强大。练步单刀,动作舒展大方,刀法凌厉,步伐灵活多变,刀与步紧密配合,攻击力与协调性俱佳。僧门武术以其丰富的历史传承、独特风格和深刻理论,在中华武术中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在四川郫县的武术历史长河中,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僧门武术家薛卓之及其子薛德修,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以精湛的武艺和对武术传承的执着,在当地武术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薛家所传的僧门秘传功法“铁汉(函)碑”,更是成为了武术史上一段神秘而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薛卓之,生于晚清时期的四川郫县。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但在民间,武术却作为一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技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薛卓之自幼便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凭借着对武术的热爱,踏上了漫长的习武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机缘巧合之下,薛卓之接触到了僧门武术。僧门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功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他。薛卓之虚心向僧门武术前辈请教,刻苦钻研每一个招式和功法。他不仅学习僧门武术的外在招式,更注重领悟其内在的精神和哲学。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薛卓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术风格,他的拳法刚柔并济,腿法凌厉迅猛,器械使用更是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砺,薛卓之成为了僧门武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郫县及周边地区声名远扬,许多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向他请教武术技艺。薛卓之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他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武术交流活动,与其他门派的武术家切磋技艺,相互学习,为推动当地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薛卓之的众多武术传承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僧门秘传功法“铁汉(函)碑”。这一功法据说源自古老的僧门传承,经过薛家几代人的改良和完善,成为了薛家的独门绝技。“铁汉(函)碑”功法注重内外兼修,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能够增强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和抗击打能力。习练者在修炼过程中,需要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和意念引导,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强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铁汉(函)碑”功法的修炼并非易事。它要求习练者具备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武术基础。在修炼过程中,习练者需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和疲劳,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也正是因为其修炼的难度较大,所以能够真正掌握这一功法的人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薛卓之的儿子薛德修逐渐长大。薛德修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对武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僧门武术,尤其是对“铁汉(函)碑”功法更是痴迷不已。薛德修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和勤奋,他刻苦修炼,不断钻研,逐渐掌握了“铁汉(函)碑”功法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武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薛德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武术的追求。他不仅继续传承和发扬父亲的武术技艺,还积极与其他武术家交流合作,探索武术发展的新途径。薛德修深知,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僧门武术和“铁汉(函)碑”功法能够在这个时代继续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薛德修在传承武术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弟子的品德和修养。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武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武艺,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经常教导弟子们要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将武术与道德修养相结合,培养出了一批德艺双馨的武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逐渐受到了现代文化和体育的冲击。“铁汉(函)碑”功法由于其修炼难度大、传承要求高,逐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到了现代,能够真正掌握这一功法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薛家所传承的这一珍贵功法,也成为了武术史上的一段神秘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尽管“铁汉(函)碑”功法如今很少有人习练,但薛卓之和薛德修父子俩在武术传承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武术家,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武术的热爱和对传承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像薛卓之、薛德修这样的武术家的故事,以及他们所传承的功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武术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武术的学习和传承中来,让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川郫县晚清至民国僧门武术家薛卓之与薛德修,他们的故事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他们所代表的武术精神和文化传承,却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武术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僧门秘传功法“铁汉(函)碑”能够重新焕发光彩,在武术的舞台上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