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本,何愁末 一自性临在老师

在了是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发起思维与存在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行为的发起思维与存在感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发起思维,这个思维往往与财色名食睡等欲望相关,尤其是色。人们追求这些,实际上是在寻找存在感,这是所有行为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发起思维。当别人冒犯我们时,我们会反击,因为对方影响了我们的存在感。同样,我们吃饭、睡觉等日常行为,也是为了获得某种存在感。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陷入无尽的追求和迷失中。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在于,圣人是因为存在而做一件事,而凡夫则是通过做一件事来获得存在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人与众生的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生与圣人的思维存在本质区别。众生往往通过做一件事来找到满足,从而获得存在感;而圣人则是本身就具有存在感,因此他们的行为是这种存在感的自然展现。众生为了稳定自己的存在感,会想尽办法去疗愈、修行或做事,但他们往往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即自身就具有的存在感。这种对自我本质的不认识,导致众生的动力变成了寻找存在,从而颠倒了生活的真谛。许多西方的修行方法也往往是在教人们如何获得满足感、疗愈创伤或解决问题,这些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见性存在与佛法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旦人们见性存在,即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和存在感,就会明白一切都已经具足,无需再向外追求。在佛法中,特别是心经里,对此有非常清楚的阐述。心经指出,存在本身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无受想行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切只是存在感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法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即具足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世俗的追求不同,佛法不是教人如何赚钱或花钱,而是告诉人们,他们本身就是金钱财富的本身。然而,许多人在没有真正明白这一点之前,都选择了在金钱和现象上努力拼搏,而忽视了在自己本质具足的存在上用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得本何愁末?</p><p class="ql-block">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才能不再担心如何去用,这也是世间法与佛法的根本区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