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回家》

福心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为纪念严复先生诞辰170周年,年前,福建博物院重磅推出的一个以严复先生为核心焦点的展览----《先生回家》,众多珍稀文物恰似熠熠生辉的文化珍宝,引领我们步入一座真实且深邃的思想殿堂。</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为了一览这场展览的风采,我三顾博物院都未能如愿。首顾正值大年初四,本想节假日博物馆应是一方清幽之地,孰料,刚到博物馆门口,便瞧见大门外的广场上早已排起蜿蜒长龙,无奈因人太多只能折返。再顾乃大年初八,我已行至半途,手机乍响,挚友相邀,要事商榷,权衡之下,只好再度与这场文化盛宴失之交臂。三顾是2月10日,满心欢喜抵达博物院门口时,才猛地记起当天是星期一,正值闭馆日,无奈之下,又白跑一趟,真可谓 “好事多磨”。</p> &nbsp; &nbsp; &nbsp; &nbsp;只好次日(2月11日)再次前往,终于顺利观展,“好事多磨终成事”。如今看来,这 “三顾博物院” 虽波折重重,却着实值得。 &nbsp; &nbsp; &nbsp; &nbsp;穿梭于展厅之间,我对先生 —— 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璀璨巨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先生所处之时代,恰如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的暗夜,外有列强环伺,内有积弊丛生。先生以笔为剑,八大译作似破晓的曙光,穿透沉沉黑暗,启迪万千国人,奠定了一代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先生的书法墨宝,可视为他"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思想在艺术方面的呈现,藏着的是文人风骨与济世情怀,是他个人生平的重要见证。</p> &nbsp; &nbsp; &nbsp; &nbsp;先生信札所涉及对象除子女、甥女何纫兰与学生伍光建外,还包括李鸿章之子李经方、近代桐城派大家吴汝纶等,从中可以看到严复先生的生活、思想最真实细节。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先生的伟大成就,绝非仅局限于《天演论》等惊世译作,也不只是彰显于他的书法墨宝,更不限于其担任过的诸多要职。透过这场展览,我真切领略到先生超凡的智慧与卓越的才华,深切感受到先生秉持的科学精神、追求的自由民主理念,同时,还体悟到他身上那鲜活且独具魅力的闽人性格特质。</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在《天演论》译作中,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强调,自然界一切生物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只有自强、进取,才能生存、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原富》原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在书中,先生思索国家富强途径,以西方经济学思想,批判顽固派的观念和洋务派的作为。同时提出改革中国财政,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群己权界论》原为英国约翰·穆勒所著《论自由》。先生更名为《群己权界论》,群者,社会公域;己者,个人私域。"群己权界"意谓社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而权利又都是有界限的。严复所总结的"自由"公理:(1)个人入群之后,我自由人亦自由,如果不加约束,便成强权世界。(2)人人自由,但必须以他人之自由为界,不得侵犯他人自由。《群己权界论》引进保护个人自由的理念;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强调个体首先应为群体利益而奋斗才能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社会通诠》原为英国政治学者甄克斯著《政治小史》,先生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图腾、宗法、国家)加两过渡阶段(游牧、封建)的划分方法。严复认为,中华民族出危亡、致富强的出路在于:脱离宗法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融入近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早年投身中国海军事业的砥砺奋进,那段经历为他日后的思想升华与诸多建树筑牢根基。</p> &nbsp; &nbsp; &nbsp; &nbsp;先生 14 岁时考入福州船政学堂,5 年后以最优等成绩毕业,随后他又被派往英国深造,在当时最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使先生具备了扎实的海军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军人才。 &nbsp; &nbsp; &nbsp; &nbsp;在英国留学期间,先生不仅学习海军专业知识,还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深入观察英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阅读了大量西方哲学、社会学等著作,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使他对西方的先进之处有了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开始思考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以及中国的变革之路。 <p class="ql-block">  纵观先生的一生不难发现,在新旧历史的交替时期,他的人生行为、学术行为、思想行为都与时代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他洞悉历史、洞悉时代,总能在关键的地方发挥其重要的影响力,在群星闪耀时候,请先生可以回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