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广袤无垠、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大地上,江陵县改口公社的最东边,宛如一颗隐匿在时光深处的质朴明珠,静静地镶嵌着一个小村落——花台一小队,那便是我们曾经下乡,挥洒青春与汗水的地方。它犹如一位沉睡的老者,安卧于此,岁月的尘埃仿佛也格外怜惜,不忍过多惊扰这份宁静与质朴。</p><p class="ql-block"> 全村拢共不过 28 户人家,虽规模不大,却处处洋溢着浓郁而温暖的烟火气息。村子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坐落在村西的一条引水渠畔,像是一群亲密无间的伙伴,彼此相依,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这条引水渠的水,源自长江支流,悠悠然通过水闸,自北向南潺潺流淌而来,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滋养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村民们依傍着这条水渠,在土台上建起了自家的房屋,每一座房屋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与梦想。</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房屋大多是泥墙草顶,它们沿着水渠自北向南依次排列,错落之中透着一种自然而和谐的秩序。远远望去,仿佛是大地母亲精心布置的棋局,每一颗棋子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而村子的田地,则如一片广袤无垠的绿色海洋,向东无尽地延伸着,仿佛与天边的云霞融为一体。微风拂过,麦浪翻滚,那是大地奏响的丰收乐章。</p><p class="ql-block"> 每日清晨,东边的太阳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探出头来,金色的光辉如同细腻的丝线,温柔地洒向大地。远远望去,田野仿佛被一层轻纱温柔地笼罩着,那薄薄的晨雾,如梦如幻,恰似仙女舞动的裙摆,给田野增添了几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与此同时,晨起的农户家中,升起缕缕炊烟,它们袅袅娜娜地升腾在空中,与晨雾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场天地间的梦幻之舞。在暖暖的阳光下,整个村子宛如一幅仙气飘飘的水墨画卷,美得让人陶醉,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完美融合所创造出的这份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田地,恰似被一双无形而又充满智慧的手精心划分,旱田与水田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旱田之中,蕴含着村民们代代传承的种植智慧——小麦与棉花套种。每当麦浪翻金,那耀眼的金黄仿佛是大地赐予的最珍贵的礼物,丰收的喜悦如涟漪般在村民们心中荡漾开来。还未等这份喜悦完全消散,棉花的幼苗便如懵懂的孩童,在阳光的轻抚与雨露的滋润下,悄然探出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世界诉说着成长的渴望。待棉铃饱满,吐絮如雪,整个田野仿佛铺上了一层洁白的绒毯。村民们便将采摘的籽棉悉心整理,满怀期待地拿去售卖。那换回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全家人一年的辛勤付出与期盼。这些收入,一部分化作队里的公积金,为集体事务的运转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余的,则按照工分数,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位村民手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然而,受制于旱田面积的局限,卖籽棉换来的钱实在有限。经过细致入微的核算,每个工分最终只能分到六角几分钱。这般微薄的收入,使得村子在整个公社里,如同身着朴素衣衫的孩子,处于相对贫困的行列。但即便如此,村民们依然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坚守在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好在,村里的水田宛如坚实可靠的后盾,为村民们撑起一片安稳的天地。村民们在水田里挥洒汗水,精心耕耘,种下的稻谷宛如忠诚的卫士,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基本满足了全村人的口粮需求。如此一来,大家无需为填饱肚子而四处奔波,在粮食供应这一关键问题上,有了稳稳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我们初到村里下乡的那段日子,棉田的田间管理工作分工明确,犹如一场有条不紊的农事交响曲。除草、间苗这类细致入微且体力消耗较小的活儿,自然由村里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担起。她们身着朴素的衣衫,穿梭在棉苗之间,那身姿轻盈得仿若翩翩起舞的蝴蝶。手中的动作娴熟而轻柔,精心呵护着每一株棉花,恰似母亲照料襁褓中的婴儿。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关爱与专注,仿佛在与这些幼苗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传递着对丰收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而那些重体力活,便毫无悬念地落在了男劳力们宽厚的肩膀上。犁田之时,健壮的耕牛在前,喘着粗气,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厚重。男劳力们手持缰绳,吆喝声在田野间回荡,那声音中充满了力量与坚毅。犁铧破土,坚硬的土地被一寸寸翻开,褐色的泥土散发着质朴的气息。每一次用力,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敬畏与期许,仿佛在与大地进行一场庄重的对话,祈求它赐予丰收的福祉。打农药时,沉重的喷雾器如一座小山般压在背上,男劳力们却毫无惧色,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在棉田间来回穿梭。细密的农药雾滴喷洒而出,如同为棉花编织的一层保护膜,确保每一株棉花都能得到药物的悉心防护,如同为战士披上坚固的铠甲。到了棉花采摘结束,拔除棉梗又是一场硬仗。棉梗深深扎根于土地,宛如倔强的卫士,不愿轻易离开。男劳力们咬紧牙关,双手紧紧握住棉梗,使出浑身力气,将其连根拔起。那场景,仿佛是人与土地力量的较量,每一次拔起,都伴随着一声沉重的喘息,彰显着他们的坚韧与不屈。当然,麦收季节更是男劳力们的主场。他们手持镰刀,身姿矫健,在金色的麦浪中奋勇收割。一时间,镰刀挥舞,麦秸倒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汗水飞溅在麦茬上,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忙碌与艰辛,那是他们辛勤劳作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作为下乡知青,这些男劳力的活计,我们从生疏到熟练,大大小小都干过一些。过程中虽磕磕绊绊,困难重重,但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咬牙扛了下来。每一次笨拙地拿起镰刀,每一次艰难地挑起担子,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愈发深厚。我们的双手磨出了茧子,皮肤被晒得黝黑,但我们的心却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深处,村东头紧邻邻县公安的那片沼泽湖,宛如一个神秘而又充满故事的存在。它仿佛被岁月遗忘在角落,长久以来无人问津,独自守望着这片土地的变迁。村里人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增加收成,决定在邻近沼泽湖的边缘开垦一片水田。这片新开垦的水田,因紧邻湖泊,水源得天独厚,本应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春天,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水田便泛起了层层涟漪,仿佛在诉说着新生的喜悦。嫩绿的秧苗在水中摇曳,仿佛是一群欢快的精灵,舞动着生命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然而,祸福相依,它也常常遭受水患的无情侵袭。犹记得那年夏天,老天爷像是打翻了水盆,一场接一场的暴雨倾盆而下,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原本平静如镜的湖水,仿佛被激怒的猛兽,水位急剧上涨。浑浊的浪涛拍打着湖岸,发出低沉而愤怒的怒吼,仿佛在向世界展示它的力量。很快,我们新开垦的水田便在这场肆虐的洪水中沦陷。大片的稻田被无情淹没,放眼望去,水田里只剩下稀稀拉拉冒出水面的稻穗,在湍急的水流中无助地摇曳,恰似一群在狂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发出绝望的呼救。那稻穗上的水珠,仿佛是它们伤心的泪水,让人看了心疼不已。</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庄稼,队里紧急吹响了集结号。我们如同奔赴战场的战士,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抢救水田的战斗中。首要任务便是加高田埂,抵御那不断上涨的湖水。这绝非易事,简直是对体力与耐力的极限考验。那些日子,我们就像不知疲倦的工蚁,除了吃饭,几乎整日都担着担子忙碌不停。要从远处高处取来土块,再一担一担艰难地运到水田边。窄窄的田埂,本就崎岖不平,再加上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仿佛故意给我们设置重重障碍。我们赤着脚,小心翼翼地挑着装满土的担子,每迈出一步,都仿佛在挑战平衡的极限,战战兢兢。担子沉甸甸地压在肩头,仿佛有千斤重,勒得肩膀生疼,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红印。脚下的田埂又湿又滑,稍不留神,便会摔倒在泥水中,溅起一片泥花。但即便困难重重,我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一步一步坚定地前行,将土块稳稳地垒在田埂上,一寸一寸地加高这条守护庄稼的生命防线。每一次放下担子,每一次拿起土块,都伴随着一声沉重的呼吸,但我们的眼神从未有过一丝动摇。</p><p class="ql-block"> 垒完田埂,接踵而至的是将田里的水抽到湖里。抽水的工具简陋而笨重,操作起来十分费力,需要两人密切配合,一下一下吃力地摇动把手。每一次摇动,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声和飞溅的水花。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模糊了我们的双眼,可我们的目光始终坚定如炬,紧紧盯着那片被淹的水田,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保住庄稼。我们的双手因为长时间的摇动而酸痛不已,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但我们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每一次水花的飞溅,都像是对我们努力的回应,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即便我们拼尽全力,水患的影响依旧如影随形,难以消除。为了尽可能挽回一些收成,我们不得不下到淹到胸口深的水中,去收割那些已经成熟的稻穗。水冰冷刺骨,像无数根针,狠狠地刺进身体,每迈出一步,都仿佛有无数双无形的手在拉扯,让人举步维艰。但为了那点珍贵的收成,大家都紧紧咬着牙,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坚持着。我们弯着腰,在水中艰难地摸索着稻穗,小心翼翼地割下,再轻轻地放到浮在水面的木盆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在水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时间就在这单调而又艰难的劳作中悄然流逝。长时间泡在水中,身子被泡得肿胀发白,仿佛失去了知觉,浑身说不出的难受。可没有人喊一声累,也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动作。就这样,从日出东方,到日落西山,我们在水中奋战了一天又一天。</p><p class="ql-block"> 一连几天下来,每个人都累得仿佛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精疲力竭。收工回到家,往床上一躺,仿佛与床融为一体,连动一下手指的力气都消失殆尽。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就像一道深深的刻痕,永远地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任凭岁月的洪流如何冲刷,都无法磨灭。它不仅见证了我们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坚韧,更让我深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粮食的弥足珍贵。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希望,每一次坚持都诠释着生命的力量。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也收获了一生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特殊年代,我们村子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巨大压力。为了开辟更多的耕地,满足大家填饱肚子的迫切需求,村民们把目光投向了离村子老远的一片区域。那里,原本是一片广袤无垠、波光粼粼的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p><p class="ql-block"> 彼时,村里的土地资源着实有限,而人口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犹如嗷嗷待哺的幼雏,对粮食的需求愈发强烈。于是,公社的各个生产队纷纷响应号召,齐心协力,如同紧密协作的蚁群,毅然决然地开始了改造湖泊的浩大工程。大家肩挑背扛,一筐筐泥土,一块块石头,在众人的努力下,逐渐筑起了坚实的堤坝。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劳作,这片原本秀丽的湖泊,终于被改造成了一块块规整的水田,宛如大地上精心绘制的方格画卷,承载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在非水稻生长的季节,这片田仿佛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荒芜着,无人问津。田野里杂草丛生,一片寂静,唯有风声在其间穿梭,发出孤寂的呜咽。直到来年春季插秧时节临近,这片土地才仿佛重新被唤醒,陆陆续续有人前来,为即将到来的忙碌做准备。这不,又到了抽水灌溉的关键时候,队里便把我们几个知青派到了这片湖田。</p><p class="ql-block"> 出发前,我们在队里精心准备好了中午的饭菜。大家把简单的干粮仔细地包好,放进随身的布袋里,仿佛那是支撑我们度过一天劳作的珍宝。随后,我们便踏上了行程。从队里出发,一路穿过其他生产队,那路程仿佛一场小小的长途跋涉。我们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路过一片片错落有致的农田,经过一个个炊烟袅袅的村落。一路上,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打破这寂静的氛围。经过漫长的行走,我们终于来到了这片湖田。</p><p class="ql-block"> 经过漫长冬季与初春的洗礼,整个湖田就像一块泡在水里的巨大海绵,水汪汪的。脚踩上去,泥土柔软而湿滑,仿佛随时都会将我们的脚吞没。放眼望去,田地里满是积水,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水田边,架起那古老的龙骨水车。这龙骨水车,历经岁月的打磨,木质的表面已变得光滑而暗沉,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我们站在水车上,双肘自然地枕在栏杆上,双脚有节奏地踏着水车的蹬脚。随着我们的踩踏,水车“嘎吱嘎吱”地转动起来,那声音仿佛一首古老的歌谣,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一股股清澈的水流从我们脚下欢快地流出,顺着水槽,缓缓流到田野旁的水渠中,仿佛是生命的脉络,为这片土地注入生机。</p><p class="ql-block"> 然而,头顶上那火辣辣的太阳,像是不知疲倦的炙烤机器,无情地释放着它的热量,炙烤着我们逐渐疲惫的身躯。汗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从我们的额头、脸颊、脖颈涌出,顺着脊背流淌而下。那难受的滋味,就像有无数只小虫子在身上肆意爬行,又痒又热,却腾不出手去挠一挠。我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难受极了。</p><p class="ql-block"> 在水车上劳作的间隙,我们瞧见邻队的放鸭人,正悠然自得地赶着成群的鸭子。那些鸭子像是一群欢快的小精灵,在水渠里与荒田里大摇大摆地觅食。它们时而把头扎进水里,只露出肥硕的屁股,在水中探寻着美味;时而又昂起头来,欢快地嘎嘎叫着,仿佛在分享着发现美食的喜悦。它们那悠闲而有趣的模样,与在水车上挥汗如雨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羡慕得不行。我们多想也能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在这片田野间漫步,享受这片刻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挨到中午吃午饭的时候,我们迫不及待地拿出早晨带来的饭菜。可这时,饭菜早已凉透,原本就简单的食物,此刻显得更加冰冷而无味。吃着那冷冰冰又难以下咽的饭菜,疲劳的感觉和饭菜糟糕的口感交织在一起,心里顿时觉得无比凄凉。偏偏在这个时候,从附近鸭棚里飘来了放鸭人做饭时炒鸭蛋的香气。那香气,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勾住了我们的鼻子,钻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的味蕾瞬间被点燃。那浓郁的蛋香,仿佛是世间最诱人的味道,实在是让人垂涎欲滴。我们只能不住地咽着口水,强忍着内心的渴望,把那难以下咽的饭菜草草地往肚里塞,然后继续无奈地困在水车上,迈着无尽的脚步,艰难地抽水。每迈出一步,都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我们知道,为了这片水田,为了秋天的丰收,我们必须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 那段独特的经历,就像一颗深深的烙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难以忘怀。它见证了我们在艰苦岁月中的坚持与努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和每一份劳动成果。</p> <p class="ql-block"> 作者: 吴 林 2025年2月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