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国画大师的三峡红叶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来源:2010年12月06日 02:49 重庆晚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禾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背景:正值第四届长江三峡国际红叶节12月初在巫山开幕,我们不由得再次想起了已故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因为,在傅先生的许多国画作品里,都能见到三峡红叶;而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傅先生曾在我市沙坪坝金刚坡下一栋普普通通的乡间农舍里住了八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金刚坡山水”受追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从在200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杜甫诗意图》拍出6002万港元、刷新画家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之后,傅抱石作品价格就一路走高。2010年春拍,傅抱石的《东山丝竹》镜心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1466万港元,他1944年创作的《湘夫人》立轴在上海工美以3136万成交。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一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傅抱石在重庆沙坪坝金刚坡时期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傅抱石(1904-1965),江西南昌人。傅抱石与同一时期的齐白石、张大千相比,存世作品数量较少。1939年春至1946年秋,他一直居住在重庆沙坪坝金刚坡下。这段时期他用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抱石皴”,成了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这时期的作品一向是藏家追逐的对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9年初,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傅抱石跟随郭沫若等一批知名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来到重庆,住在距重庆城约三十里路的沙坪坝金刚坡“下山斋”。在金刚坡下一栋群山环抱、小桥流水的普普通通的乡间农舍里,傅抱石生活了整整八年之久,而这八年,正是人到中年的傅抱石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后来的学者将傅抱石这八年中创作的国画作品统称为“金刚坡山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创作百幅三峡红叶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刚坡是典型的重庆山城地貌,苍茫雄奇的巴山蜀水和变幻莫测的三峡烟雨,开阔了在江南长大的傅抱石的视野,激发了傅抱石“代山川而言”的创作热情。于是,一幅幅元气淋漓,描绘巴山蜀水的山水国画精品在金刚坡下喷涌而出,而作为巴山蜀水风景一绝的三峡红叶,在傅抱石的画里频频出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粗略考证,</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傅抱石表现三峡红叶的山水画至少有一百幅以上,这些画分别是《秋吟》、《深秋》、《秋兴》、《杜牧山行诗意》等,而绝大多数是以《秋风吹下红雨来》为题。</b><b style="font-size:20px;">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季节,一阵清风吹来,树林里的一片片红叶飘落,漫天飞舞的红叶,好像是天上下起了丝丝红雨。在画纸下方,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叶扁舟,船头是站立着的船夫,船尾坐着一人,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秋日美景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在为数不多的三千多幅傅抱石存世画作中,描绘巴山蜀水和三峡红叶以及将其作为山水画素材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即使画家离开重庆定居南京后,也常常能在他的画中见到三峡红叶的影子,</b><b style="font-size:20px;">由此可见,傅抱石对金刚坡那段岁月怀有特别的真挚感情,对美丽的巴山蜀水留有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办画展引徐悲鸿重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常任侠是著名的东方美术史论家,他曾讲到一件现代美术史上鲜为人知的趣闻。上世纪40年代初,他在重庆国立艺专执教,与傅抱石交往甚多。一日,傅抱石郑重其事地委托他转告刚从南洋归来的徐悲鸿说,他想下学期改任一门课,由中国美术史改授中国画。常与徐私交很好,徐时任中大艺术系主任。当他把傅抱石的话转告悲鸿先生后,徐对常说:“抱石先生的课不是教得蛮好嘛,为啥要改课呐?”一句话,婉言谢绝了傅的改课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常任侠回来告诉傅抱石,也许悲鸿很久未见你画画,你不妨画一批东西,搞一个展览,让悲鸿看看你的新作,也许会改变看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傅抱石不久果然开了一个画展,画展一炮打响,陪都大使馆的不少外交官,尤其是法国外交官纷纷订购展品。常任侠说,悲鸿对有一件展品很感兴趣,这幅作品尺寸不大,三尺左右。画面是两个古人在山林里品茶谈诗,记得有一把红壶,由于这把红茶壶是用上等朱砂画的,很醒目。经查证,此画题为《江东布衣》,画的是江东布衣程穆倩与常州画派开派人恽南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常任侠估计徐悲鸿会喜欢这件展品,事先与傅抱石打赌,如果悲鸿订购这件展品,那么这件东西就归他常任侠,傅另画一幅原题材的作品给徐。结果恰恰被他说中,徐悲鸿果然订走了这件展品,常任侠追到徐悲鸿的住处,对徐言道:“悲鸿先生,这件作品我事先已向抱石订了,你如果实在喜欢,我让抱石认认真真重画一幅给你,这一幅还是归我。”徐悲鸿听罢,爱不释手地将画交给了常任侠。过了几天,常任侠把傅抱石重画的《江东布衣》送到悲鸿手中,徐悲鸿也十分高兴地收下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