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与历史。而山西博物院,则宛如一座时光的宝库,静静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它深藏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月初一,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山西博物院,重新温览山西的历史宝库。</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当我们踏入博物院的那一刻,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宏伟的建筑外观与内部精心设计的展览空间相得益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博物院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青铜器。它们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有的刻满了神秘的纹饰,有的展现出雄浑的气势。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古代匠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让人不禁感叹先人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青铜器展厅,镇馆之宝、馆藏精品,比比皆是。镇馆之宝——晋侯鸟尊,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晋侯穌钟,该编钟总计16件,其余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购回入藏。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龙形觥(商),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 晋侯猪尊(西周),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在酒器中自铭为飤,罕见。商周时期青铜猪形酒器仅见三件。</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鸮卣。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卣、尊、觥是三种很典型的酒器,也是青铜写实动物造型容器的三大器型。</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霸姬盘(西周),一件青铜盛器,因其底部大而平整的特点,十分适合铸造长篇铭文,是一个极佳的历史文献载体。盘内铭文153字,记叙了器主霸国国君夫人霸姬和一个叫“气”的贵族打官司,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起“诉讼”。</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兽形觥(西周),酒器,造型别致,采用三层花纹,显示出殷商铜器的神秘狞厉风格。</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胡傳酒樽(西汉),酒器。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罕见,器身彩绘有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铜牺立人擎盘(战国),金属器,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p> <p class="ql-block"> 移步至陶瓷展区,从质朴的原始瓷器到精美的青花瓷,每一件瓷器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的色彩、图案和造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风尚和制瓷技术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 庙底沟彩陶罐(新石器时代),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北齐红陶牛(570年),陶牛体格雄健,牛头高昂,脖颈坚挺,犄角冲天,佩戴有络头、璎珞和杏叶等。四肢有力的叉开、支撑着强壮的躯体。神态威猛,生动写实,匠师对牛的刻画,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还显然得益于对动物的细致观察。</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董氏墓戏俑(金代),山西省侯马市董明墓出土,长77厘米,高105厘米,俑高20-22厘米,位于墓室北壁上部,为单檐歇山顶,两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台面,简洁精巧。戏台上有五个彩色戏俑,自左至右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和副净等五个角色。其中末泥为主演,与以副末和副净做主演,以滑稽调笑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杂剧不同,表明中国戏曲艺术正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胡人吃饼骑驼俑(北齐),造型为皮囊上坐着一人,浓浓的眉毛,深目高鼻,头上戴着圆毡帽。最有趣的是他的手里还抓着一个饼子,正在边走边吃。从骆驼背上所驮的货物,也是当时贸易往来中的大宗商品——丝绸和绢帛等纺织品。这也说明当时的胡商来到中原后,卖掉带来的金银器皿、宝石和香料等货物后,再将当地的丝织品带走返回,而且数量很大。</p> <p class="ql-block"> 玉器展区“玉韫华夏”,展厅分为“美石有灵·礼仪以彰”“润泽以温·喻瑞喻德”“清室雅伴·静潋芳华”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礼仪和丧葬用玉、佩饰用玉、生活陈设用玉。</p> <p class="ql-block"> 珍贵文物—— 人首神兽纹玉戈(西周),礼仪用玉,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西周形成制度,是周礼的载体,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宗教信仰,玉文化观念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熟。</p> <p class="ql-block"> 珍贵文物——玉佩组(西周),佩玉是中国古代玉器体系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门类,有些兼具礼玉功能,古人通过佩戴玉器来彰显身份、德行和审美情趣。<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时期,多璜组玉佩璜的数量不等,但多数是2件到6件。说明这个时期的玉组佩装饰器的作用及意义要大于礼仪用器。</span></p> <p class="ql-block"> 珍贵文物——白玉嵌宝石描金碗(清),唐代以后走向世俗化的玉器,尤其是明清时期贴近现代人生活的玉器,如清乾隆时期白玉嵌宝石描金碗,碗腹有碎宝石堆贴成花叶相拥的宝相花图案,内壁为石榴纹,边缘皆描金,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反映了玉器从神圣殿堂走向社会生活的转变,宋元明以降,世人更看重玉在现实中的意义,玉器成为了生活中的装饰品、实用器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玉石侯马盟书(春秋),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书画厅里,一幅幅珍贵的书画作品宛如璀璨的星辰,闪耀着艺术的光芒。那些灵动的笔触、细腻的线条,仿佛能够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代的文人墨客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北魏),漆画屏风中的两块,之间由榫卯连接。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层彩绘《列女传》故事,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涂铅白,服饰器具用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题记和榜书处再涂黄漆,其上墨书文字。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木板漆画是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蒙元赵城经藏,此展品为蒙元时期的书画,始刻于金皇统八年解州天宁寺,大定十三年(1173年)告成。原藏洪洞广胜寺。目前在国内存4856卷,绝大多数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其他图书馆或博物馆也存少量零卷。《赵城经藏》是一部珍贵的国宝,《中华大藏经》(汉文版)就是以此为底本编印的。</p> <p class="ql-block"> 郑燮兰竹石图横幅(清代),展品为清代的书画,纸本,墨笔,以书法用笔绘兰竹,墨色浓淡相衬。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北宋),此展品为姜黄色藏经纸,卷尾印经名“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二百六”和雕版年月“大宋开宝五年壬申岁奉敕雕造”;下方钤有“陆永印”小长方墨印。简称“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刻本大藏经。</p> <p class="ql-block"> 顾安风竹图轴(元代),此卷画嫩竹两竿,濡墨有浓淡,下笔有轻重,以笔墨的轻重徐疾、枯湿浓淡和疏密聚散,表现竹在风中摇曳的独特旋律和节奏。笔法灵活而细劲稳健,墨韵流动而气脉贯通。新篁、老梢、风姿、雨色,构成了画面的节奏感。整个作品笔笔相应,一气呵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款署“迂讷老人顾定之为止善写于绿波轩”。</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展厅,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亲身感受着山西地区的历史变迁。从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到明清时期的繁华,每一个阶段都有丰富的文物见证。这些文物如同无声的讲述者,将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虞弘墓石椁(随朝),隋代的珍贵文物,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雕有50多个图案,具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展区之多、展品之丰富、展示之全面,令人惊叹不已。展馆中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记忆,它们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山西文明史</span>。参观山西博物院,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短暂的参观只是对山西悠久历史文化的惊鸿一瞥,而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深厚底蕴,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传承。</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重游晋博趣酣中,千古风华入眼瞳。</p><p class="ql-block">陶皿铜尊铭过往,丹青翰墨绘群雄。</p><p class="ql-block">珍奇瑰宝凝心血,璀璨文明映碧空。</p><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思绪涌,时光深处意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