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朴浓郁的年昧 精湛壮观的表演</p><p class="ql-block"> ——2025礼县社火汇演活动综述</p><p class="ql-block"> 祁 波</p> <p class="ql-block"> 春节耍社火的民俗起源于汉代,最初为祭祀活动时的乐舞,后來演变为民间过年时的喜庆游艺形式。礼县的社火表演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 礼县社火的种类主要有高台、跳花杆舞、舞龙狮、划早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其中高台最为经典,能够充分体现喜庆欢乐和惊险霸气,架势恢宏,场面壮观,并配以锣鼓喧天和载歌载舞,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群众喜闻乐见,无不拍手叫绝。</p> <p class="ql-block"> 礼县红河镇高台社火以高、奇、险等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在陇东南各种民间传统技艺中脱颖而出。它是靠造型技艺获胜的民间艺术,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形成一个故事组合,给人以艺术感染力,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是礼县最早申遗并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p> <p class="ql-block"> 礼县红河镇花杆社火已被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继承和保护,人数和规模不断增加扩大,并受到人们的欢迎。红河花杆是大汉文化和西戎文化融为一体的当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秦朝中期,是红河赵姓祖先遗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跑花杆艺术主要分布在陇南市礼县红河镇。花杆表演最初是赵家先祖为祈求平安而进行的祭祀活动,也是当时红河人民朴素世界观的一种再现。花杆表演阵型有五人阵、九人阵两种。五人阵为五人组成的小组,阵中一人手握全部花杆的把柄代表中央,外围四人代表四方,边跳边唱。九人阵为九人组成的小组,阵中一人手握八根花杆的把柄代表中央,外围八方的八人手捧花杆的梢头,一手拿花杆,一手掌红灯,表演的九人列开雁阵,八人分别代表八卦的乾、坤、巽、兑、艮、震、离、坎八个方位,舞出八卦阵或穿梭变化、舞之蹈之,同时配以唱词。2021年1月7日,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红河花杆社火被列入陇南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马社火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礼县盐官最普遍,规模最大的一种社火形式,由锣鼓队前列,按历史戏剧故事装扮成各个角色,骑骡马列队成行,于进行间变化动作姿势,叙述故事内容。 盐官“马社火”以扮演角色的演员骑在马背上而得名。用作社火的马,除对鞍辔进行装饰外,还要在马头上挂红,有的马额上扎饰圆镜,象征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 社火武术表演是社火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武社火的形式出现。武社火是一种独特的民俗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武社火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融合了古代迎春、百戏、杂耍以及狮子舞、舞龙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不仅是民间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当地人民表达对美好生活祈愿的重要方式。</p> <p class="ql-block"> 川剧变脸,又称“脸谱变化”,是中国传统戏曲川剧中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以快速换脸的技巧和神秘的变脸效果而闻名于世。川剧变脸作为一种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川剧变脸起源于四川地区,是四川川剧中的一项重要表演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员能够在瞬间迅速变换脸谱,让观众感到神奇和震撼。</p> <p class="ql-block"> 舞龙社火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舞龙社火起源于商周时期,最初与祭祀活动相关,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发展,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并在唐宋时期盛行。</p><p class="ql-block"> 舞龙社火起源于对土地和火的崇拜。在农业社会,土地和火对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产生了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祭祀活动逐渐融入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现代的舞龙社火。舞龙社火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能,还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p> <p class="ql-block"> 舞狮子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它始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鼎盛于宋朝。它融合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舞狮子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地方风格。主要有北狮南戏之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舞狮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朝北魏王朝为了加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便采用了一些“以狮治狮”、“以狮制伏”的办法来控制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其中有一种叫“狮子舞”的舞狮表演形式便由此产生。</p> <p class="ql-block"> 划旱船,又称“采莲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之一。逢年过节,特别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划旱船与扭秧歌、闹花灯一起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距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划旱船起源于祭祀,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创造的。大禹带领人们凿山成谷,导水入海,成功治理洪水。他还教会人们造船,在洪水到来之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洪水归流大海,船被搁浅在陆地上,孩子们便把船弄到谷场上玩耍,久而久之演变为划旱船的娱乐形式。</p><p class="ql-block">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旱船不是真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木架的周围蒙以彩布,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除了博人眼球,更有传统中趋利避邪的民俗意义。</p> <p class="ql-block"> 扇子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扇子是贵族社会中重要的社交工具,扇子舞起初是妇女之间的一种社交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舞蹈形式。扇子舞在唐代达到鼎盛,当时的扇子舞以柔美婉转、阿嚏婆娑、尤美弥现,舞姿轻盈、华贵、端净、生动、舒软、飘逸、艳丽而密集。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舞蹈、音乐、戏曲和美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扇子舞的表演形式很多,可以单人或多人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舞者要通过扇子的摆动和舞姿的变化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扇子舞的技巧主要包括抖动、弹跳、旋转、打开、合拢、折叠等。舞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技巧来展示扇子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同时,舞者还需要具备优美的舞姿和优秀的身体控制能力,才能完成扇子舞的高难度动作和组合。</p> <p class="ql-block"> 腰鼓舞是中国广泛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的战鼓。</p><p class="ql-block"> 腰鼓舞是一种将腰鼓的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起来的舞蹈。表演时有两种形式,即“路鼓”(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和“场地鼓”,表演形式主要为“场地鼓”。表演人数一般为30~40人,列为方阵,均为女性,身穿彩衣,腰挎腰鼓,手执鼓糙,随着指挥彩旗的上下左右摆动,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边敲边舞,边舞边敲,热情奔放。</p> <p class="ql-block"> 广场舞是一种在民间流传的舞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广场舞结合多种舞蹈种类进行融合,表现出独特的群众舞蹈,其肢体动作让人们自娱,娱人,甚至表情达意。广场舞的类型大致可分为4类:原生态舞蹈、在原生态舞蹈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的舞蹈、民间舞蹈素材创作的新型广场舞、踏歌行的广场舞。其原生态的舞蹈很好理解,即是像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如蒙古舞、新疆舞、秧歌等,这些舞蹈源自于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也是由民众自发创作表演。第二种在原生态舞蹈上进行加工整理的舞蹈是在民间舞蹈的原生态上加入时代新鲜素材,是对原生态舞蹈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第三种是新型广场舞,形式和内容不受传统束缚,可自由发挥,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十分强烈的创造性;最后是近几年才兴起的踏歌舞,即根据音乐的节奏而整齐有序的踏出舞步,有点类似于交谊舞,节奏分为缓慢性和明快性,一般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每年春耕时,农家的妇女儿童数以十计,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声一响,“群歌竞作,弥日不绝”,称之为“秧歌”。陇南地区逢年过节扭秧歌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当地早在北宋已有秧歌舞,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p> <p class="ql-block">图文:祁 波 </p><p class="ql-block">编辑:严京平</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4日于西汉水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