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庄富安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乡周庄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与昆山三地交界之处,四周有淀山湖、澄湖、南湖、白蚬湖等环湖相抱,类似小岛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走到周庄古镇各条道路的尽头,面对四面环水的景象,我大胆揣想在久远的过去,周庄第一个筑圩建舍的人有可能是一大群渔夫,在一大片沼泽地中,筑堤为岸,清淤为湖,茅舍为家,捕鱼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村落发展到一定雏形后,经商的富豪、当官的乡绅看到如此风水宝地,便运来石料木材,请来能工巧匠,依河筑舍,傍河成埠,桥街相连,植树成荫,成为一方世外桃源。我问了摇船的船工,周庄方圆百公里内无山,建造石桥、房屋和护岸的条石是从哪儿运来的?船工自信回答:周庄东面是上海肯定无山,石材只能来自西侧有群山的江苏宜兴、浙江湖州,南面、北面的群山比西侧宜兴、湖州更远,且船运更困难。我赶紧打开手机上的高德地图,从周庄导航宜兴、湖州有150多公里,古代用船运条石要横跨整个太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踩在古镇光滑的石板路上,鞋底摩娑着石板上的岁月包浆,深知时代的久远。站在富安石拱桥上,看到千百年来用条石砌成的堤岸,水面之下的条石接受河水的抚摸,依旧刚强坚毅,清澈的河水甘心情愿地在条石身边流动。临近水面的条石迎接船只的磕碰,变得皮糙肉厚,依旧层叠有序,坚固如初。水面之上的条石堤岸,构建石壁萧墙,砌上秦砖汉瓦,岸上房子虽经风风雨雨,依然踏实沉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脚下的富安石拱桥,据说是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重建。石材横截面为梯形状的条石围成拱形结构,从而将垂直压力分解到两个石拱桥脚的斜向压力,这时桥脚就要用大量条石垒砌成桥基,保证桥基丝毫不能移位,可以说一座拱桥的石料可以造二座平桥。为了节省石材,富安拱桥采用桥、楼联袂结构,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水而建,两两相对,气势非凡,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桥上铺有五块来自浙江湖州德清的武康石,其中较长的一块位于桥东,作为行人坐歇的栏杆石,另外四块较短作为桥阶铺在西桥堍,初步印证了船工对于石材来源的传说。</b></p> <p class="ql-block">桥楼合壁联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之所及,除了看得见的堤岸、房子、石桥、河埠、台阶、路面等要用石材,看不见有房屋地基、桥基、水面之下的石砌水巷等,也要用到石材,可以说水乡周庄是建在江湖之上,是条石堆砌起来的古镇。谁也不知要用多少石材,也不知要用多少条船只来运输,更不知在运输过程中会遇到多少狂风大浪、有多少船沉人亡?天文数字的石材,可以说从几百里以外运到周庄的一块条石,其经济价值不亚于等量重的粮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全国有三地交界之处的旅游景点有好多,如青木川古镇位于陕甘川、茶峒古镇位于渝湘贵、荆紫关镇位于鄂豫陕,但上述古镇是山区,石材、木材可以就地取材,但周庄四面环水,建筑材料只能从外地船运,建设成本大大提高,凭平民百姓的经济实力,很难完成如此宏大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入古镇后港街的“周庄博物馆”,展板说明为我们梳理了周庄形成发展的时间脉络、关键人物。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隋唐时称“贞丰里”小渔村。北宋元佑年间(1087年),官员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 200多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此地“贞丰里” 命名为“周庄”。 面朝南湖的全福寺还在,静静地诉说着周庄不是一日建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靖康之变时(1127年),二十相公金和等部分随员、望族随宋室南渡在周庄定居,人烟逐渐稠密,人口始盛。这些南渡望族的金银细软,给了能从150公里之外的宜兴、湖州船运石材、木材的底气,为建设“前街后河”或“两街夹河”的依河筑舍格局,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元末明初(1330年),浙江湖州沈祐及子沈万三迁周庄东庄地,躬耕起家,后从事贸易。沈万三凭借经营上杰出才华、诚信操守、过人胆略,通过水路将丝绸、瓷器运至海外,打造了商业帝国。作为当时的江南首富,国际贸易的风生水起带动了水乡古镇繁荣兴旺,庞大的船运能力更为建筑材料的运输提供了条件。沈万三连出资修建三分之一的明朝南京城墙都能满口应承,可以想像在周庄修桥、铺路、造凉亭,建设沿河廊棚为行人遮风挡雨的公益项目,在他看来是积小善行微德,因此当地人都称他为沈善人。可以大胆推测,在构筑周庄“以水为脉、因水成路、因桥成市”的水乡格局,沈万三的雄厚财富、眼光格局、船运水平、人格魅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参观了“轿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张厅,后面的小河也有一个优雅的名字“箸泾”;到了沈厅,水墙门河埠入宅,古色古色的松茂堂, “积厚流光”的砖雕匾额,这样的设计神采飞扬,这样的称呼书香满屋,这样的行为积善行德。</b></p> <p class="ql-block">张厅</p> <p class="ql-block">积善流光砖雕门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得不说,晋朝官绅张翰(字季鹰258年)的回乡,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隐世文化;唐朝诗人刘禹锡、陆龟蒙曾寓居周庄,润泽了水乡周庄的深宅大院,滋养出的水巷深处的小桥流水,对周庄文化意义上的美丽构建,留下了莼菜鲈鱼般的鲜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到银子浜岸边,只见简易一个石亭,一块 “沈万三水塚”墓碑无其他落款。他客死他乡,其子孙扶柩葬在波光粼粼的银子浜底,墓碑犹在,哀思绵绵,魂归水乡,符合“水生财,水养魂”民间信仰。仰望简易墓碑,冥冥中想到“上善若水”这个成语是对构筑水乡周庄的最好回答,上古时代一大群渔夫在这片土地上,茅舍为家捕鱼为生,相当于一杯水只能自用;北宋官员周迪功郎将 200多亩庄田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相当于存放家中一桶水,留下部分几杯水自己享用,其余大半桶水给了需要的人;靖康之变时二十相公金和等望族,用金银细软依河筑舍繁衍后代,相当于用自家的水滋养周庄大地;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生前捐建南京城墙、构筑水乡周庄,相当于一条河水与他人分享,水能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种为人之道已经远远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成就了今天唐风习习、宋水依依的周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