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禅寺,原名长庆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怡山山麓。<div> 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屡经兴废。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 长庆寺 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现占地6万多平方米。<div> 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 西禅寺 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1983年,西禅寺 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div></div> 西禅寺 是福州五大禅寺之一, 在东南亚影响很大。西禅寺 的廨院,在海外的有 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的南普陀寺(又称舍利院)、二府庙和温陵会馆(又称观音寺),历史上这些廨院均由福州 西禅寺 派僧常住管理。<div> 每年许多海外高僧信徒登临参谒,成为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窗口。</div> 寺院大门坊,石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挂牌匾书“八闽古刹”。 西禅寺 山门坐西向东,主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为 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中轴线之东西侧有斋堂、念佛堂、崇德堂、禅堂、明远阁、放生池 等。<div> 寺内有唐咸通年间古井、《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刻、慧稜法师墓塔、宋代荔枝树、元代抱鼓石 等文物。另有墓塔五座,其中唐塔一座,清塔二座。</div> “文革”期间,西禅寺 曾遭受破坏,佛像均毁。<br> 1979年,省、市决定开放西禅寺,爱国侨僧 谈辉、清禅、达贤 和华侨 李光前、李成义 父子,以及 郑格如 居士及其子 郭鹤年、郭鹤举 等均捐款修复各殿堂,并在藏经楼东侧建玉佛楼。<br> 1986年, 新加坡双林寺住持 谈禅 法师等又捐资修建高67米,共13层的“报恩塔”。建在寺后东侧,1990 年建成。 放生池内供一尊观音立像,立于池中的莲花石之上,手持玉净瓶、杨枝。<div> 水面上架三座石桥,一为九曲平桥,一为三孔拱桥,一为单拱石桥。</div><div> 近处的九曲桥,远处高耸的报恩塔、罗汉阁与静立在放生池中的观音塑像,在郁郁葱葱的大树掩映下,正映了“离垢清凉园”的诗句。</div> <p class="ql-block"> 西禅寺 内文物古迹还有南朝梁代王霸升天之 冲虚观 及白龟吐泉遗址,唐开山祖师大安禅师塔内真身记石碑,唐慧稜禅师塔,唐七星井(原有7口,尚存1口,深15米,口径3米),弘一大师放生池碑,雪庵禅师朱地金字百寿屏等。存经有清康熙御笔的《药师经》,刺血缮写的《法华经)、《楞严经》等。</p> 据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载:怡山是“飞凤落羊”的一块福地,炼丹士王霸曾在此修道,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丹换米救济穷苦百姓。<br> 后来王霸“蝉蜕而去”,羽化成仙,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祠纪念。唐贞元中,观察使李若初登城楼,见王霸住所上空有五色彩祥云汇聚,于是就在原址上建 冲虚观 祀之。 二道山门建在石栏围砌的二重月台之上,月台前蹲踞两尊威严的石狮,一重月台中间的陛石上雕刻着蟠龙,与山门明间坊柱上镂空雕刻的蟠龙交相呼应。 山门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和两次间辟门,次间坊柱上镌刻南宋 朱熹 题 西禅寺 的对联:“碧涧生潮朝自暮,青山如画古犹今。” 与江浙寺庙多用木柱不同,闽地寺庙多用石柱,雕刻精美。 三道山门,建于光绪年间,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门前檐柱镌刻多通楹联,其中明间坊柱有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楹联,“法海泛慈航都说归原无二谛,灵山开觉路须知方便有多门。” 天王殿,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住持微妙禅师重建,1980年又作修建。殿内供奉有弥勒菩萨、四大天王像与韦驮菩萨像。 天王殿面阔五间,殿前设廊,廊内坊柱上镌刻多通楹联,其中云“旙影钟声祇树林间兜率院,昙花贝葉福城门外給孤园。” 殿前一抚球公狮、一揽幼狮母狮左右回首相看,形态憨笑可掬。 殿顶有清光绪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为莲花、祥云、蔓草等。 大雄宝殿 规模比鼓山 涌泉寺 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 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主要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木架构,重檐歇山顶。<div> 大雄宝殿大柱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荆榛,七井泉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应迦陵。”署名“三品卿衔候补道淡水林维源敬题”。林维源是清代台湾巨富,居淡水县。</div><div> 殿后通向法堂前庭。<br> </div> 大雄宝殿佛相庄严,画梁雕栋,金碧辉煌。 法堂,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现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住持微妙禅师重建,1980年起又作修建。<br> 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前设廊,明间两根蟠龙立柱,龙首朝天,气势逼人。<br> 法堂正中供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两侧为地藏王菩萨像和目键连尊者像,东西两廊为二十四诸天像。 殿内悬挂有同治年间“果同有益”、“演微妙法”等匾额,佛像上方的井口天花绘制有“双凤牡丹图”、“白鸽菊花图”、“喜鹊仙鹤荷花图”等吉祥图案。 <p class="ql-block"> 玉佛楼 建于2000年,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从缅甸迎回,全由海外侨胞捐赠。</p><p class="ql-block"> 一在楼下,坐佛,身高2.95米,重8吨,为释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楼上卧佛,身长3.7米,重10吨,为释迎牟尼卧像,居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p> 海会楼 华严三圣佛殿,与西禅古寺三殿坐落在一个中轴线上。佛宪新铸3尊大佛,左文殊骑狮,右普贤驮象,形象逼真。 “华严三圣”,佛教专用词,也被称为“释迦三尊”,是佛教中的三大主尊,来源于《华严经》,是《华严经》中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div> 他们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其左胁侍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其右胁侍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胁侍”也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助手”,三者合称为“华严三圣”。</div> 观音阁,阁内正中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通体由黄铜铸成,重达29吨,高约9.1米。 全寺最大的建筑是五百 罗汉堂,是座六层高的楼阁。整体用红、黄两色装饰。内塑500罗汉,形态各异,堂内还藏有大量佛经、文物等。 罗汉堂 的另一侧 五百罗汉堂也是由华侨捐资新建的、也是西禅寺最大的佛教建筑,重楼飞檐,金碧辉煌,十分雄伟壮观。<div> 五百罗汉堂共六层,层层雕像,栩栩如生。这些罗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体态风度富于变化,表情姿势各有不同,而且是全国唯一有背景相衬的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r></div> 罗汉 是由梵名音译而来的,乃是阿罗汉的简称,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在佛教中的地位仅低于佛、菩萨,他们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 罗汉堂 前还有一座 天后宫,供的是海神妈祖。 西禅寺现存最古老的1株宋荔,在法堂的前庭右侧,树高7米,胸径2. 5米,冠幅直径6米,是目前国内已知胸径最大的荔枝树。<div> 该树树干内已朽空,只剩下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而枝叶依然繁茂,粗干则双臂难搂,标名“宋荔古遇”。<br> 1997年之后又开始开花结果。<br> 对峙在左的一株唐代慧棱掸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div> 自明朝开始,每年盛夏蝉声高鸣荔枝红熟之际,福州文人雅士就应邀莅寺,开园采摘品尝荔枝,千年来“怡山啖荔”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西禅寺在怡山边)。<div> 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 郁达夫 作《西禅啖荔》:“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div> 全国佛教协会前会长 赵朴初 首次访谒时,题咏一绝: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报恩塔 为八角型楼阁式,15层。全塔高67米,为中国最高石塔。<br> 塔外围的坐龛中有76尊石雕罗汉像,塔内每两层设一厅,每层塔壁镶嵌雕刻了佛像和佛教故事,从下而上共有32副壁画。<div> 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八角飞檐,屹立突兀。</div> 报恩塔 始建于1986年,系 西禅寺 海外廨院新加坡莲山双林寺住持 谈禅 法师为报祖师恩,报祖庭恩与报祖国恩募资修建。 报恩塔 的每层塔壁,都嵌有惠安石匠精心雕刻的佛像或佛教故事,并有飞禽走兽、花草虫鱼装饰其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它既是一座雄伟的石塔,又是一件耐人寻味的艺术精品。 杰阁雄楼杳霭间,佳辰良夜共跻攀。<br> 斗回高柄临华栋,月涌清光出远山。<br> 急景行将悲晼晚,此身难得到宽闲。<br> 世间百虑何时了,且对金樽一解颜。<div> 宋 . 李纲 </div><div> 次韵王丰甫同游西禅斗车堂</div> 注: 文中部份文字摘自”百度百科“ 等网络资料。 Qi Hang 摄影 制作 于 2025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