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曾氏家庙:承载着曾氏族裔的历史源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庙富有明代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兜曾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家庙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燕尾脊、抬梁式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面积约185平方米,由门廊、下房、天井、厢房、祀厅、灵龛组成。大门两边是古祠遗留下来的麒麟石浮雕,东西看埕堵为白石雕花,上部为青石浮雕,正面青水红砖。大门两旁有泉州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对联:“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渊源流九洲”,展示了曾氏族裔流布中华的宗族风貌,也鞭策曾氏族人不忘祖训,谨道“吾日三省吾身”的人生处世哲理。另外,祀厅的石柱也有多副对联,它们生动地反映了曾氏的历史源流和丰功伟绩。祀厅正上方有《兄弟进士》匾额,是为明代曾承芳、曾伟芳荣登进士而立的。厢房后梁两旁有《文魁》、《武魁》的匾额,横梁两侧是《节孝》、《优元》匾额。</p><p class="ql-block">据曾氏家庙理事会会长曾福生介绍,家庙原址是在村西,明朝嘉靖年间,丁未进士曾承芳把家庙迁建到如今的位置。2006年,经惠安县人民政府考查,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家庙历史上曾多次修葺,1921年由曾氏后裔曾玩水独资进行屋盖翻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华侨曾成溪捐资进行油漆翻新。然而因长期风雨剥蚀,家庙的屋面已经破漏,墙体出现变形,已濒临倾塌。”曾福生介绍,村里于2012年年底成立曾氏家庙重修筹备组,宗亲们慷慨解囊,汇集了180多万元资金,重修家庙,工程于2013年竣工。新修葺的家庙在保存明代建筑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建筑艺术,把地基与屋面各抬高三十厘米,让家庙显得格外壮观,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家庙之北,有一座大山,名叫龙山。山上有多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字迹清晰,遒劲浑宏,大都出于明朝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是临近峭壁的“相府裔居”、“宋丞相鲁国公宣靖曾公亮之后居此里”等珍贵石刻,更是令村民们引以为荣。往东不远处“绣衣里”石刻,是明进士曾承芳所题,意指此村为士官辈出之处。东北洼谷处的清水岩,是曾承芳早年读书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间石室,“扣之空窍递答,镗然有声,绝顶有泉,澄澈不涸。”指山洞中有一石钟,扣之声音远扬,回荡空谷,所以曾承芳在山洞石壁上题刻“玊涧天音”四个字。在西部岩坡间有“活水源头”四个斗大楷字,泉水流过活水源头,在山兵物群体。村前汇成一条清溪,灌溉着片片良田。所有这些石刻簇拥着曾氏家庙,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物群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才辈出 兄弟进士精神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兜曾氏于明洪武元年,由五十四世沂公自南安白石移居于此。沂公总共生了五个儿子,他们是均进、均毅、均贤、均礼、均智。五兄弟经过繁衍生息,先后移居山柄、黄岭、仑前、城关北门、龟山头。所以这个家庙,也是六村曾氏后人的共同家庙。山兜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不少人才。在明清时代,出过五名举人,二位进士。特别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承芳、万历年间进士曾伟芳,都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政绩显赫,深受百姓爱戴。</p><p class="ql-block">据清嘉庆版县志记载:曾公承芳,祖居埕洋铺大山兜,明嘉靖丁未年会试荣登进士,驰誉遐迩。入仕初,选为鄞县令,他廉洁为官,改革弊政,率领百姓,抗击倭寇,鄞县人立祠以颂其德。末巳,奉表称旨,上赐其金银,芋麻织品,并提升为监察御史。离任之时,鄞县百姓夹道欢送,曾承芳只带了仆从、随身行李和三箱书籍,被人称为"三箧御史”。曾承芳在任期间常常为受冤百姓昭雪枉情,同情贫苦百姓,受到世人称赞。一次他告假回归故里,遇到倭寇捣毁城郊,百姓惨遭屠杀,暴尸沟渠,疾疫流行。曾传芳深表同情,就自己掏钱派人收埋尸体。当地百姓感其大德,在皇华驿口,刻碑铭事,以表恩情。</p><p class="ql-block">曾伟芳则是明万历十七年登进士,先后受命为刑部主事、兵部武选司郎。他对国家漕运和设立太子等诸多大事,上疏朝廷,甚得朝廷内外赞许。万历甲午年,曾伟芳奉旨出京主持广东乡试考场,在了解有不法之徒买卖宫职,他查明案情后,立即下令逮捕法办,并上奏朝廷备查,纠正考风考纪。尔后,曾伟芳到宁夏为官,他爱民如子,清廉勤政,刚正不阿,政绩斐然,被提升为武选郎中。</p><p class="ql-block">曾承芳和曾伟芳两兄弟的爱民如子的为宫经历,为家庙确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重要的史证。他们兄弟俩的高贵品质成为曾氏族人宝贵精神财富。如今,家庙将同祖共宗的曾氏族裔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移居海内外家庙曾氏族人的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载于二〇一四年九月三日《泉州晚报》</p> <p class="ql-block">三箧御史悯死瘗骸</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克复崇武城记》中描述的人物有故事,就连该文的撰写者亦有故事,撰写(克复崇武城记)一女的是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曾承芳,他是明代惠安县二十二都埕洋铺山兜(今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山兜村)人,曾与万民英前后脚担任过河南道监察御史,算是“同台之僚”。</p><p class="ql-block">清嘉庆(惠安县志·卷二十四·循良》载曰:“曾承芳,字英遇,号龙山,山兜人。嘉靖癸卯亚元,丁未进士。”曾承芳中进士后出任浙江鄞县知县,在那里他亦有御倭功绩,当时,有大批倭寇从海上登陆进犯内陆,鄞县周边几个县城皆被倭寇攻破,地方百姓惨遭屠我,城池财物被劫掠一空,曾承芳一方面“急缮城堡”,另一方面亲率鄞县军民奋勇抗倭,最终成功守住鄞县,鄞县人对其感激涕零,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四十八·明循绩》载,鄞县人还为曾承芳“立生祠”,后来曾承芳被擢升为河南道御史,离任之时,他随身行李只带了书籍三箱,时人称他“三箧御史"。</p><p class="ql-block">曾承芳不仅在外地为官时颇有政声,返乡之时亦有仁德之举,有一年,曾承芳“以疾归”,刚到惠安时,适逢倭寇侵扰辋川,烧屋杀民,暴尸沟渠,当地还因此引发瘟疫,死者枕藉,生民哀号,承芳目睹惨状痛心疾首,不忍见乡间尸暴遍野,遂自掏腰包雇人收埋,乡人惑其恩德,镌刻碑石纪其事,并立“明朝御史碑”于县南门皇华驿口,今在惠安辋川镇妈祖庙前毁有《侍御普公辋川瘗裒碑记),便是叙述此事。《泉州府志》载日:“(承芳)抵家,值倭寇之后疾疫盛行,弃尸暴骨如莽,捐赀瘗埋。人颂其德。”遗憾的是,这位爱民如子、悯死恤孤的良宦,却英年早逝,“卒年四十八”。</p><p class="ql-block">日前,记者在山兜曾氏族裔曾耀聪、曾福生、曾腾生等人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山兜村内的曾氏家庙。发现该祠大殿之上有一“兄弟进士”匾额,正是为曾承芳及其弟曾伟芳而立。曾承芳在山兜一带还留有不少遗迹。在离家庙不远的山上,我们就发现有一处“绣衣里”摩崖石刻,即为曾承芳所题。在“绣衣里”三个大字下方,尚可依稀辨出有数行小字写着:“父峙峰曾安,监察御史;子龙山曾承芳,嘉靖丁未进士,历任河南、江西道监察御史”。家庙东北处有寺院旧曰“清水岩”(今亦称碧水禅寺),据说是曾承芳早年读书的地方。据介绍,这个地方有一山洞,古时洞中有一石钟,“扣之空窍递答,镗然有声”。于是曾承芳便在山洞石壁上题刻“玊涧天音”四个字。如今物换星移,石钟早已无觅。但“玊涧天音”题刻,却被乡人另立碑亭保护了起来。据了解,曾承芳的事迹在闽省志乘中多有记载,为此曾氏族裔特立“玊涧天音”碑亭,以励子孙。</p> <p class="ql-block">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山山兜曾氏家庙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兜曾氏家庙重修,经族人一载之力,已圆满告竣。新庙结合现代建筑艺术,力求保存明代建筑特色,显得格外壮观,金碧辉煌。家庙修复,告慰列祖列宗,惠及子孙后代,成为弘扬祖德,教化儿孙的重地,令我辈深感慰藉。</p><p class="ql-block">山兜曾氏家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原址在村西,明嘉靖年间,丁未进士曾承芳迁建于村中溪旁。前后历时六百四十多年,明建筑风格依然。二零零六年六月,经惠安县人民政府考查,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历史上曾经多次修葺,然因长期风雨剥蚀,屋面破漏,墙体变形,已濒临倾塌。适逢盛世,家国兴隆。族彦倡议修祠,宗亲慷慨解囊,汇集一百八十多万元资金,已于癸巳年完成这一盛举。</p><p class="ql-block">新祠巍然屹立于村中原址,地基与屋面各抬高三十厘米。方位坐癸向丁兼丑未。占地一百八十三点七平方米,宽十点三零米,深十七点九一米,高五点七三米。由门廊、下房、天井、厢房、祀厅、灵龛组成。硬山屋顶、燕尾脊、抬梁式结构。"曾氏家庙"和大门两旁对联,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焜民先生书写。"武城世第承三省,沂水渊源流九洲",展示了曾氏族人不忘祖训,族裔家学流布中华。双边是古祠遗留下来的麒麟石浮雕。东西看埕堵为白石雕花,上部为青石浮雕,正面青水红砖,庙前有戏台。祀厅灵龛原供奉的神主,惜"文革之乱,已被焚毁。灵龛正上方有《兄弟进士》匾额,系为明代曾承芳,曾伟芳荣登进士而立。厢房后梁两旁有《文魁》、《武魁》之匾。横梁两侧是《节孝》、(优元》匾额。五副顶梁柱托起南北厅房,保祠庙整体安然。柱上所刻楹联,特请书法家书写,它生动地反映了曾氏的历史源流和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曾氏祖源,远至夏代曾侯曲烈,去邑为曾的始祖曾巫,一世祖曾参,皆为夏禹后裔,黄帝子孙。曾参为巫五代孙,居武城,孔门高弟,著有《大学》、〈孝经》。他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被尊为宗圣。</p><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流逝,曾氏自鲁而赣而豫,向南方发展。唐光启二年,团练副使曾延世率其族自河南入闽,辅助王潮、王审知剪除地方割据势力,后定居于泉州城西龙头山一带,开启了</p><p class="ql-block">曾氏"龙山衍派",繁衍成一大望族。宋代,曾氏一门出过四位宰相,二十五名进士,有"曾会精眼开先,从龙状元继美"之美谈,兄弟、父子、公孙进士的佳话,"曾半朝”的美誉。名相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军事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家庙之北,山峦重叠,林木葱茏。山上多处明代摩崖石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对濒临峭壁的"相府裔居"四个醒目大字,*宋丞相鲁国公宣靖曾公亮之后居此里"等石刻,山兜村民无不引以为荣。往东不远处"绣衣里"石刻,为明进士曾承芳所题。意指此村为士官辈出之处。东北洼谷处清水岩,是曾承芳早年读书处,此地有一石室,“扣之空窍递答,镗然有声。绝顶有泉,潜澈不涸"。承芳题刻"玊洞天音"四字于上。西部岩坡间有"活水源头‘四个字刻。</p><p class="ql-block">山兜曾氏于明洪武元年,由五十四世沂公自南安白石移居于此。沂生五子:均进、均毅、均贤、均礼、均智。五兄弟经过繁衍生息,先后有移居山柄、黄岭、仑前、城关北门、龟山头者。故此家庙,实为六村之共同家庙。山兜地灵人杰。明清时代,出过五名举人,二位进士。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承芳、万历年间进士曾伟芳,皆是民所爱戴的清官。即便当代,也是人才济济,文风之盛,名闻遐迩。值此修祠之际,特题记以资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