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悻悻地离开阮巷,转头驱车向枫泾古镇而去,那里肯定有我们用餐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会或缺。</p> <p class="ql-block"> 在停车场停好小车,一眼就看到景区门口那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高翘的马头墙,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围墙上满幅的金山农民画,显现出热烈喜庆的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 “金蛇贺岁、枫泾新禧”的彩牌楼,高高矗立在路边,透露出浓浓的春节余韵。</p> <p class="ql-block"> 时近中午,进景区的游客已不多。进门隔着一条小河,迎面一堵镶着“吴越古镇枫泾”砖刻照壁在小桥头迎接大家。</p> <p class="ql-block"> 沿河漫步向前,人们会被那古朴的建筑所吸引。白墙黑瓦的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民居之中,感受着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一排排白墙黑顶的房子沿河岸排列,与翠绿的植物相映成趣。河面上偶尔飘过的小船,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也带来了几分生机。</p> <p class="ql-block"> 枫泾古镇古名白牛村,村边有河。宋进士陈舜俞隐居于此,人仰其高风亮节,称河为清风泾,遂有枫泾之名称。陈舜俞平时喜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p> <p class="ql-block"> 这 “金圃宅第”是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原系清乾隆年间要臣谢墉在家乡枫泾南镇的内宅,因谢墉号金圃而得名。谢墉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等。</p> <p class="ql-block"> “金圃宅第”旁边是“三元坊”,分别有“举人、进士、状元”三个石坊,分别刻写着枫泾历史上的3位状元和56名进士、122位举人名字。</p> <p class="ql-block"> 这是状元坊。在枫泾有一句话叫作“跨过三元坊,一直跨进大学堂”,所以每年6月里,中考、高考将临之际,这里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 状元坊后面的这块石碑上刻着枫泾古镇历史上出现过的三位状元,分别是:唐代的陆扆、宋代的许克昌和清代的蔡以台。</p> <p class="ql-block"> 枫泾古镇有1500年的历史,因地处吴越交汇处,被称为“吴根越角”。</p> <p class="ql-block"> 镇区水网密布,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为国家AAAA级景区,还是“新沪上八景”和“长三角十大古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枫泾镇旧时四周有栅,分别为东、南、西、北栅,这里位于枫泾镇南头,故名小南栅。此处河道之上尚留小南栅水门。</p> <p class="ql-block"> 枫泾古镇有一片爱情广场,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那份浪漫与传奇。月老,这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神,双目炯炯,仿佛在注视着世间的每一对恋人。</p> <p class="ql-block"> 走过爱情广场,前面不远处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此为致和桥,元致和元年(1328年)始建,桥体由花岗岩组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致和桥旁,有一古色古香的亭子,名“得泉亭”,为明代枫泾地方士绅顾文昺所建,清代和民国两度毁于战事兵乱,现在看到的亭子,是近年来在原址上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 站立桥端,看眼前绿荫如烟的河道蜿蜒向远,两岸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一树腊梅破墙而出,嫩黄花瓣如蜡雕玉琢,隔绝尘嚣,令人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看桥下河水悠悠流淌,似在聆听一首古老的歌谣。屋舍的黛瓦白墙和老桥的斑驳,透着岁月的质朴。</p> <p class="ql-block"> 临河的店铺后墙檐头,打出“老粽子店”的招风旗,吸引着游客前去品尝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头,看着这古旧屋舍层层叠叠的瓦片,似看到的是岁月的鳞片,记录着风雨的刻痕。生活就藏在这看似陈旧的一砖一瓦间,无需过多修饰,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走下桥头,漫步在街巷中,行人寥寥,只有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时光仿佛被揉进了砖石与瓦砾间。两旁的老屋,白墙已显斑驳,却透着一种独有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向前行进一段,街道两旁依然是灰瓦白墙,飞檐翘角,颇具古韵。屋檐下的红灯笼,洋溢出热闹氛围。大树枝叶繁茂,洒落下斑驳光影。这里应是繁华路段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店铺林立,屋檐下挂满了大红灯笼,人们熙来攘往地穿梭其中,充满了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雅建筑,立于古镇街头。马头墙似欲展翅的风鸟,木质窗棂雕刻精美,透着浓浓的岁月韵味。墙面壁画是一对正在约会的年轻男女,灵动而充满谐趣。旁侧有商贩摆摊,烟火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上的丁蹄作坊。丁蹄,即老字号“丁义兴”熟食店特制的“红烧猪蹄”,始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并称为“枫泾四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丁蹄、状元糕、豆腐干以及黄酒”四宝之外,枫泾为人所称道的还有八大美食小吃,“鲜肉烧麦”就是其中之一。鲜肉笋丁烧麦,更是当下的时鲜,街头随处可见烧麦摊。</p> <p class="ql-block"> 枫泾的粽子也小有名气,街头有老妇设摊现包现卖,工作台上放着电子秤,每只粽子都要过秤,以保证份量准足。</p> <p class="ql-block"> 枫泾历史上出过三个状元,镇上遂大做状元文章,除名点状元糕外,状元烧饼也大行其道,不知与别种烧饼有何区别。</p> <p class="ql-block"> 位于古镇新泾路口的三层巍峨中式古楼,飞檐翘角,气势非凡。层层屋檐下挂满红灯笼,似点点星辰。这古楼,似一位庄重的长者,静立街头,见证着岁月更迭。</p> <p class="ql-block"> 高高悬挂着“老地方369”店招的,是一家本地农家菜馆。因位于枫泾三桥附近,属古镇中心地段,故食客盈门,生意不错。</p> <p class="ql-block"> 枫泾三桥,是古镇的标志性景观,由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三座相邻的石桥组成。三桥架在两河交汇处,连接起古镇的主要街道南、中、北大街以及和平街、生产街和河边长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此为清风桥,为纪念陈舜俞而取其名,陈舜俞曾任屯田员外郎,因几度弃官隐居于枫泾,心无私念,两袖清风。</p> <p class="ql-block"> 清风桥右侧的是北丰桥,又名通津桥,建于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民国初期石桥被拆除并建成枫泾第一座水泥桥,古镇开发旅游重建了由花岗石砌筑的拱桥。</p> <p class="ql-block"> 这座平板石桥即竹行桥。清代有人在此设立竹行,旁边的桥就得名竹行桥,这个地方也被人叫作“竹行桥头”。</p> <p class="ql-block"> 这座泰平桥始建于明代,曾经过多次重建,现在是枫泾古镇区内最高的一座桥。泰平桥的桥名由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两侧刻有对联,描述了桥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 </p> <p class="ql-block"> 泰平桥南堍,是“东区火政会”,这是上海地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近现代消防机构旧址,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东区火政会是古镇著名景点之一。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古镇的消防历史,还可看到当年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如手压式洋龙、手推式消防车、大马力轮式消防车等。</p> <p class="ql-block"> 火政会门外河中,还停泊着一艘消防船。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馆所收藏。枫泾的这艘船,是根据原船进行仿制的。</p> <p class="ql-block"> 隔岸可见古戏台。这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戏台,它是枫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逢旅游旺季、节假日,戏台上还有免费的传统戏剧节目表演。</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在城隍庙广场上的古戏台,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古意盎然。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p> <p class="ql-block"> 位于和平街85号的枫泾人民公社旧址,是上海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公社大院后边,还有当时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而开挖的防空洞。里边有指挥室、会议室、弹药库……战备所需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后院广场上,停放着一架米格15飞机。米格15是我国空军第一代战鹰,这架3581号飞机曾击落过3架敌机,被列为功勋战斗机。</p> <p class="ql-block"> 米格15飞机后面的高台上,矗立着一尊85高射炮,看样子应该是后来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型号。</p> <p class="ql-block"> 公社旧址旁的三百园的,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后面还有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原主人即号白牛居士的陈舜俞。因园里展示了百灯、百篮、百行等三百多件物件,故称三百园。</p> <p class="ql-block"> 三百园门外两面墙上,是两幅圆形砖雕,上面分别刻有一百个“福、寿”篆字。这是左边墙上的百寿图。</p> <p class="ql-block"> 三百园对街河边的游船码头,是三百园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出发,可以乘坐游船游览整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 乘坐手摇游船,游客可以放松身心,在船橹的伊呀声中,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享受一段美好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枫泾的沿河长廊是江南水乡现存长廊中数一数二的。长廊内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江浙沪各地相通的市河。</p> <p class="ql-block"> 自元代以来,枫泾镇便是繁华的商业重镇,河两岸商贾云集,客商临水成街。那时的商业长廊,沿河而建,长达8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枫泾廊棚从北栅到南栅的河沿廊很长,全程要达三里多。随着历史的变迁,部分廊棚遭到破坏,古镇旅游开发以来,逐步恢复了长廊的原来面貌。</p> <p class="ql-block"> 这条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有“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的功效,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方便。</p> <p class="ql-block"> 现在呈现在游人面前的这一段廊棚被称为“枫溪长廊”。枫溪长廊南起致和桥,经文中路沿市河至东栅泰平桥,全长528米。</p> <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过去的长,但饱经风霜,经历了漫长岁月洗礼这个廊棚,能够保存下来就已经是非常珍贵的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条长廊上仍然是店铺林立,有画室、茶室、小吃、竹铺等各种特色小店。</p> <p class="ql-block"> 游客们游累以后,可以到这条街上坐坐歇歇,买点土特产、喝口茶、吃点枫泾的特色小吃,别有一番乐趣。</p> <p class="ql-block"> 枫溪长廊的中段,有一条长不足百米、宽不足一米的弄堂,名“莫乃弄”。原来,这条弄堂太窄,当两人迎面相遇,只能胸贴胸侧身而过,于是被叫做“摸奶弄”。不知何时,人们以为此名不雅,遂去其偏旁,反而令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游船码头边,停泊的几艘游船。棕红色的船篷与暗色的船体、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鲜明对比,光影柔和,氛围静谧,展现出浓郁的水乡韵味。</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枫泾古镇曾南北分治,南镇属于浙江嘉善县,北镇则属于江苏松江府。这种一地南北分治的现象历经宋元明清多个朝代,一直到1951年才合为一镇。</p> <p class="ql-block"> 此处原有界河桥,现已湮没。尚有两根石桩分别标记“吴界(白色)”和“越界(深色)”。旁立一碑为《吴越界碑》。站在此处,一步跨吴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