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1366辑‖一张老照片的回忆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张老照片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齐玉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张老照片的回忆,顾名思义有三个意思:一是一张,是量词短语,用来表示数量,通常用于平面物体,如纸张、地图、照片等,又为好多张中的一张,或唯一一张。二是老照片,重点在老,从1968年到2025年,计57年,半个多世纪但不足花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瞬间而已,至多算个过去式,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人不可能有两个57年,所以57年前称谓“老”,就正常不过了。三是回忆,就是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事,又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还有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回忆,是人类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无论是欢乐的时光还是痛苦的经历,都是不可或缺的和丰富多彩的人生,这种经历有自己选择的、人为创造的,更有多数是身不由己的,为形势、政策、生活所訄迫导致的。回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重视,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前行的动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增强自我认知。回忆,还是有很多好处的,特别是老年人,爱回忆、常回忆、多回忆、互相回忆,有利于丰富晚年生活、调节差异规律、交流相互情感和快乐、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一张老照片的回忆,重点在照片,照片出自照相机,照相机来自摄影技术的发展,所以顺便说说照相机的来历。照相机,即照相用的器械,由镜头、暗箱、快门以及测距、取景、测光等装置构成。照相机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到太多关键步骤和重要人物的贡献。一是小孔成像原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他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为后来的摄影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暗箱操作,在文艺复兴时期,暗箱被用来帮助艺术家绘画,通过小孔或透镜将外面的景象投射到内部的屏幕上,达·芬奇等艺术家曾使用暗箱进行绘画创作。三是化学感光的突破,18世纪,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将暗箱中的影像固定下来,德国人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在1727年发现了通过将光与银接触发生作用的效果来描绘影像的新方式。四是摄影术的发明,法国军官约瑟夫·尼瑟福·尼埃普斯在1826年使用日光摄影法成功固定了影像,他的作品《窗外的风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实景照片,后又有法国人达盖尔摄影法,大大缩短了拍摄时间,影像清晰度明显提高,为此,法国政府买下了达盖尔的发明专利,把1839年8月19日定为摄影术的诞生日。</p><p class="ql-block"> 西方发明照相技术后,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主的福音,摄影术也随之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1844年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是目前有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照过相的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照相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什么120相机、135相机等,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手机相机,从黑白相片到涂彩相片、到彩色相片,无论是从拍摄的速度,还是清晰度、鲜艳度,都是相当不错的,极大地方便了摄影爱好者和普通人的拍摄。从1937年“中国照相馆”在上海创办开始,到1956年迁至北京,之后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开设照相馆,再到现在的人人拍照、个个摄影,照相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须。</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照相技术很不普及,以至于我们父辈的一生和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所留相片是很少的。那时候灵石县河西地区的双池、回龙、段纯、梁家墕、交口5个公社,5万多人,只是大镇子旱码头双池才有一家照相馆,而且摄影器材笨重,挪动一次很是费劲,还没有汽车,也没有公路,完全靠人力,走的不是山路就是河滩路,很不方便,人们要照相只有跑二三十里地去双池才行,要不就是百十里地的县城。如果是照集体相或多个单人相,照相馆估摸着划得来才肯出动。</p><p class="ql-block"> 当时,人们的思想也比较愚昧落后,什么迷信、轻信、谣传,头脑里不科学的东西很多,就拿照相来说,普遍的说法是“照相吸血,不能照,照一次就会少很多血”;“照相摄魂,相片就是人魂魄的化身,照一次相,就少一个魂魄”;还有的说“照半身相必须挖个坑,把自己的下半身埋在土里”,“要是单照脑袋的免冠照,就有可能被活活地埋死”等等。自古以来,人们是非常注重魂魄的,包括现在。一直认为,魂是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是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人要是没有了魂魄,也就没有了生命,如果有,也只能是一个躯壳。特别是“三魂七魄”的印象还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三魂七魄”是描述人类精神和意识的一个概念。三魂:一天魂,也叫胎光、灵魂、往生魂、元神,代表人的生命力和精神能量,从胎儿时期就开始携带,对维持健康和活力至关重要;二地魂,也叫爽灵、因果魂,与人的智慧和反应速度有关,象征着人与自然和宇宙之间的联系;三人魂,也叫幽精、生魂、守尸魂、阴神,与人的性欲和情感有关,决定个人的性取向和精神情感。七魄:一魄尸狗,又名天冲魄,位于顶轮(天灵盖),主要负责人体睡眠时的警觉性;二魄伏矢,又名灵慧魄,位于眉心轮,负责对外来入侵的病毒或异物进行攻击;三魄雀阴,又名气魄,位于喉咙,主要掌管人体的呼吸和声音;四魄吞贼,又名力魄,位于心轮,负责消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病菌;五魄非毒,又名中枢魄,位于本我轮(脐轮),负责散除对身体有害的物质,防止其凝聚成毒;六魄除秽,又名精魄,位于性轮(生殖轮),负责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与消化系统有关;七魄臭肺,又名英魄,位于基底轮(海底轮),负责呼吸调节和嗅觉反应。这些魄的名称和功能,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现象的深刻理解与形象比喻,但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人们仍普遍讲三魂七魄,特别是中医、道家、佛家,讲的更多,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讲法。</p><p class="ql-block"> 话再回到当年,即使不受这些愚昧思想的影响,实际上一般人也是很少照相的,一是没钱去照,二是也没时间去照,三是照下后也没多大用处,故照相业发展缓慢,照相馆也不是普遍都有,多为单位重大活动集体照,特别是领导的荣升或调动照,还有学校的学生毕业照等,才请摄影师照相。</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照相,是1961年7月1日,时年13岁,在回龙高级小学6年级毕业,一张是我所在的高五班毕业师生留念,一张是同年级四、五班毕业集体留念,还有一张是个人的一寸免冠照,毕业证用。第二次是1964年的双池初级中学九班毕业照和个人照,个人照同样是毕业证用。之后便是1968年2月14日,我从灵石中学入伍时师生们的欢送照片,照得次数也比较多一点,有三三两两小范围的,有班小集体的,还有红卫兵组织的等,到底照了多少,也不太清楚。因为当时不是即照即取,得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取上,所有照片只是照了,我并没有拿到手,有的是几十年后同学们相聚时才拿到手,可能有的至今还未到手,或永远不会到手,因为有的同学已经离世。</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张就是本文所说的那一张,是有回忆意义的一张,也是直接回忆的一张,即灵中部分师生欢送8位同学入伍留念,上题写“灵中红革会战士日夜想念毛主席,欢送战友入伍留念,1968年2月14日。”是时隔40年后,我们灵中高11班同学聚会,张凤莲同学问我“有没有我入伍时的合影照?”我说“没有!”她说“郭爱民有,我影印一张给你。”我才得到这一张珍贵的照片,非常感谢凤莲、爱民二位老同学,之后我一直压在玻璃板下面,还影印到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综治纪言》一书,有时间就看两眼,不时回忆着当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照相机逐渐普及,照相也成为了常事,特别是我长期在部队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搞过新闻报道,图片也是一种报道的体裁,随之我的相片也多了起来。1970年提升干部后,常有出差和休假,经领导批准,带个相机沿途采风,同时也公私合营,给我的父母亲及家人们照几张留影。我转业地方后,照相事业更加发达,特别是在领导的岗位上,一定程度上对照相还有点烦,但你不照也不行,走哪照哪,不经意就照了不少,你在检查工作和听取汇报,就有专人照相,事后有的放大做成镜框,还有的汇成相册,写上时间地点,赠为留念。现在手机普及,替代了相机,谁都能照,有用没用到处照,照下一胡片,更是多得不得了。我有多少照片,我也不知道,书橱中有一层全部是照片及底片,到底有多少,也懒得去数,还有手机中保存的,也不计其数。其中有与高层领导会议合影照、有基层检查工作照、有单位人员调动集体照、有家庭照、有同学照、有战友照、有亲戚照、有旅游照等等,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作为弥足珍贵的就是“2·14”照片,即1968年2月14日入伍时所摄的灵中部分师生员工合影照。我记得,当天是我们灵石全县310名新兵持《入伍通知书》报到的时间,灵石中学有31名学生应征入伍,上午报到完毕后,下午学校开了个小型欢送会,每个入伍的学生给佩戴一朵大红花,时间不长就结束了,怕再长了引发武斗。会后,不知是谁提议,欢送同学入伍,应照个合影留念,于是大家积极响应,不论组织、不划派别、不分男女、不管班级,不少人都去了北街照相馆,有校照、有班照、有群众组织照、有多人照、有二人照,或单照。我们这张合影虽只有38人,比起全校800人的师生员工来说,是少多了,但在当时武斗频发的形势下,已经是个不少的人数了,因为学校和班级已无能为力去组织这样的活动。相片中有老师2人:曹忠廉、杨桂兰;员工1人:古治邦;学生35人:入伍的有高10班师能辉,高11班马长有、王保耕、齐玉生,初42班崔学良、吴建珍、赵贵根,初47班樊星共8位同学,手捧红宝书,(即《毛主席语录》,32k大,一指头厚,红色塑料皮包装,当时都叫红宝书。)心想入伍光荣,胸戴大红花,一本正经地端坐在第二排。另有高11班徐志成、张炳海、郝永明、毛亮生、杨连生、杨子原、王庭樑、韩乃有、康秀云、张凤莲、郭爱民,高12班王胜英、田庆生、王兴旺、王尊元、杨席珍,初42班段秀红、李春爱、王玉虎、王玉明、王润平,初45班王晋忠、张明忠、王灵玲,初47班赵连云,还有两位初中同学未知姓名和班级,蹲站前后,表示欢送。另有同学带的一位小朋友,为年龄最小的欢送者,计39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同学在当时有的认识,多数不认识,还有的人和班级对不上号,是几十年后经崔学良等几位同学帮忙,才得以确认,但至今仍有两位同学未能知道姓名和班级。其中有老师、员工和好几位同学已经作古,就我们入伍的8位同学中也有4位驾鹤西去了,真是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来时渺茫,走时糊涂,一辈子也不清楚。在此,向已作古的师生员工默哀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谈谈我认为的珍贵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历史长河中的特殊一段。上世纪从1966年到1976年,毛泽东主席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旨在“防修反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后定为“十年动乱”,现在也有人用“贪腐的严重性”论证“文革的必要性”,历史事件只有历史评说,无论正确与错误,对我们来讲都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当时,我们是在校的初高中生,后被称为“老三届”,在校大学生被称为“老五届”。“文革”初期,先是成立“红卫兵”“大字报”“造反有理”“破旧立新”,杀向社会;后是上海“一月风暴”的夺权斗争,全国全面夺权;紧接着是派系林立,“文攻武卫”,武斗事件频频发生。灵石在政治运动中也首当其冲,不甘落后,特别是“夺权”。我在灵石县委政法委原书记张建祥同志所著《我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中查阅得知:1967年1月22日晚,灵石进行了首次“夺权”,夺了县委、县人委的权,被誉为是“1·22”夺权;第二天就被认为是“假夺权”,于是在2月14日晚,又进行了第二次“真夺权”,夺了第一次“夺权”的权,也叫做“2·14”夺权,并挂出了“灵石县革命造反总指挥部”的牌子,后被誉为是“总部”派;时间不长,又有“硬骨头兵团”等群众组织和部分领导干部“另起炉灶”,挂出了“灵石县红色造反联络总站”的牌子,也开始工作,之后被认为是“总站”派。半年后的8月10日晚,“总站”又夺了“总部”的权,为灵石的第三次夺权,也叫“8·10”夺权,“总部”成了“在野党”,也就是说,我们入伍时是“总站”执掌灵石的大权。半年内进行三次“夺权”,可谓之不少,又都在晚上进行,我经历过“文革”,也喜欢研究“文革”,看了不少这方面官方和民间的书籍,像灵石这样高频率快速度地反复“夺权”,在我接触的史料中好像还是第一,也是唯一。当时印象“总站”人少,但“造反派”不少;“总部”人多,但“保皇派”居多。两派对峙、对立、对骂、对斗、对打,情绪激烈,你死我活,目的共同,都是为了坚决执行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誓死捍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但方法不同、思维不同、道路不同,还有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不同,甚至掺杂着不可告人的企图,能上到桌面的就是大家为“共同”和“不同”而斗争、而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所以,照完相后随即散去,又怕有人报告“总站”,说“总部”聚会,引发武斗,那就后果严重,有可能发生流血事件。还好,也没人报告,可能爱报告之人不知道、没有去,或怕引发严重后果、没敢报告,好在一切都平安无事,大家忐忑不安的心才平稳下来。这就是照相的特殊时代背景,是提心吊胆地照相,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还是值得回忆的一段,一定程度上也是惊心动魄的一段,故以文字记之。</p><p class="ql-block"> 二是有寓意深赜的相片题词。这张相片的题目被冠以“灵中红革会战士日夜想念毛主席 欢送战友入伍留念。”看似普通的标题,实际上蕴藏着一定的意义,我真不知道是那位高人想到的,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还真就是那么回事,特别是经历过那段“文革”的。一是“灵中”,全名“灵石中学”,是灵石的最高学府,也就是现在全部为高中班的“灵石一中”。当时,灵中只有三个单年级的高中班,高10——12班;有三个年级各4个班的12个初中班,初41——52班,约700名学生;有100多教职员工,其中有少数老师是错划的“右派”或被“监督劳动改造”的对象,也是学校的教育骨干。二是“红革会”,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像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红革会”,即“红色革命委员会”的简称。因为“红色”在当时是最时尚的提法,谁都想和“红色”挂钩,千万不能与“黑色”沾边,否则一切皆完。“革命委员会”,是夺权的象征,因为全国从省部级单位到基层乡镇村、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都是夺权后的班子,都叫“革命委员会”,因为有伟人“革命委员会好”的最高指示,“革命委员会”+“红色”,就更加“革命”了。三是极简体字,细心者留意到“革”字简写为“廿”,是“革”的上半部分,当时没人去读“niàn”,有的也可能不认识,但都认为是“革”的简体字,是当时革命群众创造的极简体字,诸如此类还有许多:如国为“大口”、展为“尸下加一横”、囊为“中字上出头中间加一横”等等,尽管没有经过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认可,但都这样写、这样认、这样读,很普及,包括当时的报刊书籍都在这样用。四是“战士”,即军队中的士兵,或泛指从事某种正义事业的人。本应为“师生”,结果取名“战士”,具有战斗、战场、战争、战术、战略的气氛,当时也确实如此。五是“日夜想念”,一看就知道是政治上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盼望着“救星”毛主席,有一天能为我们说话、平反、昭雪,重见天日,这是当时受到压制的一派的普遍愿望,又常唱《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不忘阶级苦》《想念毛主席》等忆苦思甜和歌颂毛主席的歌曲,以抒发不甘被压制、又遭受委屈的情感,特别是“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照路程”“困难时想你有力量,胜利时想你心里明”等歌词,反复在吟诵,有的在哭泣,声泪俱下,不断在为自己打气助力,提高斗争的勇气。我也有过这种感受,我参加的是第一批“红卫兵”,也叫“官办红卫兵”,不足“百日维新”,被说成是“保皇派”组织,被其他新成立的后起之秀的“革命造反组织”“砸烂”,其实是抢占了我们的办公室,因为我们是学校唯一给办公室的组织,让我们无地办公,没有活动场所,强迫解散。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成员就一遍又一遍地唱以上等歌曲,唱一会、哭一会、呼一会口号,再唱再哭再呼,直到无力,希望东山再起。六是“欢送战友”,按道理应该是“欢送同学”入伍留念,把“同学”变成了“战友”,意味着在一个战壕里已经战斗过,即在一个“革命组织”革过命,具有战友的情谊,终生不忘。像这种特殊的照相背景和寓意深赜的相片题词,一生也就经历过这么一次。俗话说“缺者为贵”,即“物以稀为贵”,不说正误,这种特殊背景是少有的,特殊题词也是少有的,但愿不会再有,故弥足珍贵,所以记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是蕴藏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一张照片是桥梁、是纽带,也是现在的时尚说法,叫小小的“一带一路”,联系着师生的关系,牵动着大家的心扉,蕴藏着永久的情谊。我们这一代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也是毛泽东思想哺育和培养的第二代人,正统的东西比较多,什么“工作第一”“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斗私批修”“愚公移山”“排除万难”“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纯粹的人”等等,毛泽东的著作读了不少,记了不少,也照着做了不少,有的还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我也被评上过,有的虽然没有被评上,但早已用行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年轻时我们学雷锋、学王杰、学焦裕禄,学大寨、学大庆,拼命地工作,啥也顾不上,什么个人、家庭、亲情、同学、战友、小团体等,虽也有,但皆为第二,第一就是革命工作,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工作狂”,是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退休后,空余时间有了,身体尚可,自然就多了一些思乡情、同学情、战友情、亲戚情,故以此照片为联络图,四处打听,核实名字、班级,有条件的还不时见见面、聊聊天、吃个饭、拍个照,留下了老年的合影,留下电话、留下微信、留下地址,方便时常联系,多交流,互相问候。现在的联系已大大地超过了这张相片的范围,而且还在扩大,通过联系和见面,看到了翁妪们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风霜,同时也洋溢着满面的春风。</p><p class="ql-block">四是唤起灵中那段岁月的回忆。灵中是我的高中阶段,高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思想上既成熟又不成熟,生活上既自立又不独立,学习上既自觉又需督促,行动上既有思维又有偏激。由于“文革”的原因,我只上到高二年级,本应1967年7月毕业,拖到1968年2月入伍,仍未毕业。后来据同学们讲,直到1971年4月,学校才以盖有“灵石县中学革命委员会”的公章和学校负责人刘贤杰的个人名章的毕业证,发给了“老三届”学生。整个毕业证只是个油印件,规格为粉连纸32k,19×13cm,一面是盖有公章和名章的单页“畢业証書”及毕业内容,另一面是对折两页,右页上为“最高指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间是带五角星的横杆,下为“畢业証”三个字;左页为“本人表现”和“备註”上下两个栏目,皆空着。毕业证为彩色纸中的粉红色,纸质也很差,随时准备破碎,一看就是不规范的。就是这样的毕业证,犹如“胡子里长满故事”一样,背后也应该有很多故事,诸如什么时候毕业、怎么毕业、毕业证如何设计等?我不知道,但就毕业证本身的故事倒可以讲一讲:①毕业证上没有相片,有个名字即可,名字还可以改来改去,有的涂改几次;②繁体简体字共用,如“畢”“証”“書”用繁体字,“业”用简体,让你使用简体字也不忘繁体字;③音同字不同也通用,如年龄的“龄”误写为“令”;④籍贯和家庭住址统一,按说籍贯和住址是有区别的,籍贯是祖居的或自己出生的地方,地址是居住或通信的地点,毕业证一般只写到“××县人”,不写地址,此毕业证且把家庭住址写得明明白白,也可能是为了方便邮寄;⑤毕业时间没有世纪标记,本应为“1971”年,且只写“71”年,前面没有“19”字样,成为百年通用,还有日期,只有“4”月,日为空格,好像毕业时间为一个月。请不要误会,在此并无批评之意,只是通过讲故事表示诙谐的感激之恩,因为特殊的年代自有特殊的办法,如果不给毕业证,你又能去找谁、怨谁、恨谁呢!尽管是这样不规范的毕业证,我们也总算有了一个,有了一个中学毕业的认证。就是这样的毕业证,有的同学还未能拿到,比喻我就没有拿到,也可能没有邮寄,或没有邮到,或邮到后没有保存下来,反正是没有。只是回地方工作后,听说有过毕业证,才找我们高11班王保根同学套印了一下他的毕业证,即使是假的也算是有了一个,足矣!现在想起了,在那种特殊的形势下、特定的环境中,也十分难为刘贤杰等学校“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了,6个年级700多学生同时毕业,前所未有,工作量也是很大的,特别是把毕业证当做通讯录,邮寄更方便些,也不失为一步高招,在此也非常感谢刘贤杰等老领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三届”就这样草率地毕业了,仓促地离校了,毫无升学希望地漫无目的地走向了社会。其实,在这三五年内,同学们早已是“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有的回乡学大寨、有的就业学大庆、有的入伍学解放军,更有的娶妻生子,儿女绕膝,五行八作,自寻出路,路在脚下。自此,“老三届”同学算是全部毕业、完全离校,好歹也算是我们这一代人中学“修业期满德智体几方面合格”“准予毕业”。所以这张照片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既是班毕业照,有我们班同学14人,占全班人数三分之一,又是全校师生的缩影照,因为还有其它好几个班的同学,也有老师和职工,实属现在时髦的师生员工“代表照”,可以说比毕业照还更有意思,因为毕业照一般没有别的班的同学,这张照片不仅是时代的特色,而且是一种时代的印记。有的说我们当时能考入高中,实属不容易,也确实是这样。我觉得我们“老三届”的中学生活有三个特点和“五无”的毕业法。三个特点:一是严进宽出,所谓“严”,不仅要考试,而且大幅度地压缩了招生计划,增加了入学的难度;所谓“宽”,就是不要毕业考试、不要毕业鉴定、不要毕业仪式,自己随时都可以离校。二是进去的快,出来的慢,本是三年的学业,结果少则5年、多则达到了8年之久,留级生时间就更长了,9到10年。三是前紧后松,前期学习紧张无暇,后期想学也无人过问。“五无”毕业法:无毕业考试成绩、无毕业表现鉴定、无班毕业照、无毕业升学、无制式毕业证(有的还无毕业证)。</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看到相片就特别回忆在灵中的那段岁月。我们学校成立于1952年,1958年秋季开始招收高中生,坐落在县城西街的文庙内,我们在校时仍保留着大成殿,是学校的图书馆,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借书和阅览,增长知识。学校南北较长东西且窄,北邻旧泮池,西毗常青大队,是西门外的菜地,大门面东,常有认真负责的残疾军人老古坐镇,沿着西街直达十字街口。学校房屋虽破旧,但有朝气蓬勃的老师,我们高11班的班主任刘全德和常寿宝老师,都是共产党员,几何老师尹昌明、语文老师赵佐武,也是共产党员,是晋中地区的骨干老师,物理老师黄养光、化学老师汤贻勋,俄语老师江铸元,虽被错划为“右派”,但教书是一把好手,把所有的精力和潜力都用在了教育上,还有数学老师杜志文、化学老师张石岗、体育老师张银元等,都是一心一意为教育、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殚精竭力的。学校有政治坚定足智多谋的领导陈彭年校长和郭向胜书记,有一大批学识渊博兢兢业业的老师,有老老实实勤劳奉献的职工;学校有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可以说是全县的尖子生;学校有教书育人的好校风、好学风,老师真教,学生真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配合默契,还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一切为教书育人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所以,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灵中在晋中地区是名列前茅的。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从上到下都有吃苦的精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倒也不觉得苦。虽然生活困难,但都有排除万难的决心,倒也悠闲自得。再加上当时有“厉行节约”、后又有“节约闹革命”的号召,为了应对生活的贫困,“节约”已成为一种时尚,有人用找对象来形容节约:女方找对象,要求男方腿不要太长,因为费布;男方找对象,要求女方脸不能太大,因为费雪花膏,非常地形象到位。有的人还受女人“手大脚小身为贵,小蒜脑袋活受罪”的封建思想影响,在脸盘大小的问题上,迍邅徘徊,犹豫不决。实际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动方式,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生活标准,比如我们在灵中一天的伙食费只有0.25元,并且还有助学金,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家庭特困难,一月补助7元,我家也是困难户,一月补助5元,另有3元等,所以即使困难,还是能上学的。估计现在的人都无法想象,和我们无法想象长征的生死与艰苦一样,都还觉得吃的也挺好。人生活的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周边的环境不同,一代人又有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共同的是都有自己的时代幸福感,都无愧为做成时代的骄子、做到璀璨的繁星、做出奇葩的精彩。我们小时候盼快快长大,长大后怕慢慢变老,结果盼和怕的速度是一样的。实践证明,时间是不经晃的,一晃就没了,当年的倩嬢如今变成了老孃,过去的小伙子也成了白头翁,我们也都晃到了七老八十,进入耄耋之年。不管怎么说,人这一辈子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艰难,也是多么的快乐,又有多么的幸福。我们风雨兼程,走过的都是岁月,路过的都是风景,已经走过了应该走的路程,吃过了应该吃得苦头,做过了应该做的事情,收获了应该收获的果实,也享受过应该享受的幸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不少的同龄人,如共产党的同龄人、解放军的同龄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新时代的同龄人,我们有幸成了共和国的同龄人,每一代人的生活,都是不可替代的。这就是一张老照片的回忆,富有时代特色的回忆,是那一代人都无法替代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2024年的网络热词,我是“wifi型人格”,但不是“网络流浪汉”,常“水灵灵地”习作,成为同学们的“互联网嘴替”,都说“你人还怪好嘞”!</p><p class="ql-block"> 并以自题五言绝句收官:</p><p class="ql-block"> 相片多翻印,</p><p class="ql-block"> 学生过古稀。</p><p class="ql-block"> 精神还富有,</p><p class="ql-block"> 老骥自扬蹄。</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附 老照片及照片名单:</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图所呈现的是同学老照片,和1968年2月14日的一份同学花名单。当时,灵中学生即将投身军旅,老师与同学们怀着不舍之情,为我们举行欢送仪式,并合影留存这一难忘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责任编辑:梁志友 韩 雅 闫春成 赵永高 赵希望 李灵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