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一日 · 阮巷老街

老船员

<p class="ql-block">  离开东林寺时,已近中午时分,众人自然而然地萌生出在附近寻觅一处既可解决午饭,又可闲逛一下的地方。一番手机搜索之后,阮巷老街这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于是,我们怀着期待,欣然驱车前往,希望在这老街之中寻得别样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  阮巷距朱泾10多公里,然而我们的车却行驶了近半个小时,才找到这处被广袤农田包围着的目的地,它实在太不起眼了。</p> <p class="ql-block">  在乡村公路边简易停车区域的对面,是一片白墙黑瓦的院落,靠边的门洞上悬挂着“阮巷老街”的牌匾。走进门洞,眼前只有我们一行数人,不见其他游客,也无村民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临马路的大片墙面上,绘制着一幅幅表现农家男女老少舞龙灯、打腰鼓,欢庆节日的大型壁画,看那笔法显然是著名的金山农民画。</p> <p class="ql-block">  沿路走去,左侧墙上有阮巷历史的介绍,右边仅存的一家杂货铺大门紧闭。虽光影甚美,但萧条冷清之感却无法排除。</p> <p class="ql-block">  阮巷老街地处金山、奉贤两区的漕泾、朱行、胡桥的交汇点,是金山区历史上依水而生的集镇聚落体系中的一个典型。相传三国魏人阮籍晚年择居于此,故名阮巷。</p> <p class="ql-block">  阮巷老街有东街、西街和南街,交汇处被称为三角街,为浦江南岸水乡集镇。据说明、清时市集兴旺,名震一方。往来商贾云集,贸易兴盛,日行肩夫,夜歇客商,南来北往,一度成为周边的商埠重地。</p> <p class="ql-block">  这街角处是集贸市场,相比老街的袖珍,这处市场规模倒不小,只不过如今门可罗雀,几无商贩也无顾客。</p> <p class="ql-block">  阮巷原属奉贤,乾隆《奉贤县志》记载:阮巷“街道盘旋,市井栉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贾,各行各业,熙熙攘攘,颇称巨镇”。</p> <p class="ql-block">  集镇上曾有九龙庵、九龙庙、仙水道院、三官堂庙等宗教文化遗迹,可见当年集镇的兴盛。如今这些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阮巷的市河贴着老街南侧静静流过,平行于河道的是老街东西向的中心街。</p> <p class="ql-block">  穿过这条长长的过道,顶头便是中心街了。</p> <p class="ql-block">  这仅有的一条主街,东西长约200米,据说有茶馆、书场等设施,还有几家商铺,但当下却都关门闭屋,无一开放。</p> <p class="ql-block">  看沿街的老房子,屋脊、墙面都显示刚整修过,黑白线条分明。街面上三三两两闲聊着的人们,不像当地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  问询之下得知,老街平日的店铺,春节期间几乎全部歇业,连一家点心店都没有,他们都是一些春节没回家的外来务工者。不用说,在这里解决中午饭是不可能了。</p> <p class="ql-block">  阮巷的由来除了“阮籍之说”外还有第二个版本,与《水浒传》中阮家三兄弟有关。说是他们曾在此做过贩卖牛的中介生意,阮巷牛市因阮氏三兄弟变得远近皆知,阮巷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阮巷真正的“牛市场”传说是在清朝末年,就设在阮巷西面的这块空旷土场地上,是当地人阮爱牛、阮靠牛兄弟俩建办的。现在这里成了村里的“巷心园”,由金山区8个单位党组织在这里实践种植菜蔬。</p> <p class="ql-block">  阮巷老街通过近几年的挖掘改造,建设了一条具有阮巷特色的情景党课路线,展示出老街浓厚的党建氛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据老一辈回忆,上世纪70、80年代的阮巷依旧十分热闹,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的香市庙会,更是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  东街、西街、南街组成的三角形街区里,分布着洋布店、药店、染坊、饭店、茶馆、米店、豆腐店、肉铺、铁铺、杂货铺、烟纸店等等,商业繁荣一时。衰败,是后来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处偏远,规模偏小,阮巷老街景区注定冷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走出去”,只有部分老人与外来务工者仍留守此地。看来能维持现状已是最佳选择,也许这就是阮巷老街的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