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回眸(成书作品概览)</p> <p class="ql-block">一、《鸿爪集》成书于2005年,自费,出版单位“香港天马图书有限人公司”,约25万字,数量1000册。刚退休后编成,选收了前些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散文,小说、通讯、杂文等作品,其前言为:“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首东坡先生的怀旧诗,颇能说明人生倏忽的哲理。人生一世,几十年光阴过去,离世之后亦如鸿飞冥冥,不知所往,却总会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久或暂地留下点什么在世间。有人留下财富,以为可令子孙衣食无忧,岂料会有“富不过三代”的定论。有人权势炙人,以为可保子孙长享尊荣,谁知又有“大夫之泽,五世而斩”的成例。秦始皇凌虐六国,一统天下,因而踌躇满志,自以为他的江山可以从此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地传下去,谁知二世而亡,两代人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作家留下的是心灵的歌哭,让别人为之欢欣或者唏嘘。科学家留下的是科技成果,让善者用它造福人类,恶者去打杀他人。大人物可以留下功绩让人们仰望,小人物却只能留点浅浅的记忆让他的相知者获得一份感动。著书立说,过去可是一般平民不敢仰视的大业,如今却成了时髦之举了,不过甚么东西只要一流行,离消亡也就不远了。但还是要赶时髦地出这本集子,实在是无可如何的事。这些年从事报纸工作,东拉西扯写了不少东西,大部分是为稻粱之谋、为潮流所卷留下的文字垃圾。此番做集子,首先是摒弃文字垃圾和快餐文化,并给自己立了三条规矩来选文:一是尽量选有可读性的文章;二是尽量选能够让别人、首先是让自己感动的文章;三是尽量选有生命感悟的文章。当然,限于水平,有没有达到上述目的就难说了。但不愿让读者无谓浪费时间的拳拳之心还是有的。窃以为,永恒的东西,实际上没有,也不会有。读过庄子,仰望星云,叩问天宇,方知时间与空间原来是人类自己划定的园囿,所谓大与小、长与短、久与暂、荣与枯,本来都是相对的。那么面对今天的人欲横流,蝇营狗苟,有什么必要去不平与恼恨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那自然是人何以堪了。这本薄薄的集子,因为不伦不类,所以分几个部分,算是杂俎一锅。它记录下的东西虽是如此地苍白落寞,荒疏凋零,但它毕竟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轨迹,因而不揣敝陋,以“鸿爪”名之,以就教于方家。</p> <p class="ql-block">二,《平播之战》成书于2015年,由遵义红花岗区文化局赞助出版,内部书号。约八万字,数量1000册。其后记云:《平播之战》成稿于两年前,撰写中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包括时任总督李化龙所著之《平播全书》万历年间成书的《征播奏捷传》。清代郑珍、莫友芝所纂的《遵义府志》及《明史》相关章节,此外还有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的论述。作为历史纪实,此稿虽非信史,却也草蛇灰线有迹可寻。今年海龙屯申遗成功,无形中催生了它的问世,当年10至11月,承遵义晚报青眼,得以连载,引起了一定反响。连载中,受到一些读者朋友关注,来电话鼓励称赞,但也因浏览费时,不能尽兴一览全貌而颇感遗憾,这就引发了笔者出单行本想法。承蒙市人大原城建环资委调研员张世明关注与支持,承蒙遵义市红花岗区文体广电新闻局、红花岗区文物管理所大力帮助并出资编印此书,使笔者能为宏扬地方历史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还应该感谢的是贵州画院国画家袁海先生及其弟子鼎力支持,免费设计封面,使此书大为生色。由于《平播之战》篇幅较小,勉力成书未免菲薄,为丰富内容,又将自己近年在遵义杂志及报章中发表的有关遵义历史文化内容充实其中,是为第二辑内容。</p> <p class="ql-block">三、《遵义名人故事》成书于2021年,上下集,约60余万字,其后记略曰:花了三四年功夫,以《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遵义市志》《遵义百科全书》等书为依据,集前人相关记述文章而成,可以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获得的这点成果。至于优劣如何,留待他人评说吧!本书内容庞杂,涉及人物及史实甚多,一己之力究竟有限,好在既然是故事,究竟与历史与实录有所区别,不能等量齐观。加之本人才疏学浅,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期望方家不吝指教。其自序如下(删节):遵义的历史天空,原来有着如此众多璀璨的明星。这是我在编写这本书时,一直念兹在兹,为之感喟之所在。生于斯养于斯,对这片土地自有一种难言的眷恋之情,用时髦点的现代语言说,叫做我的这一方热土。虽然几十年颠颠簸簸地走过来,总是苦多乐少,但我仍无怨无悔地依恋她,并且想到要探求“她”的过去,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方热土”,更重要的是认识这方热土孕育出的丰硕之果。如何让现代人以更平实、更轻松、更娱悦的心情来了解遵义的过去,我萌发了一种用现代语言、现代感悟、现代意味来诠释“她”多彩历史的想法。没有制作宏篇巨制的水平与魄力,但撷取若干人物的故事来演绎成篇,想来亦于史无碍且有借鉴作用吧!我当然不想采取“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的方式来写,因为那总有些颠覆意味在内。但我也不想太一本正经,那不符我的本意,我想:有一些随意、有一些幽默地写这些东西也许更好。文笔呢,我希望尽量散文化,不拘一格、质朴通俗,避免诘屈聱牙,故作高深,尽管有些内容不得不引用某些贴切而生动的文言来丰富人物形象,但亦力求朴质,蕴含妙趣。这本书颇有很多奇闻轶事在内,但我不愿人家把它当不着边际的传奇来看,更不希望人家把它当正二八经的历史来看,这其中有几分历史,有几分思考,也有几分想象和驰骋。如果能博得知己者的会意一笑,则余愿足矣!为什么要写家乡这些前辈,首先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比如沙滩黎氏、郑氏,龙渊王氏,老城莫氏,唐氏、蹇氏、宦氏,团溪华氏、赵氏等文化世家及若干才智之士,垂范数世,为培植地方文教,树立做人风骨、崛起遵义声名作出过卓越贡献,文化泽及数世,斯文赖以不墜。……历史是精神的历史,是精神对于人类集体记忆的再发现。由于精神的介入,历史才是真正可理解的。可以肯定,那些不断地为人们提及的历史断片,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精神含量,闪耀着启示之光。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谓:“史者:记新异以显时空之变,述因果以明递禅之迹,陈流极以示实效之殊,溯往事以穷现状之源,撷精英以张人文之重,别善恶以昭法戒之严而已”!因而,我写历史故事,着意于三点:史实、史识、史文。史实者,一定要忠实于历史,当然,世事纷纭,历史记载的很多东西或许早已失却了历史的真面目,但尽量的接近史实总是应该做到的,可以想像,可以发挥,也可以推衍,但决不可杜撰编造,这是检验一个人对历史是否严肃与敬畏的问题;二是史识,历史是消逝的过去,但并不是死板枯燥的,它有其鲜活生动的一面,选择缘于见识,缘于思想深度,同样一段历史,识见不同,选择不同,站立的高度不同,便能呈现不同的面貌与韵味。这也是平庸与优异的区别,两者高下立判;三是史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字功夫关系大矣!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一定左右内容,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决定文章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文字的使用能力与深刻魅力是多年的水磨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与讨巧,美丽而富于张力的文字表达是我毕生追求并力求达到的境界。我希望能放歌,尽管声微气小。我深爱我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家乡,认同清代诗人吴寿昌在《遵义杂咏》中的赞誉:“寒宜绵毳燠宜綀,酌有清醪脍有鱼。今日南黔旧西蜀,何人不羡播州居。”……由于有着与蜀文化、滇文化和湘楚文化结合的地缘优势,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使黔北形成了独特的夜郎文化、土司文化、沙滩文化、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和国酒文化,从而演绎出了底蕴丰厚的遵义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性灵舒展之源!全书编写完毕,吁了一口长气,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很多内容是前行者的心血结晶,本人虽是渺小的一员,但自信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了很多助力,所以衷心感谢所有前行者。无论如何,为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家乡父老认识我们那些无比优秀、出类拔萃的前辈,我尽力收罗编写,文字甫成,心愿已毕,毁誉争议在所难免,但于我的进步则善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四、《唐宋大家诗话》成书于2024年,印刷400册。约36万字,出版单位《中国华侨出版社》,其自序如下:因为喜欢,所以想拉近他们的距离,因为拉近了距离,更无可救药的喜欢着他们,上了他们的船,你就不得不无任东西,率性漂流,无论天地 之寥廓,时间之修短。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否?是以论其世也!(吟咏 他们作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了解他们可以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 时代和行藏啊!)所以我以为,读得懂诗人才能读得懂他的诗。写杜甫时我是杜甫,家国情怀,写苏轼时我是苏轼,旷达顺意,写 柳永时我是柳永,脱略形迹,总之,深入他们的精神内核,体味他们的欢 欣、苦痛、追求与倾诉。这些曾经存在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有温度的 灵魂,是我们仰慕的、探寻的、永难释怀的心灵家园。用诗意语言,来描述诗人们的生活与作品,这是我一心追求的形 式,奈何愚钝浅薄,难尽其意,呜呼,飞龙在天,俗物难及,只徒呼负负 而已!京都长安与唐诗的命运息息相通,是唐诗产生的沃土。在唐代大家的 诗海中徜徉时,我想起了前不久热播的电视《长安三万里》中的一段话:“当长安的三千繁华转瞬被毁,当江夏的黄鹤楼一朝成断垣残壁,当扬州 的二十四桥毁于兵燹, 这一切又是何等凄凉。 安史之乱,山河破碎,回头看,前路漫,长安是理想,三万里是理想的距离……岁月如光,生命如烛,人生譬如朝露,你我皆是沧海一粟。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只要那些 诗篇代代传颂,中华文明就薪火相传,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词,横竖撇捺皆是信仰,一笔一画刻上民族脊梁,纵使这神州大地饱经沉浮,兴衰往复……纵使几近亡国灭种,总有人会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愿为萤火不惧黑暗,愿做草种,不惧生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为诗 在,文化在,精神在,中华在……泱泱华夏,万古长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恒。”这是对唐诗风韵的极致概括!唐宋之际,有一位在中国诗词的发展扩大及承前启后上具有重要影响 的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如王国维所言:“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 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的词作,都是他以最极情的投 入,体验了人世间最大的欢乐与痛苦而写成。血泪之作,故能动人心魄。”所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为此蒙好友建议,不揣 冒昧列五代时期一章述千古词帝、亡国之君的惨痛遭际。宋词的美,隔了岁月,断了时空,穿越流年,仍旧像水墨的画,天籁的音,悠远而空灵。 每首词,足以将千年的春风秋雨,千年的嗔痴愁怨递 到眼前。在宋代词宗的灿烂云霞中俯仰流连时,我想到王国维将它提到了前所 未有高度的一席话:“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 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总之,什么样的描述,在这些气吞山河、汪洋恣肆的大家与杰作面前 都显得苍白无力。唐宋大家可谓星空灿烂,囿于识见,多有遗珠之恨,不胜憾哉!此书的写作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不烦琐考证,不需求真确。凡情之所牵,意之所系即着意寻觅,随性演绎,略增想象,并不侷促于所谓的历史真实。其所以作小说家言,目的欲使作品更近真切更具魅力耳。有 些东西,让真正的学者去作,吾辈半路出家,只好做点引人入胜的普及之举吧!是为序。</p> <p class="ql-block">五,《康庄小说散文选》为近年发表的一些作品,加上往年一些较中意的作品,约25万字,待出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焚膏继晷,头童齿豁。人以码字为苦,我以码字为乐,无他,宿命使然。何尝得见颜如玉,那里觅得黄金屋,只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已,节衣缩食、自费出书,大抵是拮据无奈,换来的多是“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然而,甘之如饴。“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易安居士道出我心声也。其所以上下求索,心里想的是既食国家俸禄,做点有益的事,拳拳之心,苍天可鉴!《康庄小说散文选》 收小说十,历史小说一,故事新编二,散文二十四,纪实文学二,其中既有冷饭热炒,也有新炊黄粱,至于营养价值如何,全赖读者诸君消化能力而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