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到一年赏梅季,摄得一幅比较满意的图片,借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中第一句,题名“风雨送春归”。有朋友说这个题名错了,“风雨送春归”不是将春天送走吗?而现在正是迎来春天的季节啊。朋友们的质疑也在我意料之中,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毛泽东《咏梅》词早被收录入小学语文课本,搜索“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咏梅词辅导”,显示结果为: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意思就是“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可见这条解释的始作俑者就是编写教辅书的语文教育专家。再百度一下“风雨送春归”,跳出来的上百条解释绝大多数如同一辙,说明该认识已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观点了。</p> <p class="ql-block">上述解释着实让人费解,按自然规律,一年轮回是春、夏、秋、冬四季,哪有跳过夏、秋、冬一下子又回到春天的道理?难不成我们这个世界只有春天?是诗人笔误还是被专家曲解了?愚以为诗人表述一点都没错,有充分理由可以证明,“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之意境被专家曲解了。</p> <p class="ql-block">我揣测该专家作出错误解释的根子就是一个“送”字。绝大多数人看到“送”字脑海里浮现出来了就是“送走”,那位专家也不例外,这对一般人来说也情有可原,但对专家而言则是不可原谅的。作为权威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应当知道“送”有三个义项,即: “送走、赠送、陪离去者一起走”,也应当知道在什么场合用哪个义项;如果他治学态度严谨一些,必会看到“送”后还有“春归”一词。何为“春归”?我想只要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知道,那就是“春天来了”,作为专业语文教学专家当然不可能不知道,遗憾的是,在这位专家的“词库”里唯有“送去”而无“归来”,贻笑大方也就在所难免了。若这等人物也称得上是专家,那就是对专家称号的侮辱,所以他充其量只是“砖家”一块罢了。</p> <p class="ql-block">既是“砖家”自是不会善罢甘休,他必会诡辩 : 陶渊明不是在某篇文章中有“归去”之说吗?这实在让人无语,看来这位“砖家”不仅无知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思维广度也太过狭隘。我要告诉这位“砖家”的是,陶渊明所说并非“归去”而是“归去来”,出处是陶渊明的一篇文章名《归去来兮辞》,《辞海》中“归”的八个义项中有回归(归来),唯独没有“归去”。不知这位“砖家”有没有听说过,有一条源自中国广西的河流,流经越南后又流回了中国,这条河流犹如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祖国母亲的千呼万唤寻找下,千回百转又投进了母亲的怀抱,所以国人亲昵地将它称之为“归春河”。一个“归”字,蕴含着何等感人至深的情感,无奈这位“砖家”的精神世界里唯有“送去”而无“归来”。</p> <p class="ql-block">《咏梅》词的主题是歌颂梅花的高洁,开头二句是为引入梅花这个主体所作的铺垫,句中“风雨”、“飞雪”、“送”、“迎”都是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并不存在实质性的送、迎过程。若就事论事对诗句解读,就是“风雨把春天送到了人间,飞雪迎接春光的到来”,结合下文,其意境就是“冬春交替之际,正是梅花盛开之时”。就这么简单的事儿,却被那位专业素养不高却又自以为是的“砖家”搞大了。那位“砖家”但求“送去”不求“回归”的思想境界是极高的,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付出的后果却是误人子弟,此等行为不足为训也!</p> <p class="ql-block">退一万步讲,就算“送春归”是“风雨把春天送走了”的意思,但接下来“飞雪又把春光迎来”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一年四季中与春相连的是冬和夏,如“冬去春归”、“春去夏来”等。“砖家”或许又要反驳了: 不是有“春去春回”这句成语吗?这就是无知+无理取闹了,“春去春回”不是成语而是一首流行歌曲里的歌词和一部电影名,通常写作“春去春又回”或“春去春来又一年”,那是形容时光流逝的,纵观毛泽东《咏梅》全诗,哪有丝毫“时光流逝”的意境?古代把“嫁女”称作“归”,所以《辞海》中“归”的第一义项就是“嫁女”。仿《咏梅》词开头二句打个比方 : 娘家人(风雨)把新娘(春)送到了婆家,婆家人(飞雪)迎接新娘(春)的到来,这一事件是发生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的。</p> <p class="ql-block">鄙人文章发表后,我的一位好友,也是本市小有名气的某重点高中语文教师跳出来为他的崇拜者开脱了 : “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了教学的需要求大同存小异,大学语言文学教学可以百花齐放。例如对‘风雨送春归’的理解,可以是春的到来,也可以是春的逝去,只要能自圆其说,老师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讲课”。对此谬论鄙人绝不敢苟同。十个教师可能会有十种理解,若都按自己理解讲课岂不乱套?请问: 若考试时学生不按老师所说而按自己的理解答题,你是判对还是判错?毫无疑问,你必定是打✕,你判错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教辅书定的框框。所以,现实中所有教师讲课时都是严格按“教辅书”照本宣科的。哪怕他并不认同教辅书上的说法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是中国教育现状!</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蜡梅和梅花常都被简称为“梅”,那么作品中所说的“梅”到底是指蜡梅还是梅花呢?那就得将作品中对“梅”的具体描述与蜡梅和梅花特征比对来确定了。</p> <p class="ql-block">蜡梅之名称来源虽与梅花有一定的渊源,但它们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从植物分类学上分,蜡梅属于蜡梅科,而梅花属于蔷薇科;从花色来说,蜡梅以黄色为主,虽有蜡黄、明黄、浅黄但都属于黄色系列,而梅花则有红、白、绿、粉、深红、紫红等多种颜色;从花期而言,蜡梅大都在农历腊月开放,而梅花则主要在农历春月开放,比蜡梅约迟二个月,所以梅花又有春梅之称。</p> <p class="ql-block">“蜡梅”在古代称作“黄梅”。据考证,在北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著名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根据黄梅“香气似梅”、“花瓣似蜡质”的特征,首次将它命名为“蜡梅”。因蜡梅(là méi)主要在农历腊月开放,故民间还有一个发音与之完全相同的俗称—腊梅(là méi)。</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梅花与蜡梅曾被混淆为同一类,唐代大乘佛教高僧黄櫱禅师就是一典型例子。黄櫱禅师有一千古流传的咏梅绝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诗中“梅花”必是“蜡梅”之误,何以见得?一是“寒彻骨”的季节必是严冬,而严冬开放的只能是蜡梅而非梅花,二是唐代只有梅花之名而没有蜡梅之说。但现代人讲起黄櫱禅师的那首诗时,无一不把诗中之“梅”误作梅花了,实属可悲。</p> <p class="ql-block">那么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诗中之“梅”所指是梅花还是蜡梅呢?似乎有点难以定夺。从“已是悬崖百丈冰”这个季节来看应当是指蜡梅,但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句子来看又是指梅花,因为梅花素有“报春花”之称。根据毛泽东诗前自序: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我猜想诗人只是“读陆游咏梅词”有感而发,而非对实物、实景的描写,而陆游原词中丝毫没有严冬的蛛丝马迹,据此可知毛泽东诗中之“梅”应当是梅花。这里斗胆说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是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诗兴大发,豪情万丈时的即兴发挥之句,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诗人之失误却也情有可原,因为文学作品追求的是主题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等,这样写也无伤大雅,这毕竟是只文学作品而非科学论文。</p> <p class="ql-block">声明 :⒈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仅供参考。⒉文中之“砖家”纯属虚构,非明确针对某一个人,故多有不恭之词,请勿对号入座。⒊文中相关词语释义均出于正规出版社出版的纸质文献。⒋文中关于蜡梅和梅花的相关论述摘录自无锡《梅品种国际登录园》</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来访阅读,谢绝送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