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七)漫步楠迪小城

心荷

&nbsp; &nbsp; &nbsp; 斐济这个南太平洋上的岛国有332座岛屿,人口却只有93万。楠迪是斐济第三大城市,人口约5万人。斐济的人口主要由斐济族和印度族构成,其中斐济族人占比约 56.8%,印度族人占比约 37.5%。此外,还有少量的华人华侨、欧洲人等其他族裔,华人华侨约有 8000 人。<div>&nbsp; &nbsp; &nbsp; &nbsp;斐济为什么会有近四成的印度族人口呢?这得从斐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说起。1874 年斐济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发现斐济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很适合种甘蔗,但斐济当地人口有限,而且他们过惯了闲适的生活,不太愿意从事甘蔗种植工作,而当时英国已名义上废除了奴隶制,于是将目光投向了英属印度。1879 年 1 月,31 名印度 “契约劳工” 来到斐济,开启了印度人移民斐济的大门。由于印度劳工吃苦耐劳,适应当地热带气候,又有农业生产经验,深受种植园主欢迎,此后大量印度人以契约劳工的方式来到斐济。从 1879 年到 1916 年期间,英国持续招募印度劳工到斐济,使得印度人的数量在斐济不断增加,这就是印度裔人口如今占到斐济全国人口近四成的原因。印度裔人成了斐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随印度人来的,还有印度人的宗教,在楠迪市区,有一座南半球最大的印度教寺庙,叫沙巴马尼亚湿婆庙(本文简称印度庙)。这个庙如今成为楠迪市区最重要的景点之一。</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2024年11月28日上午九点,我们提前在梯田公寓度假村前台预约的出租车如约前来,载着我们直奔楠迪市区的印度庙。度假村距离印度庙大约半个小时车程。</div> &nbsp; &nbsp; &nbsp; 印度庙位于楠迪城区主干道南端的尽头,这是寺庙的大门。 &nbsp; &nbsp; &nbsp; 大门前有一位热情又负责的印度裔保安,提示我们要买票,一张门票5斐济元(大约15元人民币),而且检查了我们的着装,都还符合要求。旁边的一位女士穿着短裤,他就给那位女士提供了一件纱丽,让她披在身上再进入。鞋子也必须脱下来,放在售票处的鞋架上,最重要的,寺庙内部不能拍照,但可以拍寺庙外围的景色。&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色彩艳丽的门柱 &nbsp; &nbsp; &nbsp; &nbsp;最原始的沙巴马尼亚湿婆庙已存在很长时间,目前的神庙是在原来旧址上于 1986 年建立的,1984 年起,很多大型活动开始在这个庙里进行。这是寺庙主体建筑南侧的一座小亭子。 &nbsp; &nbsp; &nbsp; 整个寺庙色彩斑斓,以多种鲜艳的颜色为主,如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相互搭配,使得寺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令人过目难忘。&nbsp;这是寺庙里最高的一座塔。 &nbsp; &nbsp; &nbsp; 寺内的神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每一尊神像都有着独特的姿态和表情。大殿顶部和墙上到处都是精美的印度宗教主题画。我们参观的时候,一位衣服上溅满了各色颜料的画工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仰着头,仔细地给褪色的绘画重新上色,上过色的绘画更加鲜艳夺目。&nbsp; &nbsp; &nbsp; &nbsp; 壁画、雕塑、符号、图腾,无不体现着印度教文化的元素,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空间。&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整个寺庙中最高的塔,艳丽的色彩,繁复的雕琢,让这座塔成为整个寺庙的标志。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对印度教了解不多,只是觉得这里的建筑色彩很华丽,壁画很精美,在里面参观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出来了。 &nbsp; &nbsp; &nbsp; &nbsp; 从印度庙出来,我们继续在楠迪市区闲逛,听说楠迪市场也是一个景点,那就来看看吧。这里卖菜的方式还真有特点,东西都是论堆儿卖,一堆儿一堆儿摆得还挺整齐。 &nbsp; &nbsp; &nbsp; &nbsp;热带的水果在这里非常便宜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在市场里好奇地看着各种当地的产品。 &nbsp; &nbsp; &nbsp; &nbsp;5元一大堆儿水果,如果想把一堆儿分开买,他们不想算账,嫌麻烦,干脆就不卖了。 &nbsp; &nbsp; &nbsp; &nbsp;在市场里遇到了卖水果的姐弟俩。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姐姐看到我在拍照,很配合地比了一个✌️的手势。 &nbsp; &nbsp; &nbsp; &nbsp;在市场里还看到一种树根,这就是制作卡瓦酒的卡瓦胡椒树的树根。 &nbsp; &nbsp; &nbsp; 从楠迪市场出来,我们想在街上找一家饭馆吃午餐,楠迪市场周围就有几家中餐馆,想到马上就要回到国内了,也就没必要在这里吃中餐了。也有不少印度餐的馆子,但印度菜口味偏重,我们也放弃了。天气又潮湿又闷热,餐厅有空调更重要,于是我们就找了一家开着空调的西式快餐店,每人点了一个汉堡包充个饥,顺便在里面休息一会儿。 &nbsp; &nbsp; &nbsp; &nbsp;楠迪城区最繁华的主街道从南到北好像也就一公里长吧,我们从南头的印度庙向北逛,逛了大约半个小时,就走到北头了。我们又拐进旁边的一条街道,继续寻找值得逛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逛了几家有特色的小店,又转了几家印度人开的超市,超市里看到了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特别是儿童玩具,基本都是中国制造的。感觉整座小城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小城。 &nbsp; &nbsp; &nbsp; &nbsp;楠迪市场旁边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一侧有个类似舞台的建筑,估计这是城里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个舞台的背面有繁复的图案,很有斐济的特色。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又找到了一个可以逛的地方——楠迪手工艺品市场。 &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个市场里除了售卖当地人用椰子壳和亚麻制作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还有各种服装、小商品等,我猜不少服装、小商品可能都来自于义乌。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售卖小商品的店铺没有几个客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手工艺品市场人气不旺,倒是市场所在的街心花园里几株巨大的榕树为这里带来了不少消暑的人。 &nbsp; &nbsp; &nbsp; 巨大的树冠,休闲的氛围,让当地人来到这里,三三两两坐在树下休息聊天。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这个小城确实很小,没有太多地方可去,我们也就在这个小花园一个角落的亭子里休息一会儿。 &nbsp; &nbsp; &nbsp; &nbsp;在我们来楠迪城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主动问我们逛完是否需要他再送我们回度假村? 我们觉得自己在市里临时找出租车也不一定立刻就能找到规范的出租车,就跟师傅约定,他一点钟在印度庙门口等我们,再送我们回度假村。 师傅遵守承诺,一点钟准时来,接我们回到了度假村。 &nbsp; &nbsp; &nbsp; &nbsp; 在很有烟火气息的楠迪小城,我们看到了斐济当地人真实的生活,和丹娜努小岛上的度假村完全不同,普通民众与富豪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令人嗟叹。<div>&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从市区返回的时候,天气逐渐阴沉起来,等我们回到度假村,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当天晚上,我们还安排了离开斐济前的最后一项活动——参观斐济文化村,下一篇将分享我们参观斐济文化村的经历。</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谢谢赏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