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已是母亲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也是老人家去世将近六十周年。我是一个年愈七旬的老人,但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今天,仅用此文,给她老人家送去一份小小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一)人生的第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讲给我的第一个故事,至今仍然言犹在耳:</p><p class="ql-block">母亲自幼便没了母亲,是姥爷含辛茹苦将她养大,父女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在母亲十五岁那年,姥爷终因饥饿和劳累卧床不起。家境贫寒,没钱买药治病,只能无奈地等待命运的宣判。</p><p class="ql-block">母亲怎忍心唯一的亲人离她而去?听闻亲人之间的寿命可以转借,于是,在那低矮的土屋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出现了这样一幕:土炕上,姥爷气息奄奄,正用微弱的喘息与尘世作最后的告别;土炕下,母亲长跪不起,虔诚地祈求苍天保佑,甘愿缩短自己的生命来延长父亲的寿命。</p><p class="ql-block">这一幕虽然算不上惊天动地、泣鬼神,但却引起了一支深夜行军队伍的注意。他们本是找水喝,又不便惊扰百姓,被昏暗的灯光吸引而来,目睹了屋内的一切。他们自然不相信“借寿”之说,只是从并不充裕的给养中拿出三块大洋,递给母亲让她给姥爷看病。</p><p class="ql-block">然而,姥爷的生命并未因此延续,三块大洋的大部分成了他的丧葬费用,但母亲却由此对共产党有了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二)温馨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母亲有个绰号叫“大脚省”,因为与那个时代的妇女不同,她有一双缠过又放开的大脚。不知是因家境贫寒需靠双脚谋生,还是母亲思想开明,亦或是姥爷心疼女儿不忍她受缠足之苦,个中缘由已无从考证。每当看到同龄妇女因“三寸金莲”而站立不稳、举步维艰的样子,我就庆幸母亲有这样一双大脚。</p><p class="ql-block">正是这双“天然”的脚,支撑着母亲走完了她的一生。跑反、支前的路上,她走得比别人稳当;从天津回家后,她独当一面,勤俭持家,拖儿带女,靠的也是这双脚。</p><p class="ql-block">母亲干练聪慧、心灵手巧,裁裁剪剪、缝缝补补的活儿,常有人向她请教;她心地善良、待人友善,家中总是宾朋满座,炕上炕下坐满了人。母亲做的衣服既合身又样式新颖,引领着乡亲们的着装潮流;做的饭也是有滋有味,小时候我串门都不吃别人家的干粮,就因为母亲做的更好吃。</p><p class="ql-block">“棒子干粮杂面汤”是我记忆中的美味,那是家的味道,母亲离世后,我再未尝到过。自己成家后,让妻子做了几次,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妻子说我犯了朱元璋“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毛病,仔细想来,妻子的话不无道理,但我心中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就像对“红米饭,南瓜汤”的那种特殊情感。</p><p class="ql-block">母亲持家的日子虽清苦,却给我留下了温馨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三)特殊的年代</p><p class="ql-block">1958年的“大跃进”,是我与母亲相处中最深刻的记忆。那时候到处“放卫星”,深翻土地、大炼钢铁,家家户户的铁门鼻和做饭锅都被收走,为了打井还拆房扒砖,多年后,村里那些被扒过砖的房屋,如同伤痕累累的伤兵。</p><p class="ql-block">“大跃进”提出的口号是:要求人们“大干苦干,昼夜不停”,要“超英赶美”,要“一天等于二十年。”</p><p class="ql-block">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还没上学,大概六七岁,弟弟不到一岁,母亲去参加“大跃进”劳动,留我在家照看弟弟。我们等了很久都不见母亲回来,弟弟饿得直哭,我没有办法,只好抱着他坐在大门口的石门蹲上等母亲。</p><p class="ql-block">天黑了,没有月亮,只有满天星星。我在黑暗中瞪大眼睛,盯着偶尔走过的人影,盼着母亲归来,一次次由希望变成一次次失望……</p><p class="ql-block">最后弟弟哭不动了,我也绝望地抱着他靠在墙根睡着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听母亲说,她在工地一直惦记着我们,几次请假都不被允许,后来偷着跑回来,还有人跟跺到家说她“逃避劳动”。为此,她还被一个不懂事的人踹了一脚。</p><p class="ql-block">当晚,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弟俩,由姐姐护送,逃难似的上了去天津找父亲的火车。</p><p class="ql-block">那次弟弟很久都不睁眼,母亲则是急得眼睛都哭肿了。在天津的儿童医院里,我第一次看到像大暖水瓶一样的东西连在弟弟的脑袋上输水,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在打点滴。</p><p class="ql-block">那个踹过母亲一脚的人,后来我和他相处过,一个和蔼的老头,对自己在那个疯狂年代做的很多错事深感愧疚。特殊的环境,真的能让人迷失本性。</p> <p class="ql-block">(四)话说古道热肠</p><p class="ql-block">母亲没什么文化,也不懂什么大道理,没留下什么处世格言,但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扶危济困、古道热肠。</p><p class="ql-block">乡亲们有难事、心里不痛快时候找她,没事也爱和她聊天,她就像大家的主心骨一样。什么婆媳不和、兄弟分家,没有母亲不管的事,家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像老舍笔下的“茶馆”。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大跃进”不久就是我们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我虽没见过“饿殍遍野”的景象,但忍饥挨饿却是亲身经历,我还亲眼见过村里的人们饿得抬不动饿死的乡亲的棺木,没法出殡。</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邻居大黑奶奶,八九十岁的样子,豁达乐观,村里很多小孩都是她接生的,小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经她的手摆弄一下就好了。她儿子大亭爷爷六七十岁,留着长长的白山羊胡子,穿着长袍,每天端着一大一小两个碗来我家吃饭闲聊,我还经常把他的头当玩具玩儿。他负责给生产队放羊,羊儿们被他养得干干净净、膘肥体壮,快中午时,三声鞭响就告诉大家他放羊回来了,告诉人们,是升火做饭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困难时期,身强力壮的人家都难以度日,大黑奶奶母子俩就更艰难了。我们两家关系好,母亲一直把他们当亲人,因为父亲在外面,经济上能接济一些,我们家日子相对要比他们好,有什么稀罕东西都会给他们送去。</p><p class="ql-block">后来日子越来越难,粮食贵如珍宝,我们家也断了粮。大人们还能忍,我和弟弟饿得直闹,母亲想尽办法,能吃的树叶、野菜、水草都吃了,还是填不饱肚子。母亲却什么都舍不得吃,我们问她,她总说吃过了,后来我们知道,母亲就是那时侯饿出了大病。</p><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母亲还是一直照顾着大黑奶奶一家。有一次,母亲做了几个窝头,没让我们看见,就给大黑奶奶送去了。</p><p class="ql-block">老人家饿得动不了,见到母亲哭着说:“五臣家的,我没病,就是饿的。你的孩子还小,照顾他们要紧,我这么大年纪,咋着都行了。”这句话成了大黑奶奶的临终遗言,母亲念叨了很多年。</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国家领导人对乡亲们说:“乡亲们挨饿,是我的工作没做好,向大家赔罪。”有了这句话,乡亲们都释然了,毕竟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p> <p class="ql-block">(五)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我上初中一年级时,最困难的时期已过,但也只是勉强的温饱。供一个孩子上学,对母亲来说是很大的负担。我清楚地记得,那时一年学费四元,分两次交,每学期两元,一个学生一个月生活费是六元,虽然不多,但对母亲来说也是很吃力的。</p><p class="ql-block">为了供我上学,母亲有病都舍不得看,把能省的都省下来。</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刚上完第一节课,接到母亲病重让我回家的消息。我预感到大事不好,二十里的路,没有自行车,我侥幸地被大顺风吹着,一路小跑就回到了家里。</p><p class="ql-block">还是晚了,母亲已经说不出话,听到我的声音,她吃力地睁开无神的双眼,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几张纸币,递给我。</p><p class="ql-block">那是带着母亲体温的六元钱,正好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的,这钱承载着母亲对我的全部希望,让我感到无比沉重。</p><p class="ql-block">随后,母亲就永远的合上了她的双眼。</p><p class="ql-block">这一幕就像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的最后定格,但内涵又截然不同,一个是冰冷的索取,一个是滚烫的奉献。这一幕让我终生难忘,灵魂震颤。那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我必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p><p class="ql-block">母亲去世两年,我完成了中学学业,可当时国家停止了高考招生,母亲对我的期望暂时是无法实现了。</p><p class="ql-block">适逢“珍宝岛”战事爆发,我投笔从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巡逻站岗、军事训练、立功受奖,我在业余时间一头扎入部队的图书馆,尽管条件艰苦,但我从来也从来也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学习。</p><p class="ql-block">即使是远在千里之外,对母亲的思念从未减少,每次探亲,我都要到母亲坟前待上一个时辰。亲人们不放心,总是默默陪伴,我心里明白,这不仅仅是母子天性,更是母亲的人格力量使然。</p> <p class="ql-block">如今,距母亲去世已经六十年,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对母亲的回忆,让我再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真挚。这就像一杯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加醇厚绵软,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这篇长文,竟然是一气呵成,对一向疏于动笔的我,也算是个奇迹,这并非灵感所致,而是我思念母亲的真情流露。</p> <p class="ql-block">母亲,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人,这种记忆充满人生的时时刻刻。</p><p class="ql-block">您有哪些类似的记忆,也写岀来,与大家分享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