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贞观鉴 梦回盛唐

微不足道

<p class="ql-block">  闵行博物馆这几年逐渐成为上海的网红博物馆之一,经常有些特展水平堪称一流。且免费开放,不用预约,毗邻的海派艺术馆也可直接进,经常也有些不错的特展,如时下“靳尚谊素描艺术研究展”,都很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  闵行博物馆开年大展“贞观鉴——大唐历史文化主题展”以初唐时期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时代背景,分为“大唐始立”、“昌民初显”、“丝路华章”和“治世遗韵”四个部分,文物年代跨度从北周到中晚唐,<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出鎏金银壶(三月底参展)、尉迟敬德墓志盖、彩绘陶釉文武官俑、微笑侍女图壁画,</span>多角度地让观众梦回盛唐。</p> <p class="ql-block">  唐宗宋祖,李世民,每个上过历史课的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他是大唐盛世的开启者,他是能攻善射的统帅,他的施政纲领被历代所效仿,他开疆扩土被尊为“天可汉”,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上了三字经的三位皇帝之一;他的文治武功,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上都是耀眼的,大唐享二百多年国祚,毫不客气的说,李世民居功至伟。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p> <p class="ql-block">  贞观之治,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段高光时刻。全国上下君臣子民齐心协力,参与着这场盛大的创造,共同编织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为后世千古共鉴观之治,天下至今依然赞颂。展览使观众进一步了解李唐王朝创立、发展的历史背景;展览聚合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将相关制度、诗歌、礼仪等历史文化知识厚植其中,以丰富和拓展观众的知识体验,展现千古一帝李世民至情至性、可敬可亲的一面,与观众产生共情共鸣,让展览愈加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展览汇集了来自昭陵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杭州市临安区吴越文化博物馆、扶风县博物馆13家文博单位的共132件/组展品,以独特的文物叙事视角,承载了唐代的历史文化积淀,见证了千年前中西文化的交相辉映,<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观众打开一扇通向千年前盛唐的时空之门,</span>是近年规模最大的唐代主题文物特展。</p> <p class="ql-block">  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右)。雕塑者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大唐帝国满腹治国方略的文官形象。贴金彩绘武官(左)。这对文物出土于张士贵墓,陕西地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对这些陶俑颜色的破坏较少,所以它们出土时保存相当完好,是一级文物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眼捷毛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最“重量级”文物,尉迟敬德墓志盖:盖边长120㎝、厚23.1㎝;底边长120㎝、厚20㎝,有1吨多重,其文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是全国仅有的一块飞白体墓志。 </p><p class="ql-block"> 飞白体是一种特殊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的匠人用刷白粉的扫帚写字,书法家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体”。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墓志盖上的12生肖和忍冬纹莲蔓纹,都是研究唐代书法和装饰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名臣良将,他和秦叔宝一起被尊为祈福求安的“门神”,贴在千家万户的大门上,其形象为民间所熟知。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陪葬墓,尉迟敬德墓于1971年出土墓志两合(墓志志石与墓志盖称为一合),其墓志盖上的文字为“飞白体”,是全国仅有的一块飞白体墓志。</p><p class="ql-block"> 志石周边雕饰忍冬多枝莲蔓草与十二生肖像,志盖四面雕宝相花纹饰。志盖阴刻飞白书五行,行五字,文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志盖用飞白书,是昭陵陵园发掘中仅见的。志石的志文为阴刻,计楷书五十行,行五十字,共两千二百一十八字。无撰、书者姓名。</p> <p class="ql-block">  三彩女骑马俑。陶和瓷的区别,陶是世界的 ,瓷是中国的。陶是用粘土制作 温度800-1000度;瓷土 铁含量要低于3%。温度要超过1200度。</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是陶器,三彩是由绿、褐色、白组成。</p> <p class="ql-block">  白陶抬蹄马,一级文物,唐太宗昭陵陪葬墓出土。 马为立姿,通体皆白,传说中有记录以来第一匹出土的舞马。右前蹄抬起,似正随乐曲舞蹈,具有极强的动感,扬颈低头,双耳挺立,长鬃缚尾。</p> <p class="ql-block">壁画很多出土自古代墓葬。在墓道两侧,墓室四壁及顶部都会有,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唐.微笑仕女图,昭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凤首壶,甘肃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1972年12月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郊的新兴镇杨家庄村出土。<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合中西文化风格于一体,</span>造型受波斯萨珊王朝器形的影响,但三彩釉工艺和凤鸟形象则是唐文化的特征,颇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唐.龙纹银盒底,镇江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三足笔洗 甘肃省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贞观十六年鎏金菩萨像 ,扶风县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彩绘釉陶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  胡人偶。</p> <p class="ql-block">  鸳鸯石榴纹金盒 ,一级文物山西博物院藏。高6.3cm,口径9cm,底径7.4cm。由底、盖上下两部分组成,底盖造型相似,直壁,子母口扣合,盖面与盒底相对隆起成弧形,高圈足外撇。造型端庄大方,制作规整,气魄浑厚。</p> <p class="ql-block">  葵边鸾兽铜镜。合金中锡的成分较多,故颜色净白如银。镜面如此之大、保存如此完整的唐代铜镜较罕见。</p> <p class="ql-block">  鸱尾是古代屋顶正脊两端使用的兼具构造性与装饰性的建筑构件,外形似鸱鸟的尾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鸱为龙之子,此为陶制,架于屋顶上。高150㎝,重150㎏,内部空心,中间接合处有卯口,两边雕如羽毛状,可见宫殿恢宏巨大。</p><p class="ql-block"> 图片选自网络,与展品无涉。侵权必删。</p> <p class="ql-block">  初唐楷书具有“清秀瘦劲”的特点,尤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最为后世称道,代表了初唐时期的书风。并称为"初唐四大家"。唐太宗特别喜爱书法艺术,极其重视书法教育,他命虞世南和欧阳询执教书法,让部分大臣官员在弘文馆学习书法,他本人也临摹书法家的作品,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在《王羲之传论》中独赞王羲之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更是有传以王羲之《兰亭序》陪葬昭陵。</p> <p class="ql-block">  纸本妙法莲华经 ,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石棺床边 一级文物 昭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钱币在唐代始称“通宝”,</span>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p> <p class="ql-block">  闵博已经成为许多市民接触外地博物馆的窗口,虽然身为区级博物馆,与省、市级别博物馆相比受场地、展品等限制,不同圈层的民众抱着不同的目的看展。在这里多元的观众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喜好,因为闵博但通过展陈大纲的设计、深度故事的挖掘,让小展厅讲出了“大故事”。</p> <p class="ql-block">  停车免费,保安热情负责,点赞,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贞观鉴》公益讲解时间如下,无需预约或者报名,直接到点在展厅入口集合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