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独乐寺

央迈勇

<p class="ql-block">央迈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611</p> <p class="ql-block">  蛇年元宵节前夕,我们自驾天津蓟州,体验京外地方元宵佳节欢庆氛围,其间参观了国内现存三大辽构之一的独乐寺。</p><p class="ql-block"> 独乐寺始建于隋,辽代重建,距今超千年。观音阁是其主体建筑,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身,阁内观音像高大庄严,为辽代彩塑珍品;壁画题材丰富,笔触细腻,展现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准。独乐寺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经典范例,更是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坐北朝南,由山门、观音阁、韦陀亭、报恩院、大雄宝殿、乾隆行宫、清代民居等组成,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排列。</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山门为辽代建筑经典,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单檐四阿顶,庄重古朴,正脊两端鸱吻造型独特,保留唐韵。其斗拱雄大,尽显结构之美,承载着千年历史,见证了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山门的斗拱为双杪五铺作偷心造,高约柱高一半,雄伟宏大。其栌斗直接放置于阑额之上,出两跳华棋,上面令棋和耍头十字相交,承托替木和撩风博。转角斗拱两侧出头的阑额之上各有一个花型小短柱,承托华棋卷杀最下边一瓣;山面补间斗拱的护斗下加了一根蜀柱,梁思成先生称之为直斗。</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山门鸱吻是辽代原物,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吻,也是辽代建筑的珍贵遗产。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等著名建筑学家都曾对其进行过考察和评价,认为它是最接近唐式的代表,赞其为“极可罕贵之物”。</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独乐寺”匾额,传为明代严嵩所题 ,字迹大气浑厚却无落款。进入山门,可见左、右两边“哼哈”二将的木骨泥塑,高5米,虽经多次重修补塑,整体仍保留辽代彩塑风貌,着装偏胡服,且继承辽代门神持剑习俗,身体向中间倾斜20度,面目十分狰狞。</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山门内的四大天王像位于山门后两稍间,为清代绘制的彩色壁画。四天王均着棕色甲胄,双脚各踩一鬼,在背景衬托下仿佛是从天而降。他们手持之物取其寓意谐音成风调雨顺之意,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盼望风调雨顺,祈盼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二年,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造楼阁。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外观两层,内设三层,屋顶为九脊殿式样。阁内供奉着一尊高16米的辽塑11面观音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观音阁内的壁画内容丰富,有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等,是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上悬挂着两块匾额,一块是“观音之阁”,另一块是“具足圆成”。“观音之阁”匾额为唐朝李白所题,字体凝重大方,文风潇洒飘逸。“具足圆成”匾额则为清朝咸丰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观音之阁:悬挂于观音阁上层前檐正中,属于宋代《营造法式》中“华带牌”的样式。牌心高2.08米,宽1.63米,牌带、牌首、牌舌构成的边框呈翻卷的波浪纹状,牌心镌刻楷书“观音之阁”四字,蓝底金字,字径约1米,左下角有“太白”两个小字。</p> <p class="ql-block">具足圆成:悬挂于观音阁前檐下层居中位置。匾额为木质,内底为长方形,宽2.96米,高1.39米,边厚0.19米,周边框透雕双向连续的云龙纹,蓝底金字。匾下两檐柱上配有楹联“琳宇近神畿慈云广阴,法筳传古迹宝月常新”。此匾为清代咸丰皇帝题书,内底中央上隅有御印一方,上刻“咸丰御笔之宝”。</p> <p class="ql-block">进入观音阁,首先见到悬挂于观音阁首层南侧外槽的巨大匾额普门香界”。匾额木质,内底为长方形,宽2.58米,高75厘米,光亮的黑漆作匾额之底,“普门香界”四个金色楷书大字,由清代皇帝乾隆题书,字径60厘米,内底中央正上方有一方御印,上刻“乾隆御笔之宝”。</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观音阁内,矗立着我国现存最大的辽代泥塑——十一面观音像,通高16米,身姿挺拔,气势恢宏。其头顶十个小头像,加本尊面容,构成独特的“十一面”造型,面容细腻,五官精致,流露慈悲祥和之感。服饰衣纹层次分明,彩绘虽历经岁月,仍依稀可见当年的鲜艳。观音两侧,各有一尊胁侍菩萨塑像,同样为辽代原塑,身材匀称,姿态优雅,与观音像共同构成和谐庄重的礼佛空间,是辽代泥塑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阁内倒坐观音像面北而坐,呈半跏跌坐式,背后悬塑五彩须弥山,山下为巨龙蹈海,观音坐在海岛中央,表情闲逸自若。其面相圆润,双目微闭,神态安详,给人一种慈悲祥和的感觉。倒坐观音的塑造工艺精湛,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明代泥塑艺术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明代雕塑家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壁画创作可追溯至元代,明代重描,历经岁月仍保留古韵。壁画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壁画题材丰富,核心为佛教十六罗汉与两明王,人物刻画细腻,表情、服饰各异,还穿插着神话故事与市井生活场景,展现古代社会风貌。它艺术价值极高,绘画线条流畅,色彩虽有剥落仍显庄重,是研究古代绘画技艺的重要样本;同时,为探究古代宗教、民俗提供珍贵资料,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是独乐寺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斗拱具有种类繁多、结构精巧、装饰性强等特点,其作用是将屋顶的重量均匀地传递到柱子上,使建筑更加稳固,还有抗震和装饰美化的功能。观音阁斗拱是辽代建筑斗拱的典型代表,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韦陀亭位于独乐寺观音阁北侧,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韦陀亭为八角攒尖顶,结构稳固,由木材构建,采用榫卯技术,柱子、横梁等部位有精美雕刻。</p> <p class="ql-block">亭内韦陀像为1985年依据历史资料重塑,高约3米,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怀抱金刚杵。韦陀像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也体现了独乐寺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报恩院为明、清两代僧人重要的礼佛场所,始建于明,清乾隆年间重建,为四合院式建筑,前殿为弥勒殿,后殿是大雄宝殿(三世佛殿),东西配殿分别是文殊殿和普贤殿。</p> <p class="ql-block">独乐寺行宫建于1753年,又称乾隆行宫,是清代皇帝去东陵谒陵途中的休憩之所,也是天津地区现存唯一的行宫。它独立成院,有正殿、附属建筑、回廊与垂花门。行宫内珍藏乾隆御笔碑刻,临摹诸多名家书法,还新增清帝诗作及帝后嫔妃画像展览 。独乐寺行宫内有28块乾隆碑帖。这些碑帖诗文共107篇,印章229枚。内容除小部分是乾隆皇帝的御题外,大部分是他临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名人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独乐宫两大主要建筑:山门和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寺外的古玩市场热热闹闹</p> <p class="ql-block">无人机航拍蓟州独乐寺全貌</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摄于天津蓟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