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石的故事(一)

老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刘乃晏,山东沂南县人,于1940年8月在沂蒙山区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85年12月从济南军区后勤部离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离休后奋笔疾书,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和故事。其中一部题目为《空石》的故事,乍一看,令人费解。空石是什么意思?我静下心绪,慢慢读来这篇故事,多少才明了《空石》的含义。空石,是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空石》,讲的是八路军排长宁少戎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晏手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石》,是父亲在战争年代负伤住院,听一位病友,即兄弟连队的指导员讲述的故事,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印记在父亲脑海里,这是1945年年底在沂蒙山区的事情,他时任八路军山东警备2旅5团2营5连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出院后,利用战斗空闲,写上几笔《空石》,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形成厚厚的一本故事,遗憾的是,《空石》在鲁南战役中丢失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于1990年开始重新写作《空石》,时年已66岁。40多年后,父亲把脑海里亘古不变的空石故事转换为红色文字故事,他用伤残的右手,一字一句辛勤耕耘,努力完成了《空石》,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在整理父亲手稿的过程中,尤为敬佩父亲超人的记忆力和坚韧的毅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一定要把《空石》整理出来,把老一辈的红色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使命和责任的驱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在《空石》序言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11月,我不幸负伤住院。不久,即同一位连指导员陶化增同志住在一栋房子里,一直住到1946年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化增同志是同行,年龄相仿,相处得很好。住院期间,我们时常交流战斗,工作和学习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多次给我讲有关《空石》的故事,他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八路军的一位排长宁少戎在一起工作过很长的时间,关系非常密切,他在空石韩家住过多次,对小学老师韩力明及其家人也很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读过几年书,故事讲得很有条理,富有情感,又具体生动,每次他讲空石的故事,我都听得十分入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化增同志要出院了,我说:你的故事还未讲完,他说:要讲还可以再讲几次。不讲了,这不重要,我得出院,伤已经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化增同志出院以后,我反复在想他讲过的故事。总觉得《空石》这个故事,故事性的确很强,主人公是八路军的一位排长,充满传奇色彩,经常浮现于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就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在战争年代不打仗的时候,抽空我就边想边写,把《空石》的故事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小本子写完了,见房东大娘剪鞋样有多余的纸,我就买了些,纸很粗糙,且大小、颜色不一,但可以勉强写字。我把字写的很小,能写两面的纸就在两面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一位院友找我给他写一封家信,他看见我用乱七八糟的纸在写字记事,就送给我一个又厚又大的本子。本子的纸张质量不好,也很粗糙,但可以把想起来的故事写在本子两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我就往这个本子上记述《空石》的故事。住院时,我的伤未痊愈,走路比较困难,我就在房子里整天不停地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院以后,我回到连队,连部文书要看这个本子上《空石》的故事,这个写满故事的本子,就一直由他负责保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11月安丘战役中,我又负伤住院,1947年春天出院。后来未回原连队工作,我就去原连队找文书取我的本子,文书说这个本子在鲁南战役敌机轰炸时丢失了,他面露难色,我说丢就丢了吧,这不要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我时常想念化增同志,他出院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闲暇时经常回想他讲述的《空石》故事情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十多年后,我休息了,没事做,又觉得《空石》故事主要情节还记得,就试着边回忆边记述。文字肯定比原来的要少,因为有些细节已经记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连小说都没看过几本,写这故事对我来说难度太大了。好在只是一种消遣,打发时间的方式而已。这样做,可以锻炼记忆,练字,充实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蒙山,特别是蒙山东部,我很熟悉,许多村庄的名字、山头的位置都还记得,故事中提到的村庄,有些我去过,但没有去过空石,看来难以如愿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10月于济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乃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冒险在河中救出韩力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初秋的一天,宁少戎排长带领一个班执行完成任务,归队途中来到空石,这是蒙山山区的一个小村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大半夜进的村,村长将他们安排到姓李的一户人家,房东很热情,帮助他们烧开水,搭铺,就绪得很快。已经疲劳不堪的战士们,倒下很快入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饭后,一向不爱多睡觉,喜欢山水风景的宁少戎排长约上班长小陶,即后来的连指导员陶化增,宁少戎除了开会称职务外,一直叫他小陶,两人一起出去走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个人从村东头出去向北拐弯上了山。“这个小村庄环境真美。坐北向南,绿山环抱,东边的一眼清泉也不失为一景”,小陶站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南而视地说着。宁少戎续上说:“就是地少而且薄了一些”。他俩不约而同地转身上了山,在山上信步走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在山上,摘了很多半白半红的酸枣,捉了一大串特大的蚂蚱。当地人管这种蚂蚱叫作“蹬蹬山”。它的两条长着刺的长腿很有劲,一次能飞出去十几步远,捉它的人如果拿的不得当,常常会被它刺破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俩玩得很有兴致,这很难得,利用打仗的空闲。小陶边走边说:“这地方真好”。这几天不断地下雨,从早起到现在还没有看见过太阳,天阴得很厚,山上的风,吹来让人有些发凉,宁少戎对小陶说:“看样子要下雨,咱们回去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下山后往村子里走去,小陶在前边,宁少戎在后边。接近村庄时,天就下起雨来,小陶快步跑向住地,宁少戎依然不慌不忙走着。雨越下越大,进村后,宁少戎在一家门楼里避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下得越来越大。过了不大一会,宁少戎隐约听到有人喊“救命”的声音,还有断断续续的喊叫声。他寻声赶紧向村南的河边跑去,河边有几个老乡对着河又喊又指划着。宁少戎走近河岸,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河里有一个人在喊叫,时沉时浮,十分危险。他把上衣一甩,岸边的老乡喊:“不能下去,危险。”宁少戎顾不上这些了,救人要紧,他奋不顾身纵身跳入滔滔不绝的河水中。这条河的上游,因为昨天和今天连降大雨,所以洪水来得又大又急,洪水卷着树枝、木棍等杂物咆哮而下,像不可阻挡的洪流。宁少戎水性不算好,他时而被大浪吞没,时而又漂起,他吃力地向着落水人游去,渐渐地接近了落水人,但又被大浪冲开,他竭尽全力靠近了落水人,这是一位姑娘,宁少戎紧紧抓住了她的上衣,奋力向北岸游去。在浪涛滚滚的河流中,他游得是那么的艰难,游得是那么的缓慢,让岸上的老乡看在眼里,着急揪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里的大浪一个接一个的冲击着他,考验着他。他游着游着,不免喝了几口水,呛得很难受,他使尽全身力气,带着落水人向北岸拼命游去,但水急浪大,向岸边游得速度,比洪水向下游冲的速度要慢得多。此时,他觉得体力不支,很难再支撑下去了。河边的人随着他向下游走去,边走边喊:“别慌,歇一会再游。”“快拉住,快拉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奔流的河水中游了一段后,宁少戎已经精疲力尽,无力可使,他想休息一会,保存体力。他顺着水流向下游,同时,他紧紧抓住落水的姑娘不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一会歇一会再游,就这样再歇,再游,终于游到了两天前下大雨被大风刮倒横卧在靠北岸河边的一棵大树跟前,他抓住树枝干,拖着落水姑娘上了北岸。在岸上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上岸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岸后,一位老人首先对宁少戎说:“多亏了你,同志,不碍事吧。”躺在地上任凭雨淋,气喘吁吁的宁少戎用微弱的声音回答说:“我没有事,你们赶快救人,赶快让她回家。"众人一齐催促说:“救人要紧。”村里的人匆忙帮助老人背起姑娘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赶来的战友扶着宁少戎回到住处,忙不迭地给他擦身,换上衣服。宁少戎安慰大家说:“我不要紧,放心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房东李大嫂提着一把壶拿着一只碗进了屋,放下碗,边倒着热气腾腾的姜糖水边说:“要趁热多喝点,出了汗才好呢。”宁少戎起身连说谢谢,李大嫂急忙说:“不用谢,咱们是一家人,我兄弟也在咱们部队上。”有同志问:在哪个部队,回来过吗?还有其他有关情况。李大嫂一一回答之后,班里的战士一齐道谢李大嫂,他们便出了房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姑娘叫韩力明,回到韩家,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喝到肚子里的水排出来,家里人给她换上衣服,喝上了热乎乎的姜糖水,很快就能说话了,这才使韩家人和村里人放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2.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