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梭罗包,潮汕人的青团

一帆在汕头

<p class="ql-block">  在潮汕大地,有一种在寒冬腊月中仍然尽情生长的野草,叶子布满白茸毛,形状如鼠耳而得名鼠曲草。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用这种野草与糯米一起制作成为辞旧迎新的节日粿品,叫做鼠曲粿。这样的粿品,呈现出鲜亮的绿色,仿佛春天的使者,带着生机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倘若将鼠曲草与面粉混和,而不是糯米粉,再加入适量的白糖和酵母粉搅拌均匀,这样制作而成的面食,内地叫青团,口感软糯清香,外观翠绿,它不仅承载着青团的独特韵味,更成为一抹春天里的翠绿,成为春季的时令佳品,赢得了无数食客的喜爱与追捧。</p> <p class="ql-block">  鼠曲草,学名白头翁,也叫鼠麴草、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无心草等,是一种很常见的草本植物,自带一种淡淡的香味。不但美味好吃,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其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保肝、润肺、祛湿、消炎的功效,特别适应春天的保健养生,在潮汕常被作为粿品食材。</p> <p class="ql-block">  内地用鼠曲草制作的青团,又称艾粄、清明果、青团子、春团,有些是包馅的,有些却没有包馅,做成了包子状。没有包馅的包子,潮汕人叫做梭罗包。梭罗包是马来语的译音,制作方法与馒头大同小异,是采用面粉与鼠曲草等其他食材混合后一起酵发而成。</p> <p class="ql-block">  用鼠曲草制作梭罗包,方法方式与内地制作青团一样。首先,将新鲜的鼠曲草拔出,摘除根部、老化枝梗和残叶,洗净,用料理机加入适量清水打成浆汁,连汤带渣一起,搭配400克面粉,加入5克安琪酵母粉、三五勺白糖、一勺食用油和一勺米醋,充分搅拌,反复揉捏,成为一个比较柔韧的面团。</p> <p class="ql-block">  将青翠的面团置于汤锅中,盖好盖子,让其静置醒发。大约两个小时后,见到面团面积膨胀有两三倍,便将其翻倒在案板上,再次揉搓,搓成一团团,放入蒸锅内的篱子上,先用中小火慢慢蒸,水沸后再改为猛火,20分钟左右便熄火,撂置5分钟左右出锅,一个个蒸熟的鼠曲梭罗包便可以大饱口福了。</p> <p class="ql-block">  用天然的鼠曲草制作而成的鼠曲梭罗包。做出来的粿品油绿如玉,闻起来清香扑鼻,吃起来蓬松柔软:较之用糯米做岀来的鼠曲粿更易于消化,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从文化内涵方面来讲,它与青团丝毫无异,既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吃,更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