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印象| 大美潇湘 浯溪石刻

江边

<p class="ql-block">  浯溪摩崖石刻,坐落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西南部湘江大桥南端的浯溪风景区内,距离永州市区约五十多公里。这里苍崖石壁,濒临湘江,巍然突兀,连绵78米,最高处达30余米,是摩崖文字天然的好刻处,被誉为南国摩崖第一家。浯溪碑林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露天碑林,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198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5日与朋友相邀自永州宁远舜帝陵返程时专程下高速游览了浯溪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但凡书写在天然的石山上的文章和书法,通过雕刻而成统称为摩崖石刻。浯溪摩崖石刻的起源与唐代大文学家元结及其《浯溪铭》密不可分。元结,唐代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两次出任道州的刺史,五次坐船经过祁阳。大历二年(767年),他从潭州都督府返回道州途中,因船阻水于祁阳,泊舟登岸,被此处幽胜之景所吸引,遂将一条无名小溪命名为“浯溪”,意在“旌吾独有”,并撰《浯溪铭》以记之。从此,浯溪之名流传开来,并在此地修建亭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刻形成碑林。</p> <p class="ql-block">  浯溪碑林之所以成为文化瑰宝,是因为它见证了唐代以来无数文人学士的才情与智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这篇碑文由元结于上元二年(761年)撰写,颜真卿于大历六年(771年)将其书写成楷书大字,后镌刻在江边一丈见方的石崖上。《大唐中兴颂》以其文奇、字奇、石奇,被誉为“摩崖三绝”,是浯溪碑林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浯溪碑林中,除了《大唐中兴颂》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石刻作品。比如,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浯溪诗》、文学家黄庭坚的《书摩崖碑后》等,都是书法爱好者必看的佳作。此外,清代越南使者途经此地留下的刻石,也为浯溪碑林增添了异域文化的色彩。浯溪碑林现保存摩崖石刻五百零五块。其中唐代17块,宋代116块,元代5块,明代84块,清代92块,民国9块,时代不明的182块。目前来说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碑林。</span></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后回看古朴的大门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巧妙地融入了周边的山水环境之中,与山峦、绿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山峦的翠绿倒映在大门前,为它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陶铸同志的铜像。陶铸是祁阳人,1908年1月16日出生于祁阳县潘市镇石洞源乡陶家湾下院子村,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解放后任政治局常委兼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  陶铸铜像高3.45米,重3.2吨,由紫铜雕成,造型生动,展现了陶铸的伟岸形象和崇高精神。基座上“陶铸同志”四字,由原国家书协主席启功题写。</p> <p class="ql-block">  路旁有景区导览图显示浯溪园林总面积为16公顷,共有505方摩崖,分布在三座石峰。园内主要景观有:浯溪漱玉、香桥渡香、溪口垂钓、双龙戏珠、浯亭六厌、龟石古篆、福禄寿喜、天下太平、圣寿万年、双石朝圣、宝篆文光、摩崖三绝、镜石含晖、夬符镇妖、柳公护樟、宋樟抱石、吕仙寿屏、石韵金音、峿台晴旭、窊尊夜月、虚怀水色、浯洞窥湘、利见碑廊、元颜塑像等二十几处景观,我们漫步随游只看了其中部分景点。</p> <p class="ql-block">  从陶铸铜像广场右侧上山来到虚怀阁。虚怀阁建于摩崖之上,是浯溪碑林的一部分。元结曾在此地留下诗文,并与好友颜真卿等人在峿台饮酒赋诗,留下了“窊尊夜月”等传说。虚怀阁静立在这方天地,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凝聚着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其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每一处飞檐、每一根梁柱,皆精致细腻,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散发着独特的古朴韵味。</p> <p class="ql-block">  虚怀阁处的景点名为虚怀水色。虚怀阁原为虚怀亭,清乾隆县令宋溶始建,以其形外旷而中虚,故以虚怀名之。2004年重建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改名虚怀阁。登此楼观湘江,远山行云,水天一色,空阔无边。使人雾眼洞开,虚怀若谷。</p> <p class="ql-block">  虚怀阁旁有“虚怀阁利见碑廊记”碑。林中有利见碑廊共四开间,中间两间竖立清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八日皇帝敕封欧阳利见及家人的四通碑。欧阳利见是祁阳人,浙江军门提督,在镇海之役中,打败法舰,名振中外。</p> <p class="ql-block">  由山上下行到湘江边。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雄浑壮阔的湘江,江水潺潺流淌,波光粼粼,如同一条灵动的绸带蜿蜒于大地之上。江边的岩石有的纹理细腻,如丝绸般柔滑,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有的岩石纹理粗犷,犹如刀削斧劈,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岸边水中有一块巨石如同一位沉稳而坚毅的巨人,傲然屹立于江水之中。它的身躯庞大而坚实,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沧桑,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巨石的表面,历经江水的冲刷和岁月的侵蚀,呈现出一种古朴而沧桑的质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雄浑与壮丽,它的质地坚硬无比。</p> <p class="ql-block">  沿着江边走岸边摩崖上全是石刻,它们或镶嵌于陡峭的岩壁之上,或散落在江岸的巨石之间。这些石刻的字体丰富多样,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应有尽有。石刻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涵盖了诗词、题记、碑铭等多个方面。或是描绘湘江的壮丽风光,或是抒发作者的人生感慨,或是记录历史事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浯溪碑刻中,历代名家作品比比皆是:唐代元结、颜真卿、刘长卿,宋代米芾、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秦观、范成大,元代杨维祯、宋渤等,明代解缙、徐霞客、顾炎武、王夫之、董其昌、杨廉等,以及清代何绍基、吴大澂、王士祯、袁牧、潘耒、张九钺等历代名人,约有250多名文人学士到此游览,题诗作赋,铭刻石上,在浯溪留下了真迹或文章,而作品传世影响较大且有史可查的近70位。作为露天碑林,以如此规模、如此规格、如此艺术水准存世的,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  宋神宗熙宁八年(1104),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自鄂州赴宜州谪所,风雨中经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后,在中兴碑右侧 ,题七言长诗十四韵《书摩崖碑后有序》。黄刻运笔圆劲苍老,古茂清遒,“深得兰亭风韵”,自称“佳诗妙墨”。宋代四大书家竟有两位在浯溪留下翰墨,这是十分难得的。</p> <p class="ql-block"> 在浯溪摩崖石刻的映衬下,湘江更显深邃和厚重。两岸青山环抱,山上的绿树与古老的摩崖遥相呼应,而湘江就像是一条连接着自然之美与人文瑰宝的丝带。江水的流淌声、风声、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山水画卷,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在这湘江与浯溪摩崖相融合的美妙意境之中。 </p> <p class="ql-block">  历代名臣、大吏、文人、书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险,梦寐以求地来浯溪游历瞻仰及吟咏题刻。历代的石刻,从内容看,突出的有《大唐中兴颂》、《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元结的《老三铭》、吴大 的《新三铭》;从字体看,楷、行、草、隶、篆,五体皆全,最大的“圣寿万年”四字,刻于悬崖,每字直径逾丈,最小的字,只有蚂蚁那么大。</p> <p class="ql-block">  颜、米、黄、何、吴等一代代宗师、硕大无朋的真迹宝卷,一字儿排开,成为浯溪的一道亮丽风景。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使之成为书法精品的荟萃地,群星璀璨,美不胜收,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诗展、书展圣殿,举世无双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这处摩崖上有一特殊的“福”字由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写。该“福”字设计巧妙,融合了“有儿有女,有夫有妻,有田有钱,还有酒”的寓意,象征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体现了古人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何绍基的书法造诣深厚,被誉为“颜后第一”,其书写的“福”字不仅体现了颜体的雄浑大气,还融入了个人独特的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  浯溪得名以后,元结又将“浯溪东北廿余丈”的“怪石”命名“峿台”,撰《峿台铭》;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𢈪亭”,撰《𢈪庼铭》。合称“三吾”。在“吾”旁分别上水、山、广以示区别,这也正是文人的雅趣。返任后,将三铭交篆书名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书写,并刻于浯溪崖壁上。从此有了“三吾”之名。这三块碑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唐相袁滋书写的《𢈪庼铭》碑,现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一级石刻,视为“国宝”。</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三绝堂”前。三绝堂是为了保护《大唐中兴颂》碑而建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堂内崖壁上镶嵌着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碑,碑高3.2米,宽3.3米,全文332字,每字直径约15公分,被誉为“宇宙杰作”。三绝堂的前身建于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历代经过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现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  堂内摩崖前已装置有铁栏栅和玻璃罩保护。《大唐中兴颂》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撰文,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内容讲述了“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书法价值。碑文、书法和石刻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我国“三绝碑”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块碑刻。</p> <p class="ql-block">  中兴碑处崖壁宽广120平方米,碑高3.2米,宽3.3米,全幅面积10.56平方米。书从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径约15公分。因为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难以分辨,加上玻璃的反光,看上去不太清楚。但从年代之古,碑面之大,字数之多,书艺之妙,文章之奇以及现状之完整几方面综合比较,堪称全国现存“三绝石碑”之冠,盛誉中外。</p> <p class="ql-block">  《中兴颂》之后1200余年来,历代杰士名流,纷至沓来。运笔抒怀,吟诗作赋,打碑刻石,镂玉雕琼,使浯溪满山皆字,无石不诗。</p> <p class="ql-block">  来到“柳公护樟”景观处。浯溪柳公护樟是一则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讲述了宋代武陵人柳应辰在浯溪保护古樟树的事迹。柳应辰在道州担任通判,对浯溪碑林中保存的《大唐中兴颂》碑极为钦佩,曾五次带家人来此游览,每次停留七八天。他常常在古樟树旁的石台上静坐,汲取元结和颜真卿的正义之气。然而,恶臭的邪气侵入樟心,导致樟树日渐枯萎。柳应辰为保护古树,坚持在树旁石台苦练气功,最终成功降魔除妖,使樟树恢复生机。</p> <p class="ql-block">  来到峿台。根据《峿台铭》中的描述,峿台是浯溪三峰中的最高峰,晴日可观日出,晴夜可赏皓月。山顶的岩石上有几个小圆坑,正好可以盛酒,传说是元结所凿,这就是所谓的窊尊。可以想象,诗人当年站在这里,对酒当歌,是何等的洒脱。</p> <p class="ql-block">  登上二三十级台阶,来到了𢈪亭。这一景观被取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𢈪亭</span>六厌”,元结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𢈪庼</span>铭》中写道:“目所厌者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厌者寒日,方暑厌者清风。於戏!厌,不厌也,厌,犹爱也。”这远山、清川、水声、松吹、寒日、清风,正是“吾亭六厌”。也表达了作者在亭上一年四季耳、目的不同感受和对浯溪深深的热爱。亭旁有一块石头,敲击竟能发出清脆的声响,颇为动听,被称作“石韵金音”。当年元结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p> <p class="ql-block">  峿台下有元结、颜真卿的双人塑像。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文豪韩愈齐名。《大唐中兴颂》是颜真卿63岁时所书,实为颜体最成熟,颜氏生平最得意的巨幅杰作,堪称颜氏翰墨之高峰。“字如其人”颜真卿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著于史册。颜真卿写颂时下笔激越高昂,气势磅礴,字字刚正雄伟,气度恢宏,精神内蕴,字里行间充满刚毅之气。</p> <p class="ql-block">  峿台巍峨立一方,仿若时光长河中的不朽华章。它静踞山川,身姿雄健,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峿台以其独特的风姿,诠释着大自然的魅力与力量。它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𢈪亭下还有“龟石古篆”景观。也是一块碑刻,分左右两扇,左边碑文自右至左,右边碑文自左至右书刻,如八字门两面张开,全是古篆书。左边这块大石头,活像一只面对浯溪昂首伸颈爬行的大乌龟,有头有背有腿有尾,为了保持那只腿,他把凸起的石头不铲平,就那么刻字,别出心裁。因为龟是长寿的,这石刻也将万古长存,这显然是元结当年的精心设计。其中左扇为《浯溪铭》,右扇为《𢈪庼铭》。</p> <p class="ql-block">  中兴颂石刻右侧这两个“浯溪”大字相传为颜真卿所书,这一说法得到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多方面证据的支持。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与浯溪大字的高度一致性,以及元结与颜真卿的深厚友谊,都使得这一说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p> <p class="ql-block">  千余年间,围绕着浯溪的山水风光和《大唐中兴颂》,历代名人慕名而来,览胜留题摩刻于石,成就了大大小小的经典。浯溪碑林现存碑刻505块,每一块碑刻的背后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每一块碑刻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来到宝篆亭。宝篆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祁阳县令宋溶主持修建。宋溶在亭子右前方发现了一块颜色透亮的碑刻,即元结命名的《峿台铭》,由江华县令瞿令问用特殊的“悬针篆”书写在浯溪石崖之上。宋溶认为这是一件宝物,因此建造了宝篆亭以示庆祝。</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宝篆亭按原貌多次修复。亭内现立的《峿台铭有序》由清代光绪年间的抚湘使者吴大澂撰写,内容介绍了浯溪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强调了“地以人传”的理念,认为浯溪的名声源于在这里留下诗词碑文的文人墨客,尤其是元结和颜真卿。吴大澂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的作品为浯溪碑林增添了文化底蕴。此景观名“宝篆文光”。</p> <p class="ql-block">  园中有一樟树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树干紧紧环绕着一块巨石,形成了树与石相互拥抱、融为一体的奇特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此樟植于北宋初年,因抱石入怀,故名“宋樟抱石”。</p> <p class="ql-block">  吾园是景区内一个集建筑艺术、奇石名木、传统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景观园中园,陶铸纪念馆即位于此园内。吾园的园林设计精巧,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处处彰显着古朴典雅的气质。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来到陶铸纪念馆。纪念馆修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1433平方米,建筑面积723平方米,展厅面积为429平方米。座南向北,大门上首木刻金色字的横匾,是由王任重题写的“陶铸纪念馆”馆名。</p> <p class="ql-block">  馆内展览内容分五个部分,共陈列展出陶铸珍贵照片380幅,著作、手迹资料222件,朴素节俭的生活用品19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陶铸光辉战斗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少年忧国立大志。陶铸在祁阳县城的小学读书时,受到一些进步教师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民主、科学等新思想,这些思想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了忧国忧民的根苗。16岁陶铸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8岁时陶铸受革命思潮的激励,毅然离开学校,前往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陶铸主政中南与广东,具有坦荡、宽阔的胸怀,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注意研究革命和建设的规律,在不少问题上提出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门前还有陶铸《松树的风格》石刻。这是他1959年2月28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通过对松树的生长习性和生活中松树的用途的描写,歌颂了松树的精神,以及拥有松树这种精神的人的高风亮节。由14块高4.2米、宽14米的大石碑组成,是浯溪碑林中最大的一个石碑群。表达了陶铸家乡祁阳人民追念先烈、昭示后人、永远发扬“松树风格”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返回景区大门途中看到有百代名臣金石宝——人文长廊景观。这一线九块大石头上刻有人物画像、名句及文字介绍,重点展示唐代的元结、颜真卿,宋代的黄庭坚、米芾、李清照,明代的解缙、徐霞客,清代的何绍基、吴大澂九位名家的生平、著作和思想精华,展现了浯溪文化宝库的重要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返回浯溪景区大门。浯溪原为无名小溪,浯溪碑林却打造了一个集文学、书法、金石学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于一体的文化奇观。清代名人王士祯评赞:“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也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来到浯溪对中国最大的露天碑林浯溪摩崖石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