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毫无疑问,当下国人正在经历第三次换笔。第一次是毛笔换钢笔,第二次是钢笔换键盘,第三次就是当下键盘换AI。前两次换笔只是物理变化,提高了文字书写效率,方便了文本转存,对</b><b style="font-size:18px;">写者思想影响不大,</b><b>属于工具性革命</b><b style="font-size:18px;">。</b><b>第三次换笔厉害了,是化学变化,</b><b style="font-size:18px;">AI呈现逻辑思维,</b><b>形成人脑加外脑协同参与思考的功能,对写者的内在思想有很大影响,是一次颠覆性文本革命。这对舞文弄墨者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b></p> <p class="ql-block"><b>看过一个短视频,一位体验者因与新发布的中国AR技术DeepSeek(深度求索)互动后,感受到一种虚无感。源于AI展现出的优秀文笔和深度思考让她质疑自己写作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但AI的回答似乎很善解人意,</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强调人类的思考是生命的证据,AI的思考只是概率计算,缺乏人类经历带来的复杂情感。</b><b>AI进一步阐述,人类的写作包含了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而AI只能模仿表面的风格,无法体验或表达真实的情感细节。思考的过程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它重塑自我,即使结果可能不是最高效的,但过程中的体验和顿悟是宝贵的。人类的文字能成为他人情感的镜像,建立起基于真实情感的连接,这是AI无法复制的。最后,AI鼓励体验者继续思考和写作,</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强调不完美恰恰是人为何为人的证明,人类通过文字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的过程,正是对抗存在虚无、彰显人性至高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我认为,这段对话深刻探讨了技术进步对人类自我认知、创造力和情感表达的影响,以及人类价值在技术时代中的定位。</b></p> <p class="ql-block"><b>最近一直在体验DeepSeek。个人感觉DS的文笔确实一流,但AI毕竟是辅助工具,只是提供方便,不能取代人的思考,适当依靠可以,完全依赖不行。</b></p><p class="ql-block"><b>让AI写个性化、情绪化的文艺类作品应该可以,但写</b><b style="font-size:18px;">那种“命题作文”类的</b><b>公文就勉为其难了,特别是反映个人气质的领导讲话稿就更相形见绌了,需要笔杆子有洗稿润色,整合拿捏的基本功。当然,AI在提供框架大纲、标题金句、数据实例方面很给力。</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里提问的技巧和质量是关键,提示语到位,答案就如意。</b></p><p class="ql-block"><b>总体而言,对第三次换笔既不要迷信夸大,也不要排斥抵触,正确认识、顺势而为,掌握要点,务实运用。</b></p><p class="ql-block"><b>未来,真的已来,唯有拥抱变化,才能适应未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