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歌乐山下的红岩魂</p> <p class="ql-block">蛇年初三,轻纱般的雾气悠悠弥漫着山城重庆,晰晰的小雨时断时续,给络绎不绝的游客增添了一抹凉意。我们一家三代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了位于重庆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白宫馆,缅怀先烈,致敬英雄!</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邻沟,地形隐蔽,地势险要。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了煤窑,将其改造成秘密监狱,用于关押和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p> <p class="ql-block">手捧菊花走进渣滓洞,顿感一片阴森沉寂,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长桥霓虹,灯光璀璨的重庆市区形成强烈的反差,只有渣滓洞四周草木葱茏,仿佛烈士的忠魂永远焕发着盎然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进入院内,仿佛走进七十多年前的那场充满血与火的战场。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300多名革命烈士就关押并牺牲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细雨霏霏,院内虽然人头攒动,但仿佛每个人心中都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霾。洞内展览着20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狱中追悼会”“春节联欢会”“大屠杀”等狱中发生的重大事件、30余件实物和200余张珍贵图片。那沾满革命先烈血迹的种种刑具,仿佛诉说着这里曾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故事。烈士们亲手绣下的五星红旗,仍然放射出不灭的光芒。锈迹斑斑的铁窗、鲜血书写的誓言,让我们看到了先烈们临刑前的平静、坚毅和凛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7日至28日,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三百多名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血案。长篇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均取材于此。</p> <p class="ql-block">雨还在下着,上天池在呜咽,歌乐山在哭泣。我们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白公馆。这里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白驹自诩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附庸风雅的用诗人的别号“香山居士”为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白色的建筑像是一位优雅的隐士,静静地坐落在青山碧水之中,似乎掩盖了那段惨无人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历史。进入院内,我们的心就像坠入一个低调的“恶魔巢穴”而无法自拔。</p> <p class="ql-block">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亲临歌乐山下选址,看中白公馆后,重金将其强行买下,改为军统集中营。把原来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地下储藏室改为了地牢,防空洞改为专门审讯拷打革命者的刑讯洞。制定了"生进死出,活着进来,死了算出去"的特工纪律,用于关押军统特务认为级别较高,案情重大的政治犯。新四军军长叶挺曾被囚禁于此,著名中共党员罗世文、车耀先和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此被害。</p> <p class="ql-block">在白宫馆,曾经被革命先烈们用来传递信息的秘密通道、那些被敌人破坏后留下的痕迹、以及那些见证过历史变迁的老物件等。这里的每一间牢房、每一条走廊、甚至每一块砖石,都记录下了历史的枪声;埋骨的忠魂,掩映在歌乐山青翠的山岭,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英雄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在白宫馆、渣滓洞这两座人间炼狱里,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许云峰英勇斗争舍已为人,江姐受尽酷刑毫不畏惧,陈然不怕"胸前对着带血的刺刀",刘国鋕高呼"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李青林在酷刑下不屈不饶,成善谋宣告敌人"最多活五年",小萝卜头狱中交通员传送捷报.......革命先烈的生命在此燃烧迸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p> <p class="ql-block">这些英烈是谁的父母、谁的兄弟姊妹?又是谁的儿女?他们长眠于渣滓洞、白宫馆这两座活棺材,消散在历史的尘烟里。我们无法认识每一个人,他们有的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但我们知道他们共同的名字﹣﹣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先辈们为了崇高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而慷慨赴死;为民主自由,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诗篇 ,铸就了红岩,铸就了红岩魂。红岩魂,是一段历史,是一面旗帜,是一种力量,是一盏明灯,是一座丰碑,是永不磨灭的信仰和力量,它在时光中永恒不变。我们将永远铭记先烈的崇高,用行动诠释他们的意志和信仰,让红岩魂永远燃烧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只见沙坪坝红岩区红梅迎风绽放,如烟似霞,暗香浮动,与碧水青山交相辉映。游客们穿梭于花海之间,赏花游乐,登山踏青。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人在花中行,春从景中生”的春日“梅”景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