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老宅 ——温州【兴文里林氏民居】

羲安·風

<p class="ql-block">老宅,它承载记忆,伴随变迁,守护亲情,见证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宅,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家族记忆的宝库、情感的寄托,它是家族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它,对于老一辈人而言,它承载着家族过往的点点滴滴,它满藏着家族经历和回忆;对于晚辈,它则是一扇回眸和通向家族历史的窗口。在当今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浪潮席卷的城市里,老宅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在追逐新生活的同时,不应遗忘深藏在时光里的温情和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温州老城繁华喧嚣的五马街旁,有一条叫兴文里的街巷。沿着兴文里慢步,来到兴文里南端时,一座古朴典雅且端庄的百年老宅会映入眼帘。尽管它被现代高楼和熙攘人潮包围,但仍散发出掩盖不住的独特魅力与端庄厚重。这座老宅屋体的青砖虽己布满了岁月的斑驳痕迹,但细细观看,仍能感受到百年前的匠心独运与精湛工艺;它的木门窗上的雕花虽已褪色,却依然透露出设计的精美与手工的细腻。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这座老宅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和一个家族的变迁;它静静地伫立在兴文里街旁,慈祥地望着每一个过往的行人,它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依旧保持着那份独有的韵味与风情。这就是被温州命名为温州市历史建筑之一的【兴文里林氏民居】。它是我母亲家的林家老宅。</p> 林家老宅正门 站在兴文里街面上,从北边向南看林家老宅 站在兴文里街面上,从南边向北看林家老宅 十多年前【瓯越记忆】组稿时的林家老宅照片 <div><br></div>我们林家祖上是浙江青田的手艺人,以青田石雕为生,这门手艺代代相传,传到我母亲的曾祖父这一代,家族开始走出青田、迁居温州、并逐渐拓展至欧洲;凭借雕刻技艺与青田石贸易,家族在温州安家置业。这座被命名为【兴文里林氏民居】的宅子,建于清末,是我母亲的曾祖父为我母亲的祖父林绍初和其弟林日初兄弟二人所建,我的外公和我母亲以及家族中众多亲戚们均在此宅子出生并成长。<br> 无人机拍的俯视照,蓝色标注是林家老宅 林家老宅布局精巧,由正屋、两厢房、天井中院、后屋及后院组成;宅子纵向相连两条街巷,占地面积宽阔。正屋是两层楼,位于兴文里街面东侧,坐西朝东,长宽约24x12米,横跨整个宅子;正屋为面阔七间砖木混合结构的硬山顶建筑,原先并没有现在一楼临街的店铺门面,只有住屋的临街屋窗,现临街的铺面是后来改建的。正屋立面为清水砖砌成,正中有一贴墙式门台,花岗岩门楣,上部用青砖叠涩横向线脚,上做有巴洛克式的圆弧顶;沿街的西面门、窗上均用砖砌拱形窗罩,拱券内叠涩多层砖线。<br><br>老宅主屋结构对称,正面一楼居中是正门和门台,面对着兴文里街面,正门台入内为一长走廊,贯穿正屋直通天井并将正屋隔成南北对称的两部分,我母亲的祖父家在北边,其弟一家居南边;正屋东面朝天井一侧为外廊,一楼木檐柱外包抹灰方形砖垛,造型为西式风格,二楼木檐柱间为直棂木栏杆,腰檐做有木质滴水板。所有室内均为传统的木构架,屋顶铺小青瓦。正屋东为天井和院落,天井的南、北侧各有一个两层楼的厢房,北厢房面阔两间,南厢房面阔三开间。主屋和厢房的二层均匀为硬山顶砖木混结构建筑。正屋与南北厢房连接处均各有独立楼梯通往正屋二楼和相连的厢房二楼,正屋二楼外廊设十字雕花式木栏杆。天井东有一单层砖砌房,以前是用作厨房,厨房东面是后院,后院的后门通花园巷。与北厢房相邻的院子是天主教教堂--花园巷教堂;与南厢房相邻并且相通的另一座宅子是母亲的曾祖父居住的老宅院。 2014年瓯越记忆组稿时林家老宅内的照片 2024年 正屋与南厢房连接处的楼梯 林家老宅在1949年被充公,当时只是按人头分了几间屋子给家中仍居在老宅的亲戚们自住,其他房屋均被政府当公房出租。现在老宅内虽已被分割、加建的面目全非,但宅子外围大的轮廓仍保持完整,从现在正门门台两侧每边各装有的六块电表以及后院加建屋的十几块电表来推算,现在老宅内居住的人口众多。正门两侧临街的一楼现均被改成临街商铺,就连母亲曾祖父母的宅子临街屋也同样被改成了商铺门店。老宅虽经百年的风吹日晒,火灾殃及,但整体外观和临街正屋依旧显露着端庄和大气。<br><div><br></div><div>2024年8月底,大姐、大姐夫和我陪91岁的母亲专程回温州老宅探望。母亲是1949年参加工作后离家,只是在1954年从上海回温州探亲时,回过老宅,离我们此次回来探望已时隔整整70年。我是1981年夏天,大学二年级末在上海宝钢实习完后,利用暑假,从杭州坐了一天长途汽车来温州姨姨家时,探访过我们林家老宅。</div> 高德地图中标示的【兴文里林氏民居】,蓝线为兴文里,西南(左下角)是五马街。 此次行程前我从网上查地图做准备,记忆中老宅是兴文里28号,但地图显示的28号房屋卫星图片完全不像老宅;从地图上看,附近不远处倒是有一处标注为【兴文里林氏民居】,可地址标注是52号。带着疑问我问母亲兴文里老宅附近有几户人家姓林?母亲的回答是兴文里只有我们一家。怀揣着斗大的问号来到老宅时,才发现原来是门牌已有了变更。从原来的28号变到过32号,之后又从32号变成52号。现在52号门牌旁,仍依稀可见老32号的痕迹,记忆中的老28号就只能是往昔的记忆了。 正门上52号门牌左上角黄底黑字的老32号的门牌仍依稀可见;另外正门两侧每边各装有的六块电表 如今,老宅显得有些孤独。城市的发展让周围的建筑焕然一新,母亲记忆中林家老宅街对面的市场和老房屋已变成改造后的现代小区和新的市场,新小区高楼耸立,隔着一条街显露着巨大的视觉反差。兴文里街道两旁只有林家老宅和天主教堂带着年久的风霜,静静地伫立在现代建筑群对面,像是久未被翻阅的旧故事书。<br><br>我们回访老宅,从正门台进入长长的走廊,走廊尽头的左右,各有一扇紧闭的铁门。我试着敲母亲的祖父家这边(左边)的一扇门,敲了徐久,门后出现一位长者,他问我找谁?我说我母亲出生在这儿,想回来看看老宅子。长者惊讶片刻,缓过神后便和母亲用温州话相互打着招呼并探听着听对方身份。原来这位长者是母亲的一堂弟(我外公二弟的小儿子),我该称呼他堂舅。母亲离家时他还是在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堂舅说他依旧清楚记得我母亲54年回来探亲的往事。 在天井看正屋 <p class="ql-block">站在天井中举目环望四周,细看老宅,主屋、厢房、和后屋,让人能感受到老屋的建筑风格古朴而典雅,木质的梁柱,雕花的窗棂,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格,洒在天井的青石板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感慨万千。站在天井中闭目静心遐想,穿越时空,母亲回忆往事曾讲述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林家老宅枝繁叶茂、儿孙满堂的盛景在脑海中飘过。惜日林家老宅盛景早己不在,老宅院内少了亲戚们的人影。母亲祖父雕琢搭建的养鱼池仍静立在院子天井里,堂舅坚持维护着鱼池并养着数量众多、品种各异的金鱼,鱼儿自由自在地这个有着百年历史鱼池中摆来摆去,鲜颜色彩的鱼儿给这个肃静的老宅增添了一份生机。原本居住在此宅子的家族中亲戚和后辈们,如今已分散生活在温州、杭州、上海、西安、沈阳、哈尔滨、香港、台湾、法国、巴西、和美国等世界各地;只有堂舅一人坚守在老屋内,即便后辈们多次邀请他搬离,他仍不愿弃老屋而去,他说他与老屋已有着深厚的感情。昔日的庭院,现已被见缝插针地加盖了无数间住屋,几年前后院加盖房因火灾被全部烧毁,好在救助灭火及时,未波及老宅的厢房和正屋,只是厨房过火,屋顶被烧,后简单修复;后院加盖房处虽又重新建起了新房,但新房的造型和用料与老宅风格凿枘不入。</p> 鱼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这座老宅已不再是昔日的繁盛之地,它静静地伫立在温州城闹市喧嚣之中,仰仗它百年前独有的庄重设计魅力和细工精筑韵味,被温州市划定为【温州市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百年的林家老宅仍以它存在的形式为这个城市发光发热,为城市的历史风光贡献着自己的一份笔墨。温州市鹿城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和温卅图书馆的【瓯越记忆】中均对我们林家老宅有单独介绍。<br><div><br></div><div>现在林家老宅门口左右各有一块【兴文里林氏民居】牌匾,左边是【温州市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右边是【温州市历史建筑】。</div> 正门左侧的【温州市鹿城区不可移动文物】牌匾 正门右侧的【温州市历史建筑】牌匾 温州市历史建筑牌匾上的年代标注是“民国早期”,这个标注有误,应该是清末。因为我外公是民国前、清末出生的。在外公出生前,这个宅子已建成多年,所以正确的年代应是,清末。 林家老宅正门近照(2024.8.30)。写满了历史的记忆--后贴上的五角星、防盗窗、空调外挂、电表箱、电信光缆分线箱.... 近照(2024.8.30)/ 林家老宅正门 近照(2024.8.30) 近照(2024.8.30) 花园巷教堂在兴文里街面的后门 <p class="ql-block">林家老宅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温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老宅被温州市列为【温州市历史建筑】。尽管家族的枝叶已散落海内外,但老宅仍以它特有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的历史画卷增添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家老宅,是记忆的港湾,是岁月的见证,是亲情的守护者,更是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州市鹿城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a href="http://www.tcmap.com.cn/view/wenwu/gi4w2847_list.html"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链接</a></p><p class="ql-block">http://www.tcmap.com.cn/view/wenwu/gi4w2847_list.htm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瓯越记忆 -- <a href="http://oyjy.wzlib.cn/m/resource/?id=613a93cd6f8d3d73c8b4401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链接</a></p><p class="ql-block">http://oyjy.wzlib.cn/m/resource/?id=613a93cd6f8d3d73c8b440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瓯越记忆关于兴文里林宅的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