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东篱采菊</p><p class="ql-block">歌曲:《今生最美的遇见》</p><p class="ql-block">演唱:丹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就听说我们的小学杨老师调任一中,后在副书记位置上退休,去到羊城10来年,一直无由得见。2015年7月我们68届初中同学重返母校,竟在教师宿舍与买菜归来的杨老师夫妇不期而遇,他爱人吴老师也是我们的小学老师,于是大家簇拥着他们拍下了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老师夫妇在小学并没有教过我,他从五年级到六年级任一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是二班的。他和我五年级班主任兼教语文的康老师关系不错,又是对面邻居,他们平日里互相交流中我是话题之一(我语文成绩名列前茅),我常去找康老师也能与他偶遇,一来二去的我们彼此印象就不浅了。加之他妻弟吴伟民与我同班,礼拜天我们同学去吴家玩,也能碰上这位杨姑爷。就这样,人称“笑面虎”的杨老师便很难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晃来到了知青年代,想不到从我们插队的生产队去公社,杨老师的老家上杨村是必经之路,尽管在那里从未遇见过他,但只要路过,同行的人就会提起“这就是杨老师的老家”,记忆最深的是穿过村庄要走一座古老的石板桥,桥下是清澈的流水,见底的水中鱼儿游来游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隔了很多年,我从外省转了一圈回到家乡工作,听一位在县工农教育办公室工作的同学说,杨老师是他的邻舍,也住在师训班宿舍,那宿舍是我上的幼儿园改建的。应这位同学之邀去了一次,幼儿园除了门面未动其余面目全非,教室都成了房间,丢手绢的小操场建了几栋平房,显得很窄很挤,鸟儿垒窝唱歌的几棵大树也没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光顾师训班宿舍是1988年的春天,专程拜访杨老师。很奇怪吧?待我慢慢道来。1985年秋我入学电大中文班,现代汉语的上课铃响了,“笑面虎”径直走上了讲台,我又惊又喜:20年后我们还是少年!杨老师的目光也发现了我,一丝不易察觉的老友重逢般的眼色旋即闪过。此后,我成了他名副其实的学生。三年弹指一挥间,要写毕业论文了,我的论文题目是《多彩的人--浅谈<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挑选了熟悉的杨老师为指导老师。论文几易其稿后我忐忑不安地交给了杨老师,几天后他将几点修改意见告诉了我,于是我又伏案挑灯,经杨老师评语评分后交卷。答辩前夕我夜探师训班,登门拜访杨老师,既是致谢,感谢精心指导;又是讨教:如何在答辩中过关。杨老师尽展“笑面虎”本领,在笑声中面授机宜。良师出高徒,答辩中过关斩将,大红毕业证收入囊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这一辈子,遇见过许多老师,杨老师自然是其中最美的遇见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