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烟台山景区

江南风

<p class="ql-block">  2024年摄于山东。</p> <p class="ql-block">  烟台山景区,依山伴海,景色秀丽。</p> 烽火台,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用狼粪作燃料,遇有敌情,白天升烟,夜间举火,当地人称之为狼烟墩台,所在山称为“烟台山”,烟台城市由此得名。 龙王庙,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1860年6月法军登陆烟台,因该建筑便于观察海上情况,便将司令部设于其中,龙王庙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忠烈祠,1936年烟台官商士庶集资修复龙王庙时,将庙南倾倒的矮房改建成忠烈祠,供奉三国名将关羽和宋朝名将岳飞。 烟台山灯塔,由英国人始建于1905年,现灯塔1988年在原址重建,高49.5米,成为烟台山标志性建筑。 旗语杆,原灯塔的附属部分,建于1905年,高20米,用于发布旗语信号。重要人物来港,就会悬挂“万国旗”以示欢迎。1921年孙中山先生途径烟台,旗语杆就悬挂彩旗表示欢迎。 抗日烈士纪念碑,建于1946年5月,纪念1945年8月在歼灭日伪军解放烟台战斗中牺牲的89名八路军将士。碑高8米,正面为“民族英雄名垂千古”八个红色大字,背面铭刻着烈士的英名。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1862年,烟台开埠后,英、美、法、日等16个国家相继在烟台山上和山麓建造领事馆,形成最完整、最密集近代外国领事馆群。 英国领事馆。 丹麦领事馆。 <p class="ql-block">  美国领事馆,始建于1864年,现作为烟台开埠陈列馆开放。</p> <p class="ql-block">  开埠前的烟台。清代晚期,随着海上漕粮运输的发展,烟台已成为北方商贸、航运、手工业、渔业兴旺的重要港口。</p>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后,1861年烟台被迫开埠。 控制海关。1863年英国人汉南出任东海关税务司,代表国家主权的东海关被外国人控制长达82年, 1945年才回到中国人手中。 烟台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华俄道胜银行由清政府与外资合办,成为沙俄和法国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的金融机构。 开埠后西方列强在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渗透。同时传教士引进了西洋苹果、花生等。 1876年英国以“马嘉理事件(英国驻华使馆职员马嘉理擅闯云南,开枪行凶被当地民众打死)”为由,胁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1895年在烟台换约,正式生效。 东海关税务司官邸旧址,现为冰心纪念馆。 冰心(谢婉莹,1900-1999),福建长乐人 ,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世纪老人”。 1903年,3岁的冰心随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并任校长的父亲谢葆璋,来到烟台度过了8年童年时光。1917年为躲避张勋复辟之乱,1935年为看望在东海关缉私船上任驾驶二副的三弟谢为楫,冰心又先后二次来烟台。 1912年冰心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福州女子师范预科录取。1914年考入教会学校北京贝满女中,1918年考入燕京大学。 1923年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1926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在赴美的邮轮上初识她的先生吴文藻。吴文藻(1901-1985),冰心丈夫,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1929年与冰心(谢婉莹)结婚,司徒雷登做证婚人,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两女。 1929年冰心归国后先后担任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国文系讲师。1949年冰心被东京大学聘为教授,成为该校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1951年,冰心回到祖国。 1919年8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80年耄耋之年的冰心相继发表《空巢》《我请求》《给一个读者的信》等佳作,她的文学创作生涯达到了第二次高潮。 和平的使者。冰心作为民间外交使者,足迹遍布全球。多次赴日本、意大利、英国、埃及等国访问。先后翻译纪伯伦、泰戈尔等大量国外优秀文学家的作品,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卓越的贡献。 冰心与丈夫吴文藻。 冰心与美国作家韩素音。 百岁老人冰心。 日本领事馆及领事馆宿舍旧址,建于1875年。现为旗源旗袍博物馆。 内部陈设。 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色彩斑斓、款式多样的旗袍。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身着旗袍的名媛、影星、贵妇。 烟台山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开埠后最早建设的区域。 街区较为完整的展现了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沿海开埠城市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是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历史、中国海防航运史的重要见证地。 克利顿饭店, 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在此下榻而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