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深度思考

祝天来

<p class="ql-block">现实生活中,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总会向父母提出关于自身来源的问题。例如,我女儿在三四岁时就曾问我:“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啊?如果爸爸不和妈妈结婚,会不会有我?”1987年1月,我们搬入新楼房时,我提议丢弃她两周岁去部队探亲时在济南泉城路专卖店买的那辆红色三轮脚踏车,因为它占用了太多空间。然而,女儿却坚决反对,煞有介事地说:“不!我要留着它,好给我的孩子骑。”我惊讶地问她:“你的孩子?”她认真地回答:“是的,爸爸,你看,姥姥生了妈妈,妈妈又生了我,我长大了也会有孩子的。”时光荏苒,女儿已为人母,她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班时,常常念叨着儿歌:“我的爸爸是爸爸,我的妈妈是妈妈,爸爸的爸爸是爷爷,妈妈的妈妈是姥姥……”这些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一些逻辑思维。</p> <p class="ql-block">“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从心之年的我,愈发感受到韶光的珍贵,</span>2023年开春,我赴济南槐荫区段店探访了祝阿故城遗址,进而对祝姓的起源与演变进行探讨和研究,梳理出自己家族五服九族的连带关系,最后编纂出了《祝氏家谱》,目的是为祝姓后人寻根溯源提供一些帮助;今年十一月,我在网上订制了一幅“天地君亲师位”中堂挂画,以及电子烛台等,使乙已新年的年味更加浓厚,体现出来祭祀祖先宗亲的习俗及家庭文化的仪式感;12月4日,“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这些看似平常而随意的行为,实则是自己对人生终极三问潜意识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多年来,我一直思考着这三个问题,但始终没有形成清晰和完整的认知。我深知如果不能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那么我们的一生可能会在迷茫中度过。</p><p class="ql-block">去年底,我在网络平台上看到西南大学文学院哲学博士赵天一老师的国学讲课视频一一《解答人生终极三问:我是谁,何处来?何处去?》如获至宝!基于自己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经历,我对天一老师的演讲写画基本功佩服有加的同时,在反复观看其课堂教学视频的基础之上,把每帧画面下方的讲解文字一一抄写下来整理成文档,然后进行一些比较完整的学习和研究,倍感受益匪浅。天一老师的讲课内容生动有趣非常接地气,其通俗易懂的讲解和深入细致的阐述为我多年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释疑解惑的帮助与启示。以下是我对这堂课所讲内容的学习思考心得。</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会想过,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没出生之前你在哪里?你为什么会出生在现在的家庭?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有一些基础的认知是大家公认的。即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我是父母基因的传承者,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父母的基因又源自他们的父母,以此类推,我的基因可以追溯到更远的祖先。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祖宗”,体内流淌着祖先的基因,这些基因构成了我们的身体。即然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来自祖先,并且这些细胞还将随着子孙后代继续存在,如果有一个因为饥荒,疾病,战争等意外没有活到成年,祖先的基因就会截然而止,那就不会有我们的诞生;如果你成年以后选择不生育,祖先的基因也会因此而永久消失,这也解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是故,我是祖宗的综合体,理应感恩所有祖先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倒一杯水在杯子里面,这杯水看起来还是水。但当我们把水喝掉后,它就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化为我们的血液。因此,这杯水在被喝下之前,只是尚未与我相融的“我”。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水,都是尚未与我相融的“我”。所以,我们应该对所有食物怀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当我们离世后,身体会化为泥土,滋养万物的生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万物。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我是宇宙的精华所凝结”,整个宇宙都在供养我们的身体。</p><p class="ql-block">既然我是宇宙的精华所凝结,那么“我”能独立存在于天地间吗?我们知道,一棵树想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最重要的是依靠根系。而“我”想要成功,也必须依靠根,这个根就是家族和祖先。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祖上积德”。因此,当我们有能力时,必须反哺家族。这是“天道”,如果不遵守,必将枯萎。当我们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时,总会想回家看看父母,看到父母的那一刻,心就安定了。这就是“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道理,回到生命的起点,内心自然安定。</p> <p class="ql-block">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是万物,万物是我”,这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味着人类与天地宇宙共生共长,彼此依存,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主从之别。在这里,“天地”代表宇宙万物的整体,以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则指每个个体的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形态各异,性质不同,但都源于同一道,遵循相同的自然法则。每个个体的人,虽然只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却与万事万物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可以与宇宙万物达成精神上的共鸣与融合,从而实现自我与万物的统一。人应该超越个体局限,消除主观成见,体悟到自我与外界并无绝对界限,所有的生命都在一个宏大的宇宙秩序之中流转变化,彼此影响,相互转化。</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人死后就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树上的果子掉落后并没有真正“死亡”,而是转化为土壤中的养分,滋养新的生命。同样,人的身体在死后也会回归自然,成为其他生物的一部分,继续参与生命的循环。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道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span>这是一种关于生命本源和宇宙整体性的认识论,倡导人们破除对自我中心的执着,尊重和顺应自然,达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祖宗,是宇宙的精华,天地间的万物都在供养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通过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身份和生命的意义。人是天地的子女,通过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祖先和血脉,以及生命形态和变化。人是天地的载体,通过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并意识到自己是天地的子女,应该尊重和感恩天地,回归祖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回到宇宙,滋养其他生命。</p><p class="ql-block">以上学习是个人对这三问的粗浅理解。学无止境,老而弥坚。希望自己可以多看书,多思考,对这些看法能够更加的具象和清晰,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2025年2月·撰文于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