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鉴赏之十九——列宾

陀罗山人

<p class="ql-block">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1930),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代表作品欣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列宾 1870-1873年 布面油画 131.5×281厘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arge Haulers on the Volga)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劳动题材作品之一。这幅画以史诗般的笔触,揭露了沙皇统治下底层人民的苦难,同时以深刻的人性刻画和艺术表现力,成为艺术与时代对话的永恒经典。</p> <p class="ql-block">  列宾以对角线构图将纤夫队伍延伸至画面深处,形成视觉上的沉重感。11名纤夫神态各异: </p> <p class="ql-block">  —领头的纤夫(卡宁):饱经风霜的老者,低垂的头颅与深邃的目光,象征隐忍的智慧与未泯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红衣少年(拉里卡):唯一昂首挺胸的形象,紧攥纤绳的手与望向远方的眼神,暗示对命运的反抗;</p> <p class="ql-block">  —中间佝偻的纤夫:麻木的面孔与机械的步伐,展现被生活压垮的灵魂; </p><p class="ql-block"> —最后方的纤夫:回望的眼神与未系紧的纤绳,暗含对压迫的无声控诉。 </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姿态、表情与服饰细节(如破烂的麻布、褪色的红衫)均经过严谨考据,构成一部“苦难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浑浊的河水与远处蒸汽船的对比,暗示工业文明与传统劳力的撕裂; </p><p class="ql-block"> 灰黄色调的天空压迫着纤夫脊背,荒芜的沙洲延伸至地平线,象征永无止境的苦难; </p><p class="ql-block"> 一抹红色既是视觉中心,也隐喻希望与反抗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列宾打破传统历史画的宏大叙事,将底层劳动者作为主体,赋予其纪念碑式的庄严。纤夫们并非“被怜悯的对象”,而是具有复杂人性的个体。这种对劳动人民的真实刻画,直接冲击了贵族精英的艺术审美体系。</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纤绳的“X”形交叉暗喻枷锁,而远处蒸汽船上飘扬的俄国国旗,则讽刺技术进步并未解放人民,反成压迫工具。列宾以艺术为武器,揭露了所谓“改革”背后的虚伪性。</p> <p class="ql-block">  此画被誉为“俄罗斯的《蒙娜丽莎》”,托尔斯泰观后感叹:“你展现了一个民族被践踏的灵魂。” </p><p class="ql-block"> 影响了中国徐悲鸿等艺术家对劳动者题材的创作,甚至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先声。 </p><p class="ql-block"> 列宾通过纤夫的“受难者”形象,追问人类自由与尊严的终极命题,其人文关怀超越时代与国界。</p> <p class="ql-block">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曲献给人类精神的悲怆史诗。列宾以画笔为刀,剖开时代的疮疤,却也在红衣少年的昂首中埋下希望的种子。今日再看此画,伏尔加河的纤绳早已消失,但那些关于压迫、尊严与抗争的追问,依然在历史长河中回响——艺术的力量,正在于它能让每一个时代的观者,直面人性最深处的光与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意外归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列宾 1882年 布面油画 160.5×167.5厘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俄罗斯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列宾的《意外归来》(又名《不期而至》)是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巅峰之作,以戏剧性的瞬间捕捉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沙皇专制下革命者的命运与家庭情感的撕裂。这幅画不仅是列宾艺术技巧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俄罗斯民族精神与时代矛盾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作品创作于1882年,正值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反动统治加剧的时期。列宾通过描绘一位流放归来的革命者与家人重逢的场景,影射了民粹党人运动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境遇。画面中的革命者身着褪色囚衣,面容憔悴却目光坚毅,暗示其经历西伯利亚苦役后仍未屈服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列宾采用对角线构图,以敞开的房门为视觉引导,将观者视线聚焦于革命者身上。画面分割为内外两个空间:门外是阴冷的现实世界,门内是温暖的家庭场景,形成强烈的隐喻对比。视平线置于画面中心,营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而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强化了空间纵深感。</p> <p class="ql-block">  革命者消瘦的面容、未换的囚衣与沾泥的靴子,暗示其长途跋涉的艰辛;警惕而审慎的目光,揭示其仍处迫害阴影下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  - 老母亲佝偻欲起,双手扶椅的颤抖动作传递出震惊与迟疑; </p><p class="ql-block"> - 妻子从钢琴旁惊愕起身,黑衣象征长期守寡的悲痛; </p><p class="ql-block"> - 男孩的惊喜(记忆中残留父亲形象)与幼女的恐惧(从未见过父亲),通过微张的嘴和蜷缩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 </p><p class="ql-block"> - 女仆的陌生凝视,暗示革命者与家庭生活的割裂。</p> <p class="ql-block">  墙上俄国诗人舍甫琴科的肖像,暗示革命者的民主主义信仰; </p><p class="ql-block"> 窗外阳光与室内阴影交织,隐喻希望与压迫并存的时代矛盾; </p><p class="ql-block"> 散落的书本与钢琴,凸显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文化底色。</p> <p class="ql-block">  画面如一部微型小说: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均可延伸出独立叙事。这种“可读性”使作品成为艺术与文学交融的经典案例。</p> <p class="ql-block">  列宾摒弃理想化英雄塑造,通过囚衣褶皱、家具磨损等生活化细节,将革命者还原为“具体的人”。画面拒绝煽情,以瞬间静默取代激烈重逢,反而更具情感张力。</p> <p class="ql-block">  《意外归来》中的“归来”既是肉体的归家,更是精神对压迫的反叛。列宾以冷峻笔触撕开时代疮疤,却在男孩微张的嘴角与窗棂透入的光线中埋下希望。这幅画提醒我们:历史的进步往往始于某个“不期而至”的瞬间,而艺术家的使命,正是以真诚与勇气定格这样的瞬间,使之成为永恒的人性见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学校的门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列宾 1897年 画布油画 127.5×72厘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  列宾的《学校的门槛》(The School Threshold)是一幅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与教育渴望。这幅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画中的男孩是整幅画的核心,他的衣着破旧,脚上穿着简陋的鞋子,手中可能还拿着一本破旧的书。他的眼神充满渴望与无奈,仿佛在诉说着对知识的向往与现实的残酷。列宾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男孩的表情和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门槛象征着知识与机会的分界线。画中的学校建筑显得庄严而冷漠,与男孩的贫困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反映了当时教育资源的稀缺与分配不公。</p> <p class="ql-block">  列宾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男孩的形象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整个社会问题的缩影。画作呼吁人们关注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