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施老太太今年已经93岁了。她已经再也不能四处逛荡找茬了。她六十六岁的儿媳妇l终于可以每天对婆婆大声吆喝:“每天坐着不动还要骂人!”本来这是她自嫁到周家后每天都要忍受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施老太这一生也算波澜起伏。在娘家做姑娘时就代替父亲去佃户家收租,精明强干加伶牙俐齿,家里家外无人敢对她说二话。当地大户周家家主看中了她的精明能干,而且长相也俊俏。便娶了她给自己的小儿子为妻,希望她能成为将来周家的得力主妇。但她过门不到一年,儿子还在肚子里时,国家易主,曾是大户的婆家一年之内颓败到底!</p><p class="ql-block"> 周家小儿子早年外出读书,毕业后在北平大学教书,所以没有受到家事巨变的多大牵累。反倒是借此机会与父母包办的妻子离了婚,与自己的一个女同事迅速结了婚。</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施家姑娘转眼间就成为一个被乡里人侧目的扫帚星!她带着襁褓中的儿子在娘家讨生活,那些年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周家儿子在后来改名为北大的学校教书,惬意的生活也没过多久,在1958年,他刚结婚没几年的洋派妻子,因口无遮拦成为了极右分子。胆小怕事的周家儿子怕牵连自己,便又火速与这第二任妻子离了婚。离婚后的周家儿子颓丧了一段时间,一封来自他的姐姐(周家女儿中唯一读了书并在外面工作的)的信劝说他与前妻复婚,说农村不识字的妇女不比有学问的女人差,至少她会甘心做个贤妻良母。周家儿子认可了姐姐的观点,当年暑假,他回到了多年没回过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他与前妻施家女在姐姐家见面时,他们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也没有任何联系。施家女带着已经十一岁的儿子铁青着脸硬硬地站在周家小儿子面前,手指直戳他的鼻子,他很气想打开女人的手指,旁边的姐姐制止了他。施家女开口了:“姓周的,你这狗操的你也有今天……”然后开始辱骂:把前夫甚至前夫已离婚的第二任妻子的外貌操行及祖宗八代,各用她认为最能解气最恶毒的词句痛骂了足足半个小时!骂得酣畅淋漓!一个农村妇女嫁人却被丈夫抛弃,当时的特殊情势又让她娘家人不敢为她和儿子出头,忍气吞声多年的施家女终于等到了丈夫的回头,虽然这是她最盼望的结局,但在她看来:她这些年所受痛苦都是拜这男人所赐,今天是他来求自己,如果不给他个下马威,他不会珍惜自己!</p><p class="ql-block"> 周家姐弟的脸在女人尖厉刺耳的辱骂中由红转白,又由白变青。但周家小儿子忍下了这口气,他从姐姐嘴里得知女人这些年所受的委屈,他心有内疚。</p><p class="ql-block"> 此后几十年中周家儿子与施家女的婚姻便在这南北两地分居中度过。施家女渐渐变成了施老太,周家小儿子也成了周教授,他们仍只有一个儿子。儿子也一直跟随母亲在乡下长大,勉强读了个初中毕业。几十年里母子俩只在文革前去过一次北京探亲。</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国家开始重视知识分子,周教授得到了一个可以带妻子及未成年子女进京的机会,但施老太坚决拒绝了,因为儿子已结婚成家不可能一起进京了。她对丈夫没有一点信任感,不觉得去北京老两口一起过有啥意思。周教授得知老婆作了这种选择后心里暗自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 但精明能干的施家老太也没放过国家重视知识分子的机会,她要求丈夫回家乡来教书,周教授敷衍着说自己年龄大了家乡也没地方会要。施老太于是在家乡四处奔波找可以接受丈夫的地方。省市的各级政府一听说北大教授要回乡工作,喜不自胜,列出了省市几所大学让周教授挑,并都一口答应可以带家属,可以安排儿子儿媳的工作。施老太不跟丈夫商量自作主张选取了家乡的师范专科学校,她觉得只有家乡才有她的施展之地,家乡的那所师专得知周教授竟然选择了他们时惊喜万分!在那个时刻施老太油然而生出一种为万人所瞩目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周教授没有拗过施老太的以死相逼,于1989年7月离开工作了三十二年的北京回到了家乡的那所师专工作。回来后周教授的工作并不顺利,学生对这个来自北大的教授大失所望,说他上课竟然全程英文,学生们听不懂他讲些什么。学校也因许多琐事对他很失望,觉得引进的这个北大教授对学校没有任何作用。于是五年后他就光荣退休了。从此在家里看看电视、看看报纸、与邻居们一起打麻将。与老妻的关系一直是形同陌路。施老太与儿媳长期不和,核心问题就是施老太认为儿媳没生出儿子,让周家绝了后代!可在周教授眼里,两个孙女就是他的心头肉。</p><p class="ql-block"> 2010年,周教授去世,终年八十三岁。在老伴和儿子的一番精心运作下,他没有被火化,而是土葬在了他的父亲旁边,但他儿子在学校里却仍领到了父亲身后一切费用。施老太说:“幸亏没留在北京,不然就要烧了!造孽啊!”</p><p class="ql-block"> 周教授的老姐姐还保留着弟弟许多照片,其中多张是他五六十年代时作为翻译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周教授西服革履,英俊潇洒。</p><p class="ql-block"> 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就这样过去了,带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们各自的悲伤和欢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