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7519983</b></p><p class="ql-block"><b>图、文:杏林之光</b></p> <p class="ql-block"><b>除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外,华清宫环园五间厅还是西安事变的见证者。</b></p> <p class="ql-block"><b>五间厅位于华清宫环园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五间厅为一排五个单间相连、坐南面北的砖木结构平房,南依骊山,北至荷花池,庭院平坦,树木葱郁。</b></p> <p class="ql-block"><b>五间厅是环园中的主要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合抱粗的赤色大柱高擎于厅的前廊檐,气宇轩昂,与周围的三间厅、望湖楼、白莲榭、荷花阁、飞霞阁相映成趣。</b></p> <p class="ql-block"><b>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西逃途经临潼时均下榻五间厅。1934年曾加以修葺,后成为高级官员游览休憩的场所。</b></p> <p class="ql-block"><b>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均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b></p> <p class="ql-block"><b>五间厅由西往东依次是:秘书室、蒋介石卧室、蒋介石办公室、部署进攻红军会议室、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各房间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原摆放。</b></p> <p class="ql-block"><b>五间厅的玻璃窗和外墙,迄今仍保留着兵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b></p> <p class="ql-block"><b>三间厅又称桐荫轩,紧邻五间厅,在其东面,始建于1900年,曾为达官显贵游览下榻之所。1936年10月、12月随从蒋介石而至的侍卫官、秘书曾在此厅住宿。现已辟为“蒋介石在华清池”活动展览,展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b></p> <p class="ql-block"><b>五间厅前有一沐浴室,始建于清代,仿贵妃池而建,但更显高贵,康熙、慈禧、光绪都曾在此沐浴,蒋介石下榻五间厅期间也在此沐浴。</b></p> <p class="ql-block"><b>活捉蒋介石的地方于1946年修建了一亭,初名“正气亭”,解放后更名“捉蒋亭”,1986年易名“兵谏亭”。</b></p> <p class="ql-block"><b>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不抵抗”命令下,退回关内,短短三个多月日军侵占了东北全境。</b></p> <p class="ql-block"><b>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和国民政府的屈辱退让,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兴起。然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却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对日本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b></p> <p class="ql-block"><b>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表明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b></p> <p class="ql-block"><b>反观国民党,蒋介石仍在1935年9月26日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命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甘地区,联合西北军“围剿”红军。对日寇的侵略则妥协退让,造成国土大片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b></p> <p class="ql-block"><b>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设行辕于华清池,下榻五间厅。蒋一面召见张学良、杨虎城等部署“剿共”事宜,一面调集中央军向陕甘开进。</b></p> <p class="ql-block"><b>1936年10月29日,蒋介石以“避寿”为名离开西安乘专列前往洛阳。在洛阳期间,蒋介石进行了一系列“剿共”军事部署,并将约30万嫡系部队部署在平汉线的汉口至郑州段和陇海线的郑州至灵宝段。</b></p> <p class="ql-block"><b>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再次来到西安,仍下榻五间厅。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多次前往五间厅面见蒋介石,希望他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但均遭到蒋介石的严词拒绝。</b></p> <p class="ql-block"><b>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均遭拒绝。张、杨无奈,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此发生。</b></p> <p class="ql-block"><b>张、杨无奈,于1936年12月11日晚间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凌晨进行兵谏。</b></p> <p class="ql-block"><b>1936年12月12日5时,奉张、杨命令执行“扣蒋”行动的东北军卫队营冲进五间厅,与蒋的侍卫和宪兵展开了激烈的枪战。忽闻枪声,仓皇之中蒋介石顾不上换衣服、戴假牙,从后窗逃出而摔伤后背。在贴身侍从副官、堂侄蒋孝镇等的帮扶下,躲藏在骊山半山腰虎斑石旁的一岩穴中。上午8时被搜山部队发现而活捉,随后被送至西安新城黄楼扣留,同时囚禁了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b></p> <p class="ql-block"><b>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b></p> <p class="ql-block"><b>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签订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六项协议。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b></p> <p class="ql-block"><b>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不仅迫使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内战,而且促进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全国统一抗日创造了条件,对推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b></p> <p class="ql-block"><b>时至今日,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张学良将军的伟大情怀和远见卓识。他的八项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继承和发扬张学良将军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复兴而不懈努力。</b></p> <p class="ql-block"><b>(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