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正月十七,也是情人节。天气晴好,气温高,早饭后,乘公交、地铁来到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位于北京的中心地区,故宫西北部,东靠景山,南临中南海,北接什刹海。</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占地总面积68.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38.9万平方米,陆地面积29.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历史上建园最早、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积最深厚的古典皇家园林。</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辽代的“金海”,后经历元、明的扩建,成为成名副其实的皇宫后花园,清时,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遭到破坏,至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定名为“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公园内动植物丰富,有桧柏、侧柏、白皮松等植物8</p><p class="ql-block">,也有濒危物种花脸鸭、国际濒危物种秋沙鸭等。</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西岸景区组成。</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有永安桥、永安寺、小西天、九龙壁、承光殿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在北海北岸,西邻天王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是皇太子的书斋。</p><p class="ql-block">它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p> <p class="ql-block">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园北岸,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隔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西天梵境提供沉浸式的佛教文化体验,游客可在此感受古建筑的庄严与琉璃艺术的璀璨,同时领略乾隆御笔题词的深厚文化底蕴,享受心灵的宁静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的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三座古代九龙壁中唯一一座双面壁,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一座仿木结构彩色琉璃砖影壁。九龙壁全长27米,高5米,厚1.2米,用424块彩色琉璃砖砌成,全壁上下、前后、左右共有635条龙。</p><p class="ql-block">九龙壁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龙的造型多样,色彩明快,栩栩如生。壁上的蟠龙浮雕分为升龙和降龙两种形态,分别象征着上升和下降的力量。九龙壁的设计和装饰蕴含着“九五之数”的象征意义,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象征着皇权和天子之尊。</p> <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直隶总督杨景素购得明末大学士冯铨编辑的包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在内的八十一篇名家石刻,运往北京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后大喜,特命人增建了金丝楠木殿,并将澄观堂改名为“快雪堂”,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前两个字“快雪”亲自为此殿题名。同时,他将全部石刻嵌于快雪堂东西两廊的内壁上,以供观赏。为此,乾隆还特意写了一篇《快雪堂记》,记录下他对这些书法石刻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快雪堂是一座三进院落,包括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三院,整体建筑以金丝楠木构成,显示出其尊贵地位。其中,澄观堂、浴兰轩为明代建筑,快雪堂则是清乾隆时期在澄观、浴兰两院基础上扩建的。</p> <p class="ql-block">铁影壁,始建于元朝时期,原为建德门内寺庙前照壁,因颜色和质地似铁,故称铁影壁。</p><p class="ql-block">铁影壁由中性火山块砾岩雕成,呈棕褐色,高1.89米,长3.56米,厚0.38米。顶部是呈单檐歇山式,上面雕刻屋脊,瓦垄以及勾头,滴水。壁身前后雕有狻猊,四周雕刻山石树木点缀,下部雕有天马。</p><p class="ql-block">铁影壁是中国唯一用独块岩石雕刻而成的照壁,是石刻照壁中的杰作,图案生动,雕刻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为研究元朝时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实物案例。</p> <p class="ql-block">阐福寺,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太素殿旧址。清孝庄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为喇嘛庙,赐名阐福寺,其规制仿河北正定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遗址是北海公园禅福寺一处景点,也是禅福寺的主建筑,大佛殿的建筑形制为重檐三层,上层宫悬御书,额约大雄宝殿,中约极乐世界,下约福田花屿。</p><p class="ql-block">大佛殿内供奉的大白伞盖佛母立像,用金丝楠木树干雕刻而成,全身嵌满无数珠宝,千手千眼千面,手持几十米长的大白伞盖。</p><p class="ql-block">1919年,大佛殿及后殿和八方亭均被大火焚毁。</p><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许多辉煌的建筑在时间的洗礼下,仅留下了残垣断壁,而禅福寺大佛殿遗址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曾经这里香烟袅袅,钟声回荡,信徒们怀着虔诚的心前来朝拜那尊大白伞盖佛母立像,慈悲地俯瞰着世间众生,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庇佑。</p><p class="ql-block">三层重檐的大佛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彰显着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准,然而1919年的那场大火无情地吞噬了这一切,曾经的辉煌瞬间化为灰烬,只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人们无尽的叹息。</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只能从残存的18个基石、斑驳的墙壁和破碎的瓦片当中,去拼凑它曾经的模样,去想象它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禅福寺大佛殿遗址虽已破败,但它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成为一道永恒的历史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位于北海公园北岸最西端,包括极乐世界建筑群和万佛楼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是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八十寿辰祝福祈寿而建。</p> <p class="ql-block">万佛楼碑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80寿辰而建的万佛楼的一部分。该碑原立于万佛楼前,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御题《万佛楼落成瞻礼诗》。碑的底部为须弥座,周围雕饰有海牛、天马、海龟、海螺等动物形象,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五龙亭位于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此处原是明代太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太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p> <p class="ql-block">濠濮间位于北海公园内东岸小土山北端,是北海的园中之园之一,幽静别致,很有特色。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于此初建凝和殿。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成北海的园中之园。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p> <p class="ql-block">是清代行宫建筑,在北海东岸。称水殿。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静庭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东西为镜香、观妙二室。</p> <p class="ql-block">琼华岛,位于北京市北海太液池南部。金代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岛高32.3米,周长913米。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p><p class="ql-block">琼华岛,以永安寺为中心,四周错落分布着精美殿阁,白塔高耸,古木参天,是皇家园林与神话传说的完美结合,也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步入北海公园正门,就可以看到“堆云”“积翠”两座牌楼,立于永安桥南北两侧,是游客从正面参观琼华岛的必经之路,在整个公园内起着重要的景观烘托效果。</p> <p class="ql-block">永安寺,又称白塔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内,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组完整的喇嘛庙建筑。</p><p class="ql-block">永安寺坐北朝南,山门内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各一间,北面正中为法轮殿。法轮殿后左右各一亭,东为引胜亭,西为涤霭亭。两亭之北为叠石假山和石洞,石洞之上,左右有云依亭和意远亭。亭后为佛殿,前为正觉殿,后为普安殿。东西两厢各有殿,东为圣果殿,西为宗镜殿。普安殿后为善因殿,再后为白塔。</p><p class="ql-block">永安寺历来是皇城北海的象征,也是藏传佛教入主中原帝都的象征,还是中国汉藏佛教在清代融合的开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中的分凉阁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景点,它位于公园的中心位置,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分凉阁是一座高耸的六层楼阁,是北海公园中最高的建筑,也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山亭之一。它建于辽金时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分凉阁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倚晴楼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最初名为静心斋,后来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改为倚晴楼。倚晴楼位于北海公园东门附近,西临琼岛春阴碑,是琼岛下边长廊东侧的门楼。这座建筑是三层灰瓦攒山顶,拱形门洞长约8米,二层檐下“倚晴楼”三个字出自大清乾隆皇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琼岛春阴,这一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坐落于北海公园的琼华岛。这块记载着历史的石碑,位于北海白塔山的东侧,倚晴楼的南面,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式树立。</p><p class="ql-block">碑首盘顶,呈四方形,碑身四周刻有缠枝纹饰。碑阳刻有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琼岛春阴”四个大字,而碑阴则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诗:“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晴发浩歌。”</p> <p class="ql-block">漪澜堂是北京市的清代古建筑群,位于北海琼华岛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建成后作为皇家园林游憩、宴寝及文化生活场所使用。</p> <p class="ql-block">1959年,仿膳饭庄曾迁入此地,将漪澜堂作为餐饮经营场所。2016年,北海公园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仿膳饭庄达成协议,完成了建筑群的腾退工作。2019年底,公园开始对建筑群进行整体修缮,恢复其历史原状。修缮工程总修缮面积近1万平方米,古建修缮面积3904.8平方米,重点解决了文物建筑本体、院墙、院落地面、驳岸、望柱栏板、排水暗沟等残损病害,并恢复了历史建筑格局和内外檐装修。2022年12月29日,经过近3年的修缮及布展工作,漪澜堂古建筑群重新开放,展览布置既复原了清代皇家室内陈设,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了漪澜堂的历史功能和文化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