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拾穗于光阴之田,铭刻于乡土之心</p><p class="ql-block">自序</p><p class="ql-block">光阴似水,岁月无声。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失的或许是尘世的喧嚣,但沉淀下来的,却是最本真的记忆。每个人的童年、故乡、旧时光,宛如散落在田野间的麦穗,静静等待被拾起,被重新审视,被温柔书写。而《小镇拾穗》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写实的笔触,将乡土的温度、人生的况味、时代的变迁,编织成一幅既充满怀旧气息,又深邃隽永的文学画卷。</p><p class="ql-block">时间的流逝,一如烔炀河镇子东边的那条饱经沧桑的烔河。烔河缓缓流淌,带着往昔的记忆,沉淀成一粒粒闪烁着乡土光泽的稻粒、麦粒,散落在岁月的田垄间。拾穗者,弯腰低首,于历史的泥土里捡拾那些不曾被风带走的故事,将它们轻轻吹净,珍藏于字里行间,使之在纸上重焕光彩。这便是《小镇拾穗》的意义——一场对逝去年代的寻觅,一次对人世浮沉的回望。</p><p class="ql-block">小镇,既是笔者的故土,亦是心灵的归处。那些石板铺就的街巷,晨曦里升腾的炊烟,缓缓流淌的烔炀河,都以静默的姿态,见证着岁月的冷暖。人们于此生长、劳作、相爱、别离,悲喜交错,日复一日地织就一幅烟火斑斓的画卷。小说集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触,描摹了乡野的肌理,也记录了时光深处的温存与辛酸。在一篇篇故事中,我们听到溪水潺潺,闻到田野芬芳,触摸到尘世的温度,感受到小镇人家的风骨与情怀。</p><p class="ql-block">故事的主人公们,有的如清风朗月般纯粹,有的似泥土老树般敦厚。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奋斗,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剪影。他们是普通人,却在岁月的洪流中,留下坚韧的足迹。或许,他们的名字终将被遗忘,但他们的故事,却如灯火微光,点亮深沉的夜色,温暖后来人的心房。</p><p class="ql-block">一、乡土文学的诗意回响</p><p class="ql-block">《小镇拾穗》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小镇的故事集,它是一场对故土深情的凝望,一曲属于平凡人的挽歌,也是一部具有浓厚乡土文学色彩的作品。用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小镇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河、一人一事,描绘得生动而鲜活。</p><p class="ql-block">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汪曾祺的高邮,每一个乡土书写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那片养育他们的土地表达敬意。而《小镇拾穗》中的烔炀河畔,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这片土地不仅仅是作者的故乡,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在书中,小镇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它更像是一个有机体,承载着时光的变迁和人的悲欢离合。从镇子东隅缓缓流淌的烔河,到古老的李鸿章当铺;从洋桥下的潺潺水声,到东山碉堡的历史回响,所有这些景象,不仅塑造了小镇的独特风貌,也映照着一代人的生命轨迹。这种以景写情、以物寓人的手法,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二、人物群像:在时代洪流中的浮沉</p> <p class="ql-block">《小镇拾穗》最令人动容的,便是那些在小镇里生活的人们。他们或是勤劳的乡民,或是坚韧的商贾,或是命运多舛的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伏挣扎,却始终保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珍大哥的故事,便是一幅深刻的命运画卷。他是那个年代典型的“小人物”——温厚、沉默、勤恳,承载着乡土社会的质朴与无奈。他的爱情故事,带着旧时代的痕迹,母辈的传统观念、物质条件的限制,最终让一段原本应是美好的姻缘成为遗憾。这种爱情的缺憾,不仅仅属于珍大哥,也属于那个时代无数被命运裹挟的人。</p><p class="ql-block">而三合子的经历,则是另一种人生写照。从一个因饥荒南下的逃荒者,到在小镇扎根、靠勤劳谋生的年轻人,他的成长历程,既折射出个人奋斗的艰辛,也展现了乡土社会的变迁。他的聪明、机灵、拼搏精神,使他在困境中找到生存的缝隙,而他的孤独、沉默、隐忍,则让他成为乡镇社会边缘人群的缩影。他的故事,也许会让人联想到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或是莫言笔下那些漂泊于城乡之间的底层人物。</p><p class="ql-block">这些人物,真实而鲜活,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们的命运,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时代变迁的投影。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小镇的兴衰、乡村的变迁、社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感受到历史在普通人身上留下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三、时光流转中的乡愁与反思</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小镇拾穗》是一幅乡土画卷,那么它的底色,必然是乡愁。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消失的场景——古老的碉堡、淮南铁路、东山的杉树林、街巷里的老字号商铺,都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这种消逝,不仅仅是地理景观的改变,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生活方式的终结。</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中国人骨子里难以割舍的情感。从余光中的《乡愁》,到贾樟柯的电影《小武》、《山河故人》,从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无数的文学作品,都在追问乡土的意义。而在《小镇拾穗》中,乡愁不仅仅是对逝去年代的怀念,更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流失的忧思。</p><p class="ql-block">当乡村社会被工业化、城市化所冲击,传统的人际关系被重构,土地不再是人们的根,而成了可以流转的商品,乡土文化的消逝,成为无法逆转的现实。这种文化的断裂,不仅让乡镇变得面目全非,也让人的精神世界陷入漂泊。</p><p class="ql-block">在《小镇拾穗》中,既表达了对过去的依恋,也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在那个所有人都在谈论发展、现代化的时代,乡村的命运,似乎已经无法改变。土地依旧存在,河流依旧流淌,但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故乡的联系,却已不再如往昔那般亲密。</p><p class="ql-block">四、文学的使命:记录、追问与超越</p><p class="ql-block">在今天,我们为何仍然需要这样的乡土书写?</p><p class="ql-block">一方面,乡土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记录。正如沈从文所言:“我得把我所能理解的和能记忆的这个世界写出一部分来,为将来的某个人保存一点资料。”《小镇拾穗》正是这样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作品,它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小镇的变迁,更是中国无数乡镇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乡土文学的意义,也在于它对社会的追问。它让我们反思,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文化的根基?在强调城市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忘了那些养育了无数代人的乡村?</p><p class="ql-block">而最重要的是,乡土文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旧,更是一种精神的超越。正如本书所展现的,那些乡村里的人们,并非只是被命运裹挟的被动者,他们也在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结语:拾穗者的温柔目光</p><p class="ql-block">《小镇拾穗》是一部值得静心阅读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它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拾掇,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它既有诗意的抒写,也有现实的剖析;既有温暖的乡情,也有冷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它不仅是个人记忆的拾掇,更是时代记忆的重塑。它是一曲献给故土的深情颂歌,也是一封写给逝去光阴的长信。愿翻阅此书的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份熟悉的温暖,听见风过田野的低吟,感受到那些未曾远去的梦与情怀。</p><p class="ql-block">愿这本书,成为你我的一盏心灯,在漫长的岁月里,照亮前程,照亮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小镇拾穗》,拾掇的不仅仅是颗粒饱满的稻穗、麦穗,它所拾掇的,是记忆之穗,风土人情之穗,行将消逝的文化传承之穗,渐次湮灭的人伦道德、天地良心之穗……</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样的书写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来路,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承载着我们青春、梦想、悲欢的小镇。愿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处,拾起属于自己的那一束光阴之穗。</p><p class="ql-block">——写于脑海深处记忆中的烔炀河畔的余晖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