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儿时,常听人说“小囝盼过年,大人望种田。”那时不明其理,后来才知道过年热闹好玩,还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所以,小囝盼望过年。而大人呢,则是希望把田种好,有个收成好。</b></p><p class="ql-block"><b> 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似乎越来越多。公历的,农历的,洋的,土的。而在这众多的节日中,春节无疑是我央央中华最重要的节日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因为,春节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说到春节,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人以“岁首”祭祀神灵及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传统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春节。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春节不仅是一个岁时节令,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从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期间的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俗称“扫尘”。扫尘不仅仅是为了清洁家居环境,更象征着除旧布新,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而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传统习俗,则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驱赶年兽“年”(传说中的一种怪兽,除夕夜擅闯农家吃人),同时还期望着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b></p><p class="ql-block"><b> 年夜饭,无疑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餐。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都富含深意,如鱼代表“年年有余”,饺子象征“更岁交子”,而年糕则寓意“年年高升”。</b></p><p class="ql-block"><b> 守岁,即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迎新年”,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如今,守岁更多地成为了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随着午夜钟声的敲响,新年旧岁交替之际,烟花璀璨,鞭炮齐鸣,将春节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而近几年的禁燃禁放,虽然冲淡了节日气氛,但从安全和环保角度看,更有意义。</b></p><p class="ql-block"><b> 春节还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从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特定的习俗和讲究。大年初一拜年,人们互送祝福;初二回娘家,是出嫁女儿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的日子,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的重视;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将家中垃圾和秽土清理干净,象征着送走贫穷和晦气,迎接新的好运和财富。特别是商人,还要举行迎财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招财进宝。</b></p><p class="ql-block"><b> 快乐的日子,时间真快,转眼到了元宵节。说到元宵节,我的家乡有一个特殊仪式。这仪式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就是送灯。简单介绍一下:正月十五天黑前,家里老老少少们提着灯笼到祖坟山上,给祖先们烧纸送亮。这是信阳南部地区的潢川、光山及商城地区独有的活动。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母亲,在朱元璋没有当皇帝之前,从安徽凤阳行走到信阳市光山县境内去世,后被当地人埋葬。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想找到他母亲的坟,可那时谁认识他娘啊? 找不到坟,刘伯温就出了个馊主意,让信阳市的光山、潢川、商城一带的人家逢灯节都到坟上点灯烧纸。这带人很善良,除给自己祖宗烧纸送灯外,也给孤坟绕点纸送个灯。这样一来,朱元璋母亲也能得到慰藉。从那时起,此习俗已经延续了八百多年……</b></p><p class="ql-block"><b> 去年,中国的春节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彰显了我国春节的影响力及文化价值。随着科技发展,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很多因各种原因没有回家的游子通过视频与家人“云团聚”,虽相隔千里万水,却能感受到彼此温暖与关怀。同时,一些传统的习俗也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如电子红包替代了传统的纸质红包,既方便又环保,还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b></p><p class="ql-block"><b> 故此,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与喧嚣之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力量……</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