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廖芊芊 演唱</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年央视全球春节文化大拜年文艺晚会舞台上,青年歌唱家廖芊芊以一曲《一字乡愁》打动了全球观众的心弦。这首由福建诗人南竹作词、乐风谱曲的歌曲,自诞生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使命,其登上央视舞台不仅是艺术成就的升华,更是一次跨越地域与时空的情感共振。</p><p class="ql-block"><b> 艺术特色:以“一”为脉,化乡愁为诗画</b></p><p class="ql-block"> 《一字乡愁》的创作历时二十余年,以十个“一”字开头串联起乡愁的多元维度,从“一根脐带”到“一窝泥燕”,从“一叶轻舟”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通电话”</span>,将亲情、乡情、家国情浓缩于具象的意象中,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这种“一字开篇”的重复手法,既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又通过白描与象征的结合,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例如,“一根脐带剪断的瞬间,就拉开长长的缺口”以生命起点隐喻血脉的断裂与乡愁的永恒,而“一窝泥燕上了诗意中国”则通过燕子对古厝的眷恋,暗喻游子对故土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表现上,闽南语版本的《一字乡愁》尤为动人。康晓琳的演唱吐字绵密、语调婉转,将“一阵雨碎江南的疼痛”转化为“浪涛声起起落落”,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流畅性。而廖芊芊的国语演绎则以纯净的声线与沉稳的台风,将听众带入“乡间梦里画里”的意境,展现了乡愁的普世性与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b> 文化价值:乡土根脉与两岸共鸣</b></p><p class="ql-block"> 作为“同胞寻根归心曲”,《一字乡愁》的创作根植于福建尤溪的乡土文化。歌词中“古厝”“水车”“泥燕”等意象,不仅是福建传统村落的符号,更象征着中华文明中“根”与“魂”的延续。词作者南竹生于朱子故里尤溪,其笔下“乡愁”既有《诗经·采薇》的古典回响,又融入了现代人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愁的反思,如“一棵小麦站在网络的村口,能把城市目光牵着走”一句,巧妙连接了农业文明与数字时代的割裂感。</p><p class="ql-block"> 歌曲的跨文化传播亦值得关注。它被译为英文、西班牙语、越南语等多国语言,并在海外华侨华人春晚等舞台演出,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越南学者称其“陪伴通勤时光”,台湾同胞则从中听到“母亲呼唤游子”的急切。这种“双向乡愁”——既有游子思乡,亦有故土呼唤——打破时空界限,成为两岸同胞心灵相通的佐证。</p><p class="ql-block"><b> 央视舞台:从地方性到国家叙事的升华</b></p><p class="ql-block"> 《一字乡愁》登上2025年央视全球春节文化大拜年文艺晚会,标志着其从地方文艺作品升华为国家文化符号。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平台,赋予这首歌更广阔的传播力与象征意义。廖芊芊的演唱不仅展现了个人艺术造诣,更通过“金蛇迎春·盛世欢歌”晚会的全球播出,将乡愁主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融合。</p><p class="ql-block"> 此次演出亦凸显了歌曲的时代价值。在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一字乡愁》被赋予“牧心曲”“抚心曲”等多重使命,既是疫后情感疗愈的载体,也是凝聚民族认同的精神旗帜。正如福州音乐人所言,“守一”即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 结语:乡愁何以成为时代的强音?</b></p><p class="ql-block"> 《一字乡愁》的成功,在于其以艺术化的语言解构了乡愁的复杂性、初始性和归一感,既是个体的情感记忆,亦是集体的文化基因。它登上央视舞台,不仅是一次文艺作品的展演,更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全民对话。当廖芊芊的歌声穿透荧屏,唤起的不仅是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更是一个民族对“根”的坚守与对“梦”的追寻。</p><p class="ql-block"> 正如网友点评所写:“一字乡愁解忧愁,小康生活乐悠悠;为圆美好中国梦,全民勠力齐奋斗!”这或许正是《一字乡愁》超越音乐本身,成为时代强音的深层密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康晓琳 演唱(闽南语)</span></p> 歌曲简介 <p class="ql-block"> 《一字乡愁》讲述以十个“一”字开头的乡愁故事……歌词创作经历20多年,内容从“一根脐带”开始到“一窝泥燕”“一通电话”……把爱情、亲情、乡情融为一体,词曲浑然天成,充满烟火气息和家国情怀,漫射出怀旧思新的灯火星空,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和带入感,承载着山区人民质朴的乡音乡情故事和沿海百姓爱拼会赢的精神烙印,是一支同胞寻根“归心曲”、乡村振兴“牧心曲”、孝亲敬老“爱心曲”、疫后康复“抚心曲”。</p><p class="ql-block"> 该歌曾参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高清综艺娱乐频道2025“金蛇迎春·盛世欢歌”第五届全球春节文化大拜年文艺晚会,海外华侨华人春晚(两次)、2024海南卫视春晚、甘肃兰州“爱只因有你,致敬劳动者”建党百年献礼大型晚会、海峡论坛“技同习”第十一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闽台残疾人文化周、农民丰收节等公益演出;歌词诵读还亮相央视三套综艺朗读者栏目。目前,已有国语、闽南语、福州语、尤溪方言、英语、西班牙语、越南语等版本。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视频新闻、人民政协网、央视CCTV高清综艺娱乐频道、中国报道网、中国网音乐中国、环球网、《海峡通讯》、台海网、东南网、福建电视台、华人头条等100多家媒体推送,已在QQ音乐、酷狗音乐、全民K歌、KTV等上架,受众达5亿多人次,深受海内外同胞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cansas" target="_blank">歌中“娃哈哈”——2022年华侨华人春晚歌曲《一字乡愁》背后的故事(百科)</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lz74vu" target="_blank">《歌曲》(2025第1期)发表《一字乡愁》曲谱|感谢国家一级词曲作家魏德泮老师举荐</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