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的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杏林杂谈〗常富林

<p class="ql-block">在岭南大地,广东罗浮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惠州博罗县境内。它不仅以奇峰怪石、飞瀑名泉、洞天奇景等自然景观著称,更承载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罗浮山是道教十大名山之一,被尊为“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我有幸在罗浮山当兵,由于我入伍前己是一位刚入行没几年的中医生,在部队又是卫生兵,怀揣着对中医的热忱与好奇,在罗浮山这片灵秀之地开启了一段难忘的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罗浮山的一草一木都让我着迷,尤其是山上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一有休闲时间,我就喜欢穿梭于山林间,探寻那些天然的良药。</p><p class="ql-block">像金银花,它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花朵细长,香气淡雅。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我们会将它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病症,既能入药煎熬,也可直接泡水饮用。</p><p class="ql-block">五指毛桃的叶子形状如同五指张开,根部长得像粗壮的人参,带着淡淡的椰奶香。它有健脾补肺、行气利湿的作用,对于湿气重、脾胃虚弱的战友,我们会用它煲汤,既能调养身体,又美味可口。</p><p class="ql-block"> 还有杠板归,它的茎上布满了倒生的钩刺,叶片呈三角形,就像一面面绿色的小旗帜在风中摇曳。它是一味很好的清热解毒药,对于蛇虫咬伤、湿疹瘙痒、咽喉肿痛等都有不错的疗效。在野外执行任务时,若是不小心被蚊虫叮咬或者划伤,采摘新鲜的杠板归揉碎后涂抹在伤口处,能起到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p><p class="ql-block"> 穿心莲的叶子碧绿狭长,质感脆嫩,揉搓后会散发出独特的气味。它有着清热燥湿、凉血消肿的强大功效,对于肺热咳嗽、湿热泄泻等病症疗效显著。在部队里,每当有战友因上火而咽喉疼痛或者肠胃不适时,穿心莲便派上了用场,能有效缓解症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那“用一根针,一把草治病〞的岁月里,就地取材,既方便又实用,我记得当时军人家属工厂的制药厂还将这些草药制成片剂,如七叶莲片、穿心莲片等。为保障官兵们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虽我对道教与医学的传统传说兴趣浓厚,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罗浮山上的道教寺庙遭到损坏,很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道医传承资料也受到影响,我虽有心深入了解,却受到诸多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探寻一二。不过,在地方和部队医院接触到的中医知识和罗浮山上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让我对中医与自然、与传统信仰之间潜在的联系有了更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时隔数十年,再度漫进罗浮山,这里成了旅游圣地,宫观庙宇修复一新,随处可见。冲虚古观作为罗浮山最著名的道观,红墙绿瓦,庄严肃穆。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岭南特色与道教元素,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在这里,晨钟暮鼓,香烟袅袅,道士们诵经祈福,传承着千年的道教文化。每逢重大节日,如三清诞、吕祖诞等,来自各地的信众纷纷汇聚于此,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人们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着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相传东晋时期,葛洪来到罗浮山,在此潜心修道、著书立说、炼丹制药,他的到来为罗浮山道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葛洪所著的《抱朴子》,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理论、神仙信仰、炼丹术等内容,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葛洪既是一位杰出的道教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相传他在罗浮山期间,深入研究医学,收集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肘后备急方》。这部医学著作内容丰富,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多个领域,记载了许多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药方,如青蒿治疟的方法,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p><p class="ql-block">由于葛洪的到来,罗浮山道教与中医如同两条紧密交织的纽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从根源上讲,二者都蕴含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中医也秉持着同样的理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根据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来调整养生和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道教与中医对气的认识也基本相通,都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基本要素。道教追求通过修炼行气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运行失常会导致疾病,如气虚会出现乏力等症。</p><p class="ql-block">中医和道教都主张神形共养,形神俱备,益寿延年,如在养神的方法上,中医主张“精神内守”,通过太极拳、五禽戏,音乐等多种方法调理情绪,避免情志过激对身体造成伤害。道教则注重修炼心性,通过冥想、静坐等方式排除杂念,使心灵纯净,达到形神统一的状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然道教与中医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span></p><p class="ql-block">① 起源与宗旨:道教源于道家思想和民间巫术等,东汉时正式形成,以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济世度人为宗旨。中医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医疗实践和对生命现象的观察,旨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防治疾病,保障健康。</p><p class="ql-block"> ② 理论体系侧重点:道教理论包含神学、哲学、修炼等多方面,如三清四御等神灵体系、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及内丹外丹修炼理论。中医理论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核心,专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具体阐述,如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原理。</p><p class="ql-block"> ③ 实践方法:道教有诵经、礼拜、斋醮、内丹修炼、外丹炼制等实践活动,以实现宗教目标。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运用中药、针灸、推拿、导引、吐纳等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p> <p class="ql-block">罗浮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汇聚地。在这里,我们能看到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体会到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独特魅力。罗浮山就像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等待着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发现。当然对于古代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一定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方可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