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美篇昵称:蓝天</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美篇号:40173589</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孩望过年,大人望做田。</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人们都在为温饱奋斗着,生活十分贫困。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够稍稍改善一下生活,让孩子们稍微享受一下,所以孩子们才盼望着过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那时候,是大集体生活。在我们江南,整个腊月,男劳动力都在圩埂上挑土加固圩堤。年轻的姑娘们也在其中。直到过年前四五天才歇工。有的生产队放假更迟。以致人心惶惶,焦躁不安。年是要过的,总要准备准备,不然这年怎么过呢?所以,一放假,人们就急匆匆往家赶。男人呢,三四个一组,挑着腰子盆,带着鱼具,到离家不远的升金湖里去打鱼;或者到另一个大湖~八都湖去挖藕。第二天,再挑着步行到离家十几里路的安庆城里去卖掉,换点油盐酱醋、鞭炮、糖果、年画,买点布匹回家给孩子们做件新衣服。因此,这二个大湖里白天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b></p> <p class="ql-block"><b> 女人们在家留守着。一边等男人回家,一边忙碌着过年。白天做事,晚上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纳鞋底,做布鞋。衣服是要请裁缝到家里来做的。也有聪明的女人自己做。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年的气氛来了,孩子们的期盼也来了。因为会有新衣服穿了,有新鞋穿了,还有鱼有肉吃了,一天到晚乐呵呵地,走路都连蹦带跳的,做梦都想着这些。</b></p> <p class="ql-block"><b> 到腊月二十旁边,女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首先要扫尘。那时候人们住的都是低矮的泥巴墙的草房子,屋顶上结满了蜘蛛网,或挂着,或吊着。墙上也是,灰尘很厚。要打扫干净,需要大半天时间。把屋子打扫干净了,人也成了灰土人。</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天气好的话,女人们就要抓紧时间洗被单被套了。天气要是不好的话,她们就要发愁了。再穷也要过一个干干净净的年。于是,小河边蹲满了洗被单的女人,棒槌捶得啪啪响,并互相唠嗑着。于是家家门口都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被单。有的已经打了许多补丁,很是难看。孩子们就在底下钻来钻去,玩得很开心。</b></p> <p class="ql-block"><b> 接着就要做豆腐了。头天晚上把黄豆放在木盆里泡着,第二天开始磨。用的是石磨子,上下二片,木头长柄。长柄上一根粗麻绳吊在屋梁上。这要二个人合作,一个人推磨,另外一个人坐在磨子旁边,一勺勺地将黄豆放进石磨上片的圆孔里。磨碎的豆汁顺着中间的缝隙流到下面的木盆里。磨好豆子,再把豆汁舀到大铁锅里烧火煮。煮熟了就变成了雪白喷香的豆浆。这时候,母亲总要舀一大碗再放一勺红糖给我喝。那真是又香又甜啊!甜到了心里。接着再把豆浆舀到一个干净的大水缸里,请做豆腐的师傅点石膏,让它慢慢地沉淀。等豆浆凝结成块后,再把它舀到准备好的大桌子上。桌子上铺一块干净的白被单,四周围好,上面盖一块大木板,或大锅盖,再压上石头,把水分压干。等水分干了,揭掉木板,再用菜刀划成一个个方块,放进另一个大水缸里用水养着,随吃随取。当晚,我们就有香喷喷的豆腐吃了。记得当时我们村只二三家有磨子,我家的最大。所以到我家磨豆子的人很多,一磨就是好几天,也要热闹好几天。</b></p> <p class="ql-block"><b> 然后,又要磨元宵面。我们那里,大年早上都是吃元宵,所以首先要磨元宵面。那是把糯米和籼米兑比后泡一夜,第二天开始磨。过程跟磨豆子一样。磨好后放在一个大木盆里,上面铺上双层的白被单,再放上许多草木灰,让它把水分吸干。要吃时就在盆里掰一大块面出来,然后用手捏成一个个小团,再用双手搓圆,有乒乓球那么大,放在筛子里摆着,等水烧开了放下去。元宵熟了就全部漂起来。吃的时候再粘点红糖,又软又甜又香。</b></p> <p class="ql-block"><b> 有的人家是蒸耙耙。就是将元宵面做成一个个圆圆的有小孩手掌那么大的面饼放在蒸笼里用开水蒸。蒸熟后再放在大水缸里用水养着,随吃随取。讲究的人家还包上荷叶,那蒸出来的粑粑就更香了。粑粑的吃法要多一些,或煮或蒸或煎或炸,反正都好吃。</b></p> <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就要炒年货了。所谓年货,也都是自家自留地里种出来的蚕豆、花生、葵花籽、南瓜籽之类。炒熟后也是清脆喷香的。然后放在小铁桶里盖紧,吃的时候就抓一点出来。勤快的人家还将山芋煮熟后擀成薄薄的面皮,再切成一个个小三角块,然后晒干,名曰山芋格子。炒熟后黄灿灿的,吃起来崩脆香甜。</b></p> <p class="ql-block"><b> 这些事通常都要在腊月二十四之前做完。因为二十三祭祖,二十四是小年。那时是不准祭祖的。许多人家在那天晚上把大门关起来,在香屋上摆上三个装有鱼肉蛋的小蝶,点上一柱香,对着祖宗牌位叩三个头,也就完事了。然后再打开门,生怕别人看见。</b></p> <p class="ql-block"><b> 接下来就等着杀猪分肉了。年猪一般在二十六七才杀。杀猪的那一天,人们早早地就去等着,生怕分不到似的。其实是按人口分的,一个人也就斤把,想多也没有。而且大家都吵着要肥的,不要瘦的。最后只好肥瘦搭配。为什么呢?因为肥肉解馋哪!那时候,人们的肚子里缺少的就是油,所以米饭能吃几大碗。</b></p> <p class="ql-block"><b> 二十八九炸圆子。圆子是家家户户少不了的一道大菜,象征着团圆,意味着吉祥。所以家家都要炸的。也就是把糯米煮熟后放上生姜、大蒜、豆腐,舍得的人家再放点肉末。用手揣粘后再搓成一个个小圆团,放油锅里炸熟,黄灿灿的,又香又好吃。先炸好的人家,总要送一碗给左右邻居,让他们尝尝,客气得很。后炸好的人家当然也要还一碗回去的,礼尚往来嘛。</b></p> <p class="ql-block"><b> 年三十是母亲们最忙的一天。她们大清早就起来了,忙着准备年夜饭。蔬菜都是自留地里种的,无非大白菜、萝卜、莴苣、菠菜、大蒜之类。鱼是生产队分的,一家也就几条,都是鲢子。肉,也就几斤,要是人口多,根本不够吃。鸡是自家养的,也就杀只把二只。也算是比较丰盛的了。平时你想都不要想。</b></p> <p class="ql-block"><b> 她们忙着洗啊,烧啊。鸡和肉一般是先放在一个大锅里煮,煮个大半熟就捞起来。鸡是整个地放着。肉呢,要切成一片片的,放在瓷盆里装着,吃的时候再烩一下。大锅里的汤,舀一半放肉里面,另一半中午下面条吃。锅里再放些大肥肉,那些剔下来的骨头也放里面一起煮。这一餐有个讲究,母亲总让我们小孩把肉吃好为止,说是打馋头。如果不把馋头打掉,就会天天想着要吃肉。所以这一顿饭,我们小孩吃得最好最饱。以后也的确不大想吃肥肉了。</b></p> <p class="ql-block"><b> 下午,母亲和姐姐忙着烧菜,准备年夜饭。父亲带我和妹妹去给爹爹奶奶上坟祭拜,烧点纸钱。那时候,明的是不给烧纸钱的,但是,也没干部真管。于是,大家就都烧了。</b></p> <p class="ql-block"><b> 上完坟回来,父亲又忙着打扫屋前屋后。然后把二个水缸挑满水,把锅灶下的柴禾~稻草堆满。最后,我和姐姐把对联和年画贴好。我还特地剪了许多小正方形红纸,帖在香屋的周边;贴在年画的四个角,顿时就好看多了。以至家里红彤彤的,焕然一新。</b></p> <p class="ql-block"><b> 这一切忙好之后,才开始吃年饭,时间差不多也黑了。搞得快的人家,早早地就吃年饭了,爆竹放得啪啪响。我们家好象是最后一个。父亲说,宁跟人家比做田,不跟人家抢过年。父亲把爆竹放了,我们开始吃年饭。</b></p> <p class="ql-block"><b> 年夜饭恐怕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摆了一大桌子菜。主菜也就是红烧肉、红烧鱼、红烧鸡。但鱼是不能动筷子的,要等三天年过后,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是说要年年有余~偕音;二是说为了招待客人。其实,还不是太少了。如果吃光了,就少了这一道菜,不吉利,要是客人来了,没有鱼也很尴尬。</b></p> <p class="ql-block"><b> 吃年饭的时候,我们小孩还有一大喜事:父亲给我和小妹一人二毛押岁钱。我高兴得不得了,赶快装好。</b></p> <p class="ql-block"><b> 吃过年饭,母亲赶快给我洗澡,换了干净的内衣,再试试新衣服和新鞋。那甭提有多高兴了。然后钻进干爽暖和的被窝里早早地睡了。那个觉睡得可真香甜!</b></p> <p class="ql-block"><b> 母亲和姐姐还要忙的。先是要把那至少能吃三天的一大锅饭盛起来,放在干净的稻箩里。再把菜放好,不能让猫偷吃了。然后清洗碗蝶。接着,要煮元宝(方言,即茶叶蛋)。最后,还要把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的元宵搓好,摆在筛子里,省得早上起来现搓,手也冷。母亲和姐姐至少忙到半夜。</b></p> <p class="ql-block"><b> 三十晚上是不灭灯的,要点一夜,名曰守岁。那时也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只能睡在床上守岁。那时,点的是煤油灯。一夜之间,家里全是煤油气味。那灯罩原本擦得雪亮,最后变得漆黑。早上起来,二个鼻孔也是漆黑。</b></p> <p class="ql-block"><b> 外面那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从傍晚吃年饭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天亮时达到高潮,一阵接着一阵,响成一片。这大概就是过年的高潮了。爆竹声声除旧岁,欢欢喜喜过新年。尽管当时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但是心情是愉快的,精神是亢奋的,总希望新的一年会更好。</b></p> <p class="ql-block"><b> 初一一大早,父亲就把姐姐、妹妹和我喊起来,穿好新衣服,去给村子里的人家拜年,而且一户都不能少。我硬着头皮跟在姐姐后面,她怎么称呼人家,我和妹妹就怎么叫。哪知这年值得一拜,回家时,身上的几个荷包全都装满了花生蚕豆、山芋格子、糖果等。大方的人家还舍得给一个元宝。这是最幸运的事~因为元宝不是家家都有的。拜完了,我们回家吃早饭~元宵。</b></p> <p class="ql-block"><b> 接着,来我家拜年的人就不断了。一班接一班的,父母亲乐呵呵地忙不迭地拿烟和糖果应酬。有的人,脚还在门外,那高音大嗓就到了家里:大哥,大嫂,新年好!让人听了精神一振。父母也笑着招呼:你也新年好,恭喜你新年发财!</b></p> <p class="ql-block"><b> 吃过早饭,我们几个小伙伴赶紧到人家门口去捡那没炸响的爆竹玩。那时候的爆竹做工比较粗糙,爆竹芯子容易脱落;有的还是哑炮。于是我们就去捡。有芯子的爆竹就拿在手上点着放;胆小的点着火后扔得老远还捂着耳朵,生怕被炸着了。那些没有芯子的就拦中掰断,露出火药,全部摆成一排。只要点着一个,嗞的一声,火光四射,其余的一个接着一个,也都嗞嗞地响起来,成了一条小火龙。我们开心地叫着笑着。但玩得不好,新衣服就会被炸破,或是一二个小洞,手也可能被炸伤。回家难免要挨父母一顿痛打或臭骂。</b></p> <p class="ql-block"><b> 女孩儿们呢,玩什么呢?胆大的,跟我们男孩一起捡爆竹玩。一般就在家门口,几个小伙伴一起踢踢毽子,跳跳橡皮筋。或者在地上划一快田,中间再划六~八块小田,一个一个地跳,名曰跳田。谁不间断地坚持跳完,谁就能得到一块田。或者跳五环,玩法同跳田一样。玩得不亦乐乎。大人也是不管的,让她们尽情地玩,过年嘛,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b></p> <p class="ql-block"><b> 大年初二,媳妇们回娘家拜年,个个拖儿带女的。大年初三,亲戚们互相拜年走动。往后就是朋友们互相拜拜年,串串门,在一起聊聊。那亲情乡情友情在过年里显得那么亲切友善浓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所以,过年是我们小孩最快活最开心最幸福的日子,也是一年中仅有的最快乐的日子。我们巴不得天天过年才好。</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好象还没玩够,年就过去了,一切又都平静下来,那浓浓的年味也渐渐地淡薄了,飘走了。大人们又要准备春耕生产了。我们只好又期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这就是六十年代——我儿时的过年情景和年味。现在想起来仍然十分开心有趣。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虽然贫穷,但精神振奋昂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对未来充满着幸福的向往。所以年过得有滋有味,年味十分浓厚,充满着快乐和芬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图片:网络(致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于2025年2月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