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即墨古城 于立京

于立京

<h1>  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迁现址建城。2013年至2016年10月,当地启动了以“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为格局的古城改造工程,规划总面积450亩,重点复建了县衙、文庙、城隍庙、牌坊街等公共建筑,旨在将古城打造成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有现代商业功能的综合性区域。</h1> <h1>  来即墨古城的这天是正月十五,老远就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是古城的三门之一西城门。</h1><h1> 元代至十一年(1351年),知县吕俊土筑城墙,建三门,西门曰“临川”。明万历六年,知县许铤砖砌三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倭寇屡扰,知县刘应旗将原土城墙易土以砖,改西城门为“通济”。西城门曾饱受战火摧残,1955年被毁。2016年5月据德国人摄老照片复原重建。现西门的城门楼名曰“怀远楼”,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h1><h1> 西城门外,有一“即墨大夫坊”,建于2017年。</h1> <h1>  城门后,很近距离又有门。显然,这样建对防卫是有利的。</h1> <h1>  怀远楼的内额是“尚德履和”。有崇尚道德、践行和谐之意。</h1> <h1>  亚魁坊是为了纪念即墨历史上著名的才子蓝田而建立的。蓝田自幼聪慧,才华横溢,8岁时便创作了《梅花赋》,16岁时参加明弘治壬子科乡试并获得亚魁(第6名)的优异成绩。山东提学沈钟赞誉他为“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将其视为小圣人。蓝田因此名扬齐鲁,并被推荐进入太学学习。</h1> <h1>  正月十五的民间杂耍表演,给古城增添了节日的气氛。</h1> <h1>  总督三边坊,为明代黄嘉善立。出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的即墨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万历年间进士,历任叶县知县、大同知府、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等职。此坊也为彰表他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指挥过有名的三边大捷。</h1> <h1>  这天游古城的人很多,人们其乐融融。</h1> <h1>  古城的“父子御史”是指蓝章和蓝田。他们分别是明朝时期的监察御史和佥都御史。<br>  蓝章(1453~1525),是蓝氏家族第一个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曾任贵州道监察御史,佥都御史,陕西巡抚等职,后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蓝田(1477~1555),蓝章长子,自幼勤奋好学,从父就读于华阳书院(在华楼山南麓)。明弘治五年中举人,嘉靖二年(1523),47岁的蓝田在第11次会试中,得中二甲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明嘉靖四年(1525),蓝田巡按陕西。修其父政,民间谣曰:“一按一抚,一子一父。虏不犯边,民得安堵。”</h1> <h1>  古城内有不少店铺。</h1> <h1> 扬州漆器店。</h1> <h1>  恩宠宪臣坊,是为明代周被立。始建于明崇祯初年,2016年6月重建。周被,子永先,号春泽,明万历十三年贡生。选任直隶蓟州同知,后任广西布政司经历(从6品),升四川成都府通判,惜未到任而逝。</h1> <h1>  古城十五掠影。</h1> <h1>  游即墨古城掠影。</h1> <h1>  即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齐时其富庶曾可与临淄相媲美。矗立于即墨古县衙前的山海名邦坊,属地标性的牌坊,明代许铤任知县时(1578——1583)初建,2016年6月重建。</h1><h1> 许铤,号静峰,明代河北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县)人,进士。任即墨知县期间,他跋涉全县,勘察地理,了解民情,整顿陋习,清除吏蠹;重开垦荒田,筑堤防水,兴办教育,还主修县志;也力议开海,发展贸易,并建议有司整顿军纪,维护治安。后升任兵部主事一职。</h1> <h1>  这是山海名邦坊的另一面,上面的题额是“为国保民”。</h1> <h1>  即墨的古县衙前,有舞狮表演。</h1><h1> 即墨县衙。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即墨建城于今址,县衙随之建立。元代至正年间(1341至1368年),县尹董守中扩建,后历经明、清12次大的修葺,形成了一衙三堂六房俱备的衙署建筑群,是山东省唯一保存至今、三堂俱存的封建时代遗存衙署,整组建筑主要包括影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门、仪门、六房、箴石亭、大堂、二堂、三堂、衙神庙等。因弥足珍贵,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即墨古城内的舞狮表演。</h1> <h1>  恩宠宪臣坊,是为明朝周被所立。始建于明崇祯年间,2016年重建。周被,子永先,号春泽,明万历十三年贡生。选任直隶蓟州同知,后任广西布政司经历(从6品),升四川成都府通判,未到任而逝。</h1> <h1>  四世一品坊,是为明代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黄嘉善及其曾祖父黄昭、祖父黄正、父黄作圣而立。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2016年6月按原制式重建。即墨人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他是即墨历史上第十一位进士,官至兵部尚书。</h1> <h1>  即墨古城掠影。</h1> <h1>  世步青云坊,主要是为杨良臣、杨盐父子而立,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2016年7月重建。 杨良臣即墨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考中戊午科举人。初授安徽太平县令,太平县士民曾绘《太平鸣琴图》以颂扬其德政;后调任山西黎地县令,在任五年平抚占山为王的“暴民”四次,皇帝褒称其“忠勤可嘉”,擢升太原府通判。他重孝道,讲义气,还被《莱州府志》列入“孝友”者,祀即墨乡贤祠。</h1><h1> 杨盐系杨良臣三子,其清廉被誉为“江北第一”。万历八年(1580年),出任山西吉州学正。当年,吉州发生连年灾荒,很多官员选择不上报朝廷,杨盐为官清正耿直,目睹灾民惨状,作《流离叹》呈送朝廷,使得朝廷发赈灾粮,让更多的百姓得以活命。在任沛县县令期间,将因功所获的奖金数百两,全部用于救济百姓。</h1><h1> 在明清400余年间,杨氏门第常有步于仕途及名声远播者,共出过13名举人、4名进士(含举人),1名知府、1名通判和12名县令。杨良臣单骑抚“寇”、杨盐不媚上官、杨遇吉乞兵解围即墨城等故事常被人们所乐道。</h1> <h1>  古城里的“县衙巡游”。</h1> <h1> 古城掠影。</h1> <h1>  湖广总督坊,是为即墨郭家巷人的郭琇所立。</h1><h1> 郭琇(1638-1715), 字瑞甫, 号华野,康熙九年考中进士,累授吴江县令。处事精干,善断疑案,实行"版串法","治行为江南第一"。得到江宁巡抚汤斌举荐,升任江南道御史。康熙二十七年,献上《参河臣疏》,弹劾河道总督靳辅、户部尚书佛伦,升任左佥都御史。弹劾宰相明珠及大学士余国柱等,升任左都御史。弹劾少詹事高士奇结党营私罪,因事回乡,起为湖广总督,年老辞职。他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h1> <h1>  “铁面御史”是湖广总督坊另一面的题额。郭琇在任时不计私利,在“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权臣面前毫无惧色,敢弹劾权奸,因而被称为“铁面御史”。“御史弹相”讲的就是郭琇弹劾明珠的事。</h1> <h1>  古城的琅琊王氏祖脉坊。琅琊王氏祖脉坊的正面上题额为“德光炎汉”,背面上题额为“祥发皋虞”。</h1><h1> 据载,王氏先祖王元避秦乱,迁至琅琊皋虞(汉皋虞县,后并入即墨)。其后裔闻达,汉名臣谏议大夫王吉、丞相王骏、大司空抚平侯王崇都生于皋虞。东汉,王吉后裔迁临沂,传至东晋王览,又随原晋元帝迁金陵。其后,又有人至江浙,并多有重臣及书圣王羲之。</h1> <h1>  即墨古城东城门“潮海”的门楼为奎明楼,始建于明一嘉靖四十二年,匾额为“海天极望”。</h1> <h1>  即墨古城掠影。</h1> <h1>  这里见到有专卖即墨麻片等有着很高知名度的食品。</h1> <h1>  民间杂耍表演。</h1> <h1>  即墨古城掠影。</h1> <h1>  即墨古城的“妙演人天”戏楼。有人正在演唱地方柳腔曲目。</h1> <h1>  即墨古城掠影。</h1> <h1>  古城里的商铺。</h1> <h1> 游古城掠影。</h1> <h1>  这天的天气由阴转晴后,觉古城更多彩靓丽了。</h1> <h1>  游古城掠影。</h1> <h1>  这是古城西门外的“即墨大夫坊”,正面上提额为“勋载遗编”。“即墨大夫坊”是为纪念在历史上很有声望的即墨三大夫而建的。</h1><h1> 即墨三大夫,史失其名。一位于齐威王时治即墨,因政绩卓著被“封之万家”;一位是齐湣王时守即墨,与燕军交战,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第三位是在齐国末年,胆识过人,力谏齐王聚兵抗秦的即墨大夫。其事迹分别载于《史记》和《资治通鉴》中。</h1> <h1>  “即墨大夫坊”的背面上题额为“贤良方正”。“贤良方正”指有德有才、品行正直的人。据载齐威王时,即墨大夫踏实为民,刚正不阿,把即墨治理的田苗油绿,民富小康。但不善迎合,谗言不断。齐王派人私访,查出真相: 即墨大夫为官实在,造福于民,便奖励之: 封之万家。</h1><h1> 据悉,仅明清时期包括12名武进士在内,即墨出了70名进士,若加上金代的两位进士,就有共72位。而新中国、新时期的即墨大地,又该涌现出多少贤良名士?!</h1><h1> 游即墨古城,觉巍巍壮观且历久犹新。古城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文化,也承载着对更好明天的期待与鞭策!</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