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陀菩萨造像艺术

喜马拉雅艺术空间

<p class="ql-block">韦陀菩萨(又称韦驮天),梵文写作Skanda,全称为“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韦驮菩萨驱邪魔护佛法。韦驮菩萨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神之一,被誉为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p> <p class="ql-block">韦陀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尊佛,名为“楼至佛”。根据《悲华经》记载,贤劫千佛是过去劫中一位转轮圣王的一千位王子所化现,他们在贤劫中相继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其中的第四尊佛,而韦陀菩萨发愿护持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成佛后,自己才最后成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在往昔时曾经发愿在成佛前做密迹金刚力士,所以示现的护法相,他这一发愿体现了韦陀菩萨的护法精神和无私愿力,他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更是贤劫中最后一位圆满佛果的菩萨,象征着护持佛法直至末法的坚定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韦陀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其缘起可追溯至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时的传说。据《大藏经》记载,释迦佛入涅槃时,邪魔试图抢夺佛的遗骨,韦陀菩萨及时追赶并奋力夺回,因此被佛教尊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韦陀菩萨生于农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护持佛法,其前世为南方增长天王,曾历经多世为将军、宰相,广建佛寺、造佛像、设僧尼浴池等,功德无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陀菩萨三种持金刚杵手势的寓意,手持金刚杵的姿势不仅是一种形象特征,更蕴含深刻的佛教寓意,通常与寺庙的规模和接待能力相关:</p> <p class="ql-block">1. 金刚杵平端手中</p><p class="ql-block">寓意:表示寺庙为中等规模,属于本地区选贤道场,可接待云游僧人并提供一天免费食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功德:提醒信众珍惜资源,培养布施心,积累善业。</p> <p class="ql-block">2. 金刚杵扛在肩上</p><p class="ql-block"> 寓意:表示寺庙规模较大,属于十方选贤丛林,可接待云游僧人并提供三天免费食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功德:象征韦陀菩萨的慈悲与护持,鼓励信众布施和供养,积累福德。</p> <p class="ql-block">3. 金刚杵杵地</p><p class="ql-block">寓意:表示寺庙规模较小,通常不提供免费食宿,仅可挂单(暂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功德:教导信众随缘布施,培养谦卑与感恩之心。</p> <p class="ql-block">韦驮菩萨显现天大将军的形象,而且就连他成佛的时候,他也有这个形象。这在佛教界里是很少见的,我们大家都看见天大将军的形象。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的圣诞日,韦驮菩萨道场,在浙江省天目山。</p> <p class="ql-block">佛典记载,韦驮菩萨往劫里与释迦牟尼佛等同为转轮圣王的千子,千子们学佛后各自发愿。汉地佛教寺院中,韦驮尊天菩萨像通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寺院大殿,以守护道场。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