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在中年时期写了一本著名的《名人传》,其中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他认为,三位都是时代的英雄,他要为英雄树碑立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托尔斯泰是一位身在俄罗斯、胸怀全世界的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著名作家、政治思想家。他的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时间的尘埃无法遮挡作品的光辉,无论何时品读,都会让人们如临其境,与角色共情,这可能就是伟大作品的共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托尔斯泰出身贵族,早年父母双亡,曾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也曾当过兵,并在部队中开始创作。面对十九世纪俄罗斯的农奴社会末期,他开始觉醒,逐渐背叛自己的阶级,主动接近下层民众。《复活》里的故事就很有他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托尔斯泰晚年,多次被提名设立不久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自己不想获奖,评委会也看不惯他向往简单生活的理念,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便与诺奖无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在中学的时候,看过苏联译制片《复活》,印象已经很模糊了。最近,又重新听了一遍《复活》,记忆被全部唤醒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饱含了自己几十年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就像托尔斯泰一样,本是公爵,是一个浪荡公子,但最后他却放弃了田地和庄园,想要尽自己所能为贫民做事,他要自己救赎,他要复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正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后期的俄罗斯,美丽天真的少女玛兹洛娃,因与纨绔少年聂赫留朵夫的一夜风流改变了生命走向,最终沦落成风尘女子,又被误判有杀人罪,流放去西伯利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年后的聂赫留朵夫公爵偶然了解到这一切,内心遭受到巨大冲击。他多方营救想要赎罪,但未果,便要通过与玛兹洛娃结婚来求得自己的心理安慰。玛兹洛娃最后宽恕了他,但并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把身心交给了一个革命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聂赫留朵夫在想尽办法帮助玛兹洛娃的过程中,见证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污秽,看到了强权对贫弱的奴役,体验了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他的思想不断转变,同情弱者,同情革命,最后放弃财富,诚心向善。虽然这中间他有过几次悔意和放弃的念头,但最终,救赎的意念战胜了享乐的肉体,他还是拥抱了福音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并没有把主人公塑造成革命者,兼济天下,而是让他人性觉醒,独善其身。这可能是绝大部分人的生命际遇,书中众多的心理描写,鲜活地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路历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为一个人,在几十年的人生中,谁没有经历过懵懂的年代,谁没有错做过、错付过、违心过。假如人生可以重来,谁不愿意修改过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生命不可以重来,人的一生就是从无知而自信到清醒而不自信的变化过程。年轻的时候,如初生牛犊,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不合自己意的事情都是不对的,甚至以为自己是那种可以兼济天下的人。慢慢地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个人很快就会在人群中消失,事实会印证很多念想不切实际。我们会忘记好多生命中的瞬间,却越来越多地猛然记起想要改变的从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自己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竟发现:这些年,自己竟做错了这么多事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活,多么贴合人心的词汇呀,聂赫留朵夫想要弥补对玛兹洛娃造成的伤害,便要彻底改变以前的行为准则,重塑自我。而我们自己,面对已经逝去的漫漫的生命旅程,要放弃所有不能改变的过失和痛苦,重新生活,活出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