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歌,英魂不朽——缅怀我的亲密战友周兴举同志

邓声杰

<p class="ql-block">战友周兴举遗照</p> <p class="ql-block"> 岁月长歌,英魂不朽</p><p class="ql-block"> ——缅怀我的亲密战友周兴举同志</p><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当我轻轻翻开这本满溢着回忆、承载着战友周兴举一生故事的文稿,往昔的岁月如同汹涌的潮水,毫无征兆地向我奔涌而来。那些战火纷飞、生死一线的残酷日子,那些在绿色军营里挥洒青春汗水、激情燃烧的热血时光,仿佛就在昨日,清晰得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周兴举,他远不止是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战友,更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里,无数怀揣报国之志、热血沸腾的青年的典型代表。他从滇东北那片质朴而厚重的土地启程,带着与生俱来的质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在军队这个大熔炉中,他历经千锤百炼,最终百炼成钢,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对越作战的滚滚硝烟,是他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见证;军队里一次又一次艰巨的任务,都彰显着他对使命的担当、对国家的忠诚,那是一种深入骨髓、坚定不移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他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守初心,满怀热忱。他的这种精神和态度,如同春日暖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曾一同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共同经历生死考验,这份生死与共的情谊,早已坚如磐石,牢不可破。尽管他离开我们已经将近二十个春秋,但他的精神,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始终在我们心间熠熠生辉,从未黯淡。</p><p class="ql-block"> 这本纪念他的文字,不仅仅是对他波澜壮阔一生的回顾与记录,更是对他崇高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希望每一位有幸阅读他故事的读者,都能透过这些文字,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军人的热血豪情与赤诚之心,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行力量,让周兴举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 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岁月的长河无声无息地奔腾向前。我的战友周兴举离开我们,竟已悄然走过了将近二十个春秋。然而,在我的心中,他仿佛从未真正离去。那些我们一起摸爬滚打、相互扶持的日子,那些并肩作战时的热血沸腾与激昂斗志,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电影,在我脑海中不断循环放映。</p><p class="ql-block"> 他那爽朗的笑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能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时刻,驱散笼罩在心头的阴霾,让希望的光芒重新照亮心田;他那坚定的眼神,犹如寒夜中的北斗星,在面对危险和困境时,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退缩与动摇,给人以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如今,尽管他已不在我的身边,但他的音容笑貌,却如同深深镌刻在我心间的印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依然清晰如昨。寒来暑往,在每一个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子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思念这位与我生死与共的挚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84年老山地区对越作战期间战友周兴举与三连干部在八里河东山阵地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滇东北那片充满故事和传奇色彩的土地——镇雄泼机庙山周家营,1955年(乙巳年)8月,一个崭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周兴举。他宛如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幼苗,带着泥土的质朴与大地的坚韧,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漫漫人生征程。</p><p class="ql-block"> 在入伍之前,周兴举在镇雄县五德电站工作。那时的他,浑身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热忱与活力,他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那里的生活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微光,让平凡的日子充满了温暖与力量。然而,时代的激昂号角在1976年2月骤然吹响,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投身军旅,奔赴那片充满热血与梦想的绿色军营。在那里,他即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p><p class="ql-block"> 初入部队的周兴举,就如同夜空中一颗突然闪耀的新星,光芒难掩。他凭借着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对军队、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在次年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此后,他被派往昆明陆军学院深造。在学院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从副班长到班长,从排长至连长,每一次职务的变迁,都如同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座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是他成长的荣誉勋章,见证着他在军旅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前行。在这期间,由于他工作成绩卓著,表现极为出色,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成为了战友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1987年12月,周兴举带着部队赋予的荣耀与使命,转业回到了家乡云南省镇雄县。他迅速投身新征程,职业生涯的首站定格在镇雄县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院工作期间,周兴举凭借在部队练就的过硬军事素质,被借调到武装部组织民兵训练。彼时,武装部属于地方公务员编制,他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与卓越的组织能力,使民兵训练成果斐然。基于此出色表现,1990年,周兴举正式调入人民武装部任职。</p><p class="ql-block"> 1995年年初,武装部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收回军队实行现役制度。面对这一转变,周兴举凭借自身过硬的军事技术与突出的工作成绩,第二次光荣入伍,并被授予少校军衔。在军队现役岗位上,他继续发光发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到了1999年12月,周兴举再次转业,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镇雄县人民检察院。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无论是在地方岗位还是军队现役岗位,周兴举始终坚守初心,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在各个岗位上留下了奋斗的坚实足迹,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职业篇章。</p><p class="ql-block"> 在县人民检察院,周兴举从反贪局书记员干起,脚踏实地,相继担任助理检察员、检察员等职务;在人民武装部,他从副营职少校参谋起步,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逐步晋升为军事科中校科长。</p><p class="ql-block"> 无论在检察院还是武装部,周兴举都似夜空中耀眼的星辰,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全力以赴对待工作。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尊敬与赞誉,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p> <p class="ql-block">镇雄县武装部军官授衔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回首1979年,中越边境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大地。在这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兴举如同一位无畏的勇士,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在那充满危险与死亡的战场上,枪林弹雨是他的背景,生死一线是他每日都要面对的考验。然而,他眼神中的坚毅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凭借着扎实过硬的军事功底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在血与火的严酷洗礼中,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荣耀与辉煌,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安宁,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1984年,战争的硝烟再次无情地燃起,他再次义无反顾地奔赴老山地区。在那片炮火连天、满目疮痍的战场上,他冲锋陷阵,作战英勇无畏,指挥若定。他带领全排战士,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出色地完成了对越作战的各项艰巨任务。他再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他的名字,如同高高飘扬的旗帜,成为了战友们心中永不倒下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大家在那枪林弹雨之中奋勇向前,无畏生死。</p><p class="ql-block"> 我与周兴举,同是1976年2月入伍的昭通镇雄老乡。新兵集训结束后,命运的轨迹让我们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他踏入了步兵一营三连,而我走进了团直警通连。尽管我们身处不同的岗位,但我们怀揣着同样的信念: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唯有不懈努力奋斗,才能挣脱命运的枷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对越作战前的岁月里,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如同海绵吸水一般,刻苦钻研军事技能。周兴举在步兵连队中全面发展,步兵“五大技术”——投弹、射击、爆破、土工作业、刺杀、以及识图用图按方位行进等科目在他手中运用自如,他宛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刃,成为连队当之无愧的军事技术骨干。而我在警通连从事无线电报务专业,凭借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也成长为训练尖子。1978年,我先后代表团队参加师、军、军区组织的军事训练大比武竞赛,一路过关斩将,凭借扎实的技术和顽强的斗志,均斩获冠军。</p><p class="ql-block"> 1978年,边境局势愈发紧张,战争的阴云愈发浓重地笼罩着大地。当我们随部队一同奔赴战场时,周兴举因工作表现优异、军事能力过硬,在战前被提拔为步兵三连排长。在我们同年入伍的战友中,战前提干的情况犹如凤毛麟角,极为罕见,这足以彰显他的卓越不凡和出类拔萃。战前,各营作战任务频繁更迭,我先后配属二营、三营保障其无线电通信联络,后来一营执行穿插任务,我又被调配到一营。在那段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日子里,我与周兴举的接触逐渐增多。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战前在马关梁子寨训练时,他意外手枪走火,被停职检查,安排在营部负责警卫工作。这个意外,在某种程度上让他因祸得福,在战火纷飞中成为了他的“保护伞”,让他幸免于一线冲锋陷阵的生死考验。否则,以他的英勇无畏和对使命的担当,他极有可能成为那片土地上永远的烈士,用生命谱写一曲壮丽而又悲壮的悲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战友周兴举遗照</p> <p class="ql-block">  在1979年对越作战期间,我们生死相依,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白天,我们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死亡的威胁,但我们从未退缩;夜晚,我们蜷缩在潮湿的掩体和猫耳洞内,分享着珍贵的干粮,在战火的间隙中畅谈人生。战场上物资匮乏、危机四伏,生命如同风中残烛般脆弱,但每一次并肩作战、每一句真诚交流,都让彼此的信任愈发深厚,关系亲密无间。在那纷飞战火的见证下,我们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这份情谊,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时光的磨砺,也从未褪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之中,成为我一生最珍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们相约回乡探亲,在昆明至水城的火车上,与转业多年的罗炳金副政委不期而遇。那是一段倍感温暖的时光,我们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共同回忆着部队里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汗水,那些一起经历的艰难与胜利,都在我们的回忆中变得无比珍贵。临分别时,罗副政委特意前往餐车购买食物相赠,他的关怀如春日暖阳,让我们在旅途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我们感叹这样的好领导难能可贵,还约定日后一定要去拜访他,可谁能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p><p class="ql-block"> 1979年至1984年,周兴举在三连排长的岗位上坚守了近8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论是战备训练,还是营建施工,他都宛如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他带领全排积极投入刻苦的训练和战备营建施工,全力以赴完成各项任务。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友。因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受到团嘉奖,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他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和赞扬。</p><p class="ql-block"> 尤其在1984年的老山地区对越作战中,周兴举依旧担任三连排长。当时的战场环境堪称人间炼狱,残酷至极且异常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激烈残酷的战斗,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官兵们的意志和精神。然而,他恰似一朵在硝烟中绽放的铁血之花,秉持着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引领全排战士奋勇向前、披荆斩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用满腔热血坚决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正因如此,他所带领的排被评为先进集体,而他本人也荣立个人三等功,他和他的战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在1976年一同入伍的老乡中,周兴举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他专业技术精湛,工作能力超群,本应在部队的广阔天地里展翅高飞,拥有更为辉煌灿烂的未来。然而,1979年对越作战后至1985年,手枪走火事件却如一片乌云,暂时遮蔽了他晋升的阳光,他一直担任排长。这段时间里,他虽遭遇挫折,但从未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责任的坚守。1985年,百万大裁军行动拉开帷幕,部队迎来精简整编。在此重要契机下,他的出众才华终于再度获得上级认可,被破格提拔为步兵第121团教导4营13连连长。彼时,我也从通信连八一台台长岗位,调任至司令部担任军务参谋。</p><p class="ql-block">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与同为老乡的指导员申庆虎紧密协作,携手同行。日常工作里,他们在军事训练组织、连队日常管理以及士兵教育培养等诸多方面,均展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与默契配合。在军事工作中,他精心策划各类战术训练,提升全连实战水平;申庆虎指导员则从思想层面为战士们加油鼓劲,确保大家训练热情高涨。凭借着二人的不懈努力,13连在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全团的标杆连队 。</p> <p class="ql-block">战友周兴举与武装部同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军事工作上,他宛如一位睿智的领航者。他深入了解全连情况,结合上级指示,精心规划军事工作,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和作战方案,引领部属朝着目标奋勇前行;他高度重视战备与指挥战斗,时刻保持警惕,让全连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紧张状态,一旦战斗打响,便能迅速投入,有条不紊地执行任务,圆满完成各项作战目标;他严格组织军事训练,按照科学的训练计划稳步推进,注重培养战士们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升全连人员的技术战术水平,将全连打造成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战斗力强的精锐之师;他对全连人员和装备情况了如指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员和装备,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每一件装备都能保持最佳状态,让部队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管理中,他是严格的指挥官,也是贴心的兄长。他带领全连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用严格的纪律约束每一位战士的行为,让纪律的红线深入人心,确保全连令行禁止,严守秘密,预防各类事故案件的发生;他积极组织农副业生产,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连队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改善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他精心管理连队的伙食、经费、物资和房地产,合理安排每一笔开支,确保连队的物资充足、生活有序,让连队的运转有条不紊;他时刻关心部属,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大家在连队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了连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与培养方面,他是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每一朵希望之花。他悉心教育和培养所属军官、士官和班长,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注重培养他们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教育能力,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和进步。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部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带领下,连队成绩斐然,被评为“尊干爱兵模范连”,他和指导员也双双受到表彰,成为部队中的佳话,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官兵为国防事业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然而,命运的无常再次降临。周兴举因长期积劳成疾,身体不堪重负,于2006年2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就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却璀璨至极,留给我们无尽的悲痛与深深的思念。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优秀品质,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他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热血与生命书写了军人的壮丽篇章,他的精神,如同明亮的灯塔,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个认识他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退缩。他的故事,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逐梦想,报效祖国。</p> <p class="ql-block">战友周兴举任连长时与连队干部骨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邓声杰,1958 年 8 月出生,籍贯为云南省镇雄县,1976 年 2 月入伍,1976 年 2 月至 1996 年 8 月在步兵第 41 师服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昆明陆军学院政治理论大专班毕业。</span>1979 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1984 年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并出席北京英模会和全军对越自卫反击作战通信工作经验交流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赞誉。1996 年 8 月转业至公安机关从事纪检监察和警务督察工作。2009 年 2 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专项治理先进个人”。2018 年 8 月退休。</p> <p class="ql-block">作者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