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而不怨难

胜者唯惶

<p class="ql-block">现在开始讨论的,可以说是中国旧文化中所讲的“知人论世”的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到历史上的人物,也可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站在人文哲学的立场来说,一个人要认识别人困难,认识自己更难,尤其年龄大了,经验多了,接触的人广了,就感觉到认识自己太难了。下面就是孔子“知人论世”的一番话:</p><p class="ql-block">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p><p class="ql-block">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反而容易做到的。”</p><p class="ql-block">“怨”根据《说文解字》的意思就是讲恚,瞋恚的意思;根据《广韵》的批注是恨,怨恨,都属于瞋烦恼。在贫穷的时候,能够没有怨恨、没有不平,这个比较难。在富裕的时候,没有骄慢,这就比较容易。怨和骄都是烦恼,傲慢、瞋恚。这里孔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对比,“贫而无怨”,相对比较难。虽然难,如果真正处在贫贱的地位上,也要难行能行。富,就很容易骄,骄不仅是傲慢的意思,它还包括骄奢淫逸,这个相对容易一点,也不容易。不少的人在贫穷的时候,他就希望富贵,他很多的不平,成天就想着,假如我要是富裕,那我就一定得到幸福了。可是,真正有一天他发财了,生活富裕了,他又生骄慢心了,骄奢淫逸带来的无穷烦恼,他还是不满足,结果还是不快乐。快乐与否,并不取决于环境,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内心要是知足,那么,贫也会乐,富也会乐。《中庸》上讲,“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不管是贫贱还是富贵,都可以安心,安分守己,没有妄想,这是乐趣的根源。</p><p class="ql-block">蕅益大师在批注这一章里讲到,“无怨就是乐”。贫而无怨,就能得到乐。那么富,当然也要无怨。怨,富人也一样会有,过去的时候没钱,看到别人有钱了,心里就不平,烦恼。什么时候自己有钱了,看到别人比我更有钱,心里还是烦恼,眼睛就是往上看,总是不知足。自己得了一亿身家了,还羡慕有十亿身家的;有了十亿,还羡慕有一百亿的;有了一百亿的,就看看世界首富榜有没有自己,总在长戚戚,从来没有得过真正的乐趣。像孔子的学生颜回,他就能够安住在贫贱,“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在贫贱的处境上,乐得不得了。证明什么?苦和乐,不在于贫和富。贫和富是外在的,心不要住在外境上,住在道上就会乐。</p><p class="ql-block">《论语集注》注释:易,去聲。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p><p class="ql-block">辜鸿铭先生翻译:孔子说:“虽然穷困却没有丝毫怨言,是很难做到的;虽然富裕却不傲慢,是很容易做到的。”</p><p class="ql-block">《论语别栽》观点:“富而无骄”,有地位、有财富,成功了不骄傲。本来这个修养很难,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古今中外有些人因为地位高了,风度蛮好;风度好是外形的,外形过得去,看不出骄傲来,已经了不起,但是内心到底还有一点觉得自己了不起。</p><p class="ql-block">刚才与几个国外回来的学生闲谈,他们说到,过去有一部分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相差太远,做父母的,尊严得不得了,非要摆成那副样子不可。也有的说,自己的父母并不如此,与子女相处像朋友一样。有的以地域来说,指本省有些家庭,父母对子女还是摆一副尊严的模样,我就问他们在国外有没有注意,华侨社会里,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也是保持着尊严。这是广东、福建的风气,他们还保持了老一辈子的父母的威严。而父母子女相处比较开明一点,多半是在上海生长的人。父母保持他们的尊严,只是过分或不过分,并没有错。有的又说,父母保持那股威严,就是一种傲慢心理,觉得我有儿女,儿女就要听我的。我说这可不能列入骄傲的范围,更不要错用了骄傲这个形容词。</p><p class="ql-block">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有许多人想不骄傲,很难做到。富贵了,地位高了会骄傲;有钱会骄傲;年龄大了也会骄傲,认为自己多吃了几十年饭,年轻小伙子就不行,其实多吃了几十年饭,不一定吃得对;学问高了也会骄傲。所以要修养到“无骄”,实在不容易。不过在比较上,富而无骄和贫而无怨,两者之间,还是无骄容易一点。</p><p class="ql-block">“贫而无怨”的贫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穷;不得志也是贫;没有知识的人看到有知识的人,就觉得有知识的人富有;“才”也是财产,有很多人是知识的贫穷。庄子就曾经提到,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耳朵听不见的聋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识上的瞎子,知识上的聋子,就不可救药。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教人做到“安贫乐道”。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两句话,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的不进步,就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不一定对,“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的修养,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养到。我们当然更不能说中国这个民族,因为这两项修养,就不图进取。事实上没这个意思,中国文化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鼓舞的名言,我们不可只抓到一点,就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这两句话,是对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个尺码,一个考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