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红枫 醉美人间

我心依旧

<p class="ql-block">昵称:我心依旧</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6843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有四大赏枫胜地,它们分别是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苏州天平山、长沙岳麓山。杨朔经典散文《香山红叶》早已让香山红叶闻名遐迩,蜚声大江南北。苏州朋友来电说,你再不过来就看不到最美的天平山枫叶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平山位于苏州市城西15公里处,海拔221米,山势高峻,因山顶平正故名。古称白云山,又名赐山,因有名人范仲淹的高祖葬在山的东麓,又名范坟山。景区占地近百顷,向以“红枫、奇石、 清泉”三绝著称,有万笏朝天、高义叠翠等十八胜景。故有“天平山枫甲天下”美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苏州朋友的话,于是赶紧在去年12月1日(周日)从温州坐动车到苏州,在维也纳国际酒店火车站北广场店住一宿。第二天在酒店早餐后马上坐地铁2号线转5号线,再转公交664号到天平山。尽管旅途辛苦一点,周一有太阳,能避开周末,而且不路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从天平南门进入,瞬间被湖边的红枫美景惊呆了,五色枫叶如调色盘般绚烂,恰如彩蝶翻飞。只见枫叶翩翩,如蝶舞于枝头,片片炽热,映照着宁静的湖面。碧波轻漾,与红枫交相辉映,仿佛天地间最和谐的画卷。秋风拂过,带起落叶几片,轻轻飘落在湖面,荡起层层细腻的涟漪。只叫人怀疑此刻是否置身于童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景塘湖边,红枫如火,绚烂夺目。枫叶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仿佛燃烧的火焰,将湖畔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透过枫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这静谧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神秘。湖面波光粼粼,与岸边的红枫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日画卷。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让人沉醉不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顺着湖边往前走,“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红枫的美景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管是虬枝苍劲的古枫树 还是红枫黄枫相恋的画面直叫人芳心荡漾,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继续向前,来到白云古刹区域。白云古刹周围有大量的枫树与古刹相映成趣。前面有范仲淹塑像。这座塑像巍然矗立,展现了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的庄严形象。白云古刹历经干年兴废,寺内枫叶流丹,门前银杏翻黄,与范仲淹塑像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历史与人文交织的画卷。游人至此, 无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纷纷驻足瞻仰,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云古刹范仲淹塑像前不远处是御碑楠亭,是乾隆游山时所建,为重檐八角结构,亭中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砚石御碑。碑身四周文字主要是对范仲淹的赞扬和褒奖。这块石碑不仅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宝物,也是白云古刹前的重要文化遗迹。御碑楠亭与石碑共同构成了白云古刹前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在感受古刹庄严氛围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乾隆皇帝的文采与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云古刹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初建于唐宝历二年,由僧人永安修建,初名为白云庵,后因白云泉而得名。在北宋庆历四年,该庵被赐额“功德禅院”,并成为范氏功德香火院,又称天平寺。古刹在元末被毁,明洪武重建。现存寺宇为晚清重建,硬山式大殿、两厢和山门等为古建筑。古刹里面有白云书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云古刹边上有一个天平市集。是一个集传统服饰、传统手艺、老物件等元素于一体的沉浸式古风市集‌。该市集通过这些元素,为游客打造了一个充满古风氛围的购物和体验环境。天平市集边上有一条登高怀古线,从“登天平路”古门上去,路上有“一线条、万笏朝天”等风景。而万笏朝天象征着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手持的笏板,石头鱗峋,形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平山不高,只有221米,山路分为三程:从山下至一线天为下白云,一线天至石屋为中白云,石屋至山顶为上白云,逐级而上。有“登山如登桥,步步走上白云霄”之说。登山的起点更衣亭,相传为乾隆更换龙袍之处。夫人留在更衣亭,我独自登山。登山才5分钟,抬头可见宋代遗迹苏州最小的佛塔观音塔,为四层方形砖塔,高3.38米。塔有一“佛”字,传为苏东坡所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音塔边上有青峰亭,供游客休息。亭前方双崖壁立、相对如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人称龙门,俗称“轧煞弄堂”。石壁间有清人所砌二十九级石,人行其中,仅见蓝天一线。是我走过的“一线天”景里最短的一个。因为登龙门交好运甚为吉祥。再走两分钟,一块高近九米,重五十余吨,宛如天外飞石矗立眼前。相传,有一云游僧至此,见该石颇为面熟,似从四川峨眉山飞来,故称为“飞来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飞来石往下可见卧龙石,没几分钟就到了望枫台。望枫台俗称中白云。旧有亭,名半山亭。这里是观赏天平山红叶的最佳地点之一,站在台上可以俯瞰整个枫叶林的美景。从望枫台望去,只见五彩斑斓的枫叶如同彩霞般挂在山间,与远处的山峦、近处的亭台楼榭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望枫台过去就是中白云亭,空间宽敞,是游人休憩、赏景的好去处。中白云亭附近有小石屋。它面南石壁镌有“石屋”、“中白云”两行大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继续向山顶进发,路上有“云上”巨石,刻有“我不在自云,身在白云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更衣亭到山顶,也只有半个小时路程。山顶有望湖台和照湖镜景点。站在山顶,我俯瞰着整个天平山景区,只见枫叶掩映下的天平山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美不胜收。其实天平山红枫美景都在山下,登山只为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山的路好多条,为了走天云寺,差点走错路。到双慈亭,依照路牌才回到更衣亭。然后与夫人一起再游天平山庄。天平山庄是一座集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山庄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还包括“高义园”石坊、接架亭、御碑亭等附属建筑,以及十景塘、宛转桥和古枫林,占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义园原为范仲淹的祠堂,后因范仲淹创立义庄,乾隆皇帝特赐“高义”之名,并亲笔题写“高义园”蓝底金字盘龙匾。高义园共五进,依山而建,地坪逐进升高,纵深约70米。园内建筑宏敞精致,如乐天楼、逍遥亭等,均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展现出独特的园林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出高义园就是放生池和古枫林。池中水波粼粼,鱼虾悠游,池畔绿树成荫,花香鸟语。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休憩空间。在古枫林中,我不时停下脚步,用手机记录下这份难得的美景。枫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有的红得热烈奔放,有的则呈现出渐变的色彩,从绿到黄再到红,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每一片枫叶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不禁为之赞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古枫林就到了鱼乐园。因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的对话而得名。园内有池馆亭台,错落有致,是游客们休闲赏景的好去处。而接驾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范仲淹的裔孙范瑶建造。其主要功能是供地方官员迎接皇帝驾临的地方‌。接驾亭内正中立有“天平胜迹碑”,正面镌刻着“天平胜迹”四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范坟过去就是范参议公祠,公祠为范仲淹十七世孙范临允所建,因堂前有两棵松树,范仲淹赋诗誉为君子树,故取“岁寒”为祠堂名。该公祠是纪念范仲淹及其后代的重要场所。而范仲淹纪念馆则采用宋代建筑风格,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称为忠烈庙,有“第一流人物”匾额和范仲淹塑像。纪念馆展示了范仲淹生平事迹,是了解和学习其崇高精神和先忧后乐思想的重要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范仲淹纪念馆仪门和享堂之间为庭院,中辟石驳方池,绕以石栏,跨水架单拱石桥。纪念馆景色优美,掩映于葱郁林木间,古朴典雅。馆内红枫银杏交相辉映,清幽雅致。远望山峦叠翠,近观碧水潺潺,与范仲淹崇高精神相映成辉,构成一幅美丽的人文自然画卷。在祠前建四柱三间三楼石坊,镌刻范公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范仲淹纪念馆后便往出口走去,路上有高义园牌坊,牌坊是清乾隆年间为表彰范仲淹高风亮节而建。牌坊高7米,宽3米,以石雕、木雕、泥塑为主要装饰,精美绝伦。由于我们还准备去虎丘,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天平山。回望这片古老的土地,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天平山的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一首无言的诗,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传递着先贤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们欣赏了绝美的天平山红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领悟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宝贵的财富,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虽然离别在即,但天平山的美丽与深邃,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愿这份感悟与收获,能伴随我们走过未来的每一个春夏秋冬,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