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忆姥姥:岁月里的坚韧与慈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姥姥离开我,已然 46个年头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容,却时常在我眼前清晰浮现,宛如昨日。在时光的滔滔长河中,姥姥的一生,恰似一幅波澜壮阔且饱含深情的宏伟画卷,每一笔每一划,都深深镌刻着苦难与坚韧,慈爱与温暖。她的故事,不单单是一部家族的壮丽史诗,更是那个动荡年代无数女性命运的真实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6 年正月十六日,姥姥降生于山东省蒙阴县岱崮乡十字涧村。她身高约一米七,小名叫公三女。那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小山村,四周山川环绕,质朴善良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然而,1898 年至 1900 年,蒙阴县遭遇了持续干旱的严峻考验。1898 年春与 1899 年春,均出现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旱灾。1899 年,虫灾更是肆虐横行,夏秋之际,虫灾几乎蔓延至整个沂州府地区,最终在 1900 年春天引发了严重的饥荒。这场如恶魔般的饥荒,无情地席卷而来,彻底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年仅 4 岁的姥姥,跟随全家 7 口人,大人用担子挑着弟弟妹妹和简陋的行李,毅然踏上了千里逃难的艰辛之路。查资料知道,那一年正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一路乞讨,一路艰难前行,要渡过黄河和翻越太行山,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来到了山西稷山县阳平村仁里巷。这段逃难的旅程,想必充满了无尽的恐惧与绝望,但在家人的悉心庇护下,年幼的姥姥顽强地挺了过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阳平村后,姥姥的生活并未就此迎来平静。1903年,在封建礼教盛行的大环境下,姥姥无奈开始缠足。缠足的痛苦如影随形,时刻折磨着她,可即便如此,也无法束缚住姥姥内心的坚韧与刚强。随着时光的缓缓流逝,姥姥逐渐长大成人。在随后的岁月里,姥姥见证着姐姐们陆续出嫁,日子在平淡中悄然流淌。1914年,18 岁的姥姥与约 20 岁的姥爷在本村喜结连理,正式开启了属于她的家庭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无情地捉弄姥姥。婚后,姥姥接连遭遇沉重打击,痛失三个孩子。尤其是第三个孩子,好不容易养育到八岁,却不幸夭折,那种锥心刺骨的痛楚,常人根本难以想象。但姥姥并未被打倒,她依然坚强地直面生活。起初,我对这些过往一无所知。后来,回忆起小时候曾随母亲和姥姥在清明时节去上坟,从食盒中拿出许多用面食精心制作的小动物,让我们小孩子在坟茔上滚来滚去。直到那时,我才猛然醒悟,那是姥姥对她失去的孩子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牵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 年,在河津养济院,姥姥收养了自幼遭人遗弃的母亲。那时,母亲的眼睛因长时间哭泣已患上疾病,可她却是整个养济院里哭声最为响亮的孩子。姥姥最终选择了母亲,她说这个孩子看着健康,定能为这个饱经苦难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母亲的到来,犹如一道温暖的曙光,让姥姥的生活有了全新的寄托。她将全部的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母亲身上,用面糊精心喂养母亲。姥姥给母亲起名叫玉珍,寓意比玉石还要珍贵;小名叫枣儿,希望母亲能似枣儿般香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 年(民国十八年)至 1930 年,稷山地区也爆发了严重的饥馑。听闻,当时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人们为了生存,只要是能嚼烂、能咽进肚里的东西,都被吃得一干二净。真不知姥姥她们是如何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 年,姥姥的父母带着弟弟公兰东返回山东老家。从此,姥姥与亲人天各一方,相隔千山万水。这份生离死别的痛苦,在姥姥心中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深深烙印。1938 年至 1945 年,日寇的铁蹄无情地踏入阳平,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伤痛。1942 年,日寇修筑 “惠民壕”,规定壕沟与北山之间不得有住房,姥姥及公爹公婆位于隔离壕北的房子被无情烧毁。姥姥从此失去了温暖的家园,只能无奈搬到壕南原马房的一间草厦居住。后来,姥姥曾给我讲述过日寇炮弹呼啸飞过的恐怖声音,以及跑反时枪子在脚下四处乱窜的惊险场景。在那动荡不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姥姥的生活愈发艰难困苦,但她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着,拼尽全力守护着自己的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 年,姥姥唯一的养女出嫁到吴嘱村,距离阳平村虽仅有十里路程。但在我看来,姥姥似乎不该将唯一的养女嫁得如此之远。尽管距离不算太过遥远,但对于姥姥而言,养女的离开,让她的心中凭空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牵挂。1950 年,我的父亲前往稷山县县城工作,母亲也随之而去。1959 年,母亲在县城生下我时,姥姥竟拖着一双小脚,从阳平村步行 30 里路,给母亲送来了一篮子她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鸡蛋。这样的往返,不知有多少次了。如今想来,都能深切感受到她老人家脚下的钻心疼痛,以及那内心深处坚定无比的爱女之情。1958 年,姥爷的离世,犹如晴天霹雳,让姥姥的世界瞬间崩塌。但她依然坚强地生活着,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的悲痛。</p><p class="ql-block">1962 年,父亲辞去公职,携家眷回到吴嘱村。表面上是响应国家号召,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母亲实在不想离姥姥太远。母亲对姥姥这份深厚的母女情,让姥姥倍感温暖。从母亲结婚到我哥 8 岁左右,主要是母亲往返于阳平村;从我哥 8 岁到我 8 岁(我俩相差 14 岁),则是以我哥为主往阳平村跑;我 8 岁以后,就主要由我去阳平村看望姥姥了。每次去看望姥姥,她都格开心,总会拿出自己攒下的好吃的招待我们。姥姥家的院子很大,大约有一亩左右。院子南头有一棵高大的桃树,也有几棵枣树,每年都会结出不少香甜的桃子和枣,我可没少品尝。姥姥每年都会种两季庄稼,小麦和玉米从不间断。她凭借着勤劳的双手,翻地、浇园、精心进行田间管理,几乎年年都能获得丰收。她种的几样蔬菜,还常常送给乡亲们品尝,尤其是她种的龙爪葱,更是远近闻名。记得有一年,或许是个特殊的纪念日吧。傍晚时分,姥姥让我从草厦门口到南头小房,点上了好多的灯(用小瓷盏倒入食油,再放入棉芯)。小灯点点,照亮了院子里的小路,显得十分明亮和神秘。当时我年纪小,并不明白姥姥的用意,只觉得好玩。现在回想起来,那或许是姥姥为失去的亲人举行的纪念仪式,是她在与亲人进行一种特殊的沟通与对话!每当逢年过节,姥姥都会前往东北面土地庙的路口,在地上用树枝认真地划上一个圈,在圈里虔诚地烧些纸,然后独自一人痛哭一场,嘴里还念念叨叨地说着什么,之后才转身返回。</p><p class="ql-block">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转眼间,姥姥已步入了晚年。1967 年,姥舅公兰东从山东千里迢迢来到稷山阳平村看望姐姐。那一刻,姥姥心中积压多年的思念之情,如决堤的洪水般汹涌澎湃地宣泄而出。多年未见的亲人,让姥姥再次感受到了久违的浓浓亲情。</p><p class="ql-block">1968 年,姥姥在做饭时,左腿不慎被柴火烧伤。随后,她从阳平村被接到吴嘱村治疗,在家人几个月的悉心照料下,最终痊愈。在养伤的日子里,家人无微不至的陪伴与关怀,让姥姥深深感受到了亲情的强大力量。1974 年左右,母亲与族亲经过商议,决定让本家叔伯弟弟乔天邦给姥爷继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9年11月24日</span>,姥姥走完了她 83 年的人生旅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姥姥亲了我一回,而我还未来得及尽孝,她老人家便离我而去,这成为了我终生难以释怀的遗憾!如今,每当回想起姥姥的一生,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与深深的怀念。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会了我们坚韧不拔、乐观向上与无私奉献的爱。虽然姥姥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坚韧与慈爱,将永远鲜活地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心中最为珍贵、永不磨灭的回忆。</p><p class="ql-block">姥姥的一生,是饱经苦难的一生,也是无比坚强的一生。她经历了逃荒的颠沛流离、战乱的残酷无情、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等诸多磨难,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坚韧不拔的品质。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她用自己无私的爱,温暖着每一个家人的心灵。姥姥虽已离去,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让我们永远铭记姥姥的教诲,珍惜眼前的亲人,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与温暖。</p><p class="ql-block">2014年,因修建呼北高速公路,需要将姥姥的坟茔,由去佛峪口路西迁至高速公路通向张家堡村的匝道空地处。那年,我正好有项目临时在侯马工作,我就和哥赶了过去,幸与姥姥的骨殖有了一次亲密接触,我们给姥姥准备了很多的冥币、冥金,足够姥姥、姥爷在地下享用,我默默地祝福他们,愿天堂不再有疾病灾难,愿天国的亲人们快乐健康!姥姥安息吧!姥姥千古!</p><p class="ql-block">姥姥年表:</p><p class="ql-block">1896年正月十六日姥姥出生在山东省蒙阴县岱崮乡十字涧村</p><p class="ql-block">姥爷乔林泉1891(估)—1958 享年67岁</p><p class="ql-block">1900年山东蒙阴发生饥荒,全家7口人千里逃难至稷山县阳平村,时年姥姥4岁。</p><p class="ql-block">1903年始姥姥开始缠足。</p><p class="ql-block">1910年姥姥的大姐出嫁到西段村王家补后。</p><p class="ql-block">1912年姥姥的二姐出嫁给阳平村仁里巷仁家补后。</p><p class="ql-block">1914年姥姥在本村与姥爷结婚,时年姥姥约18岁。姥爷结婚时约20岁。</p><p class="ql-block">1915年姥姥生第一个孩子没成。时年姥姥19岁。</p><p class="ql-block">1916年姥姥的四妹出嫁到河津僧楼村。</p><p class="ql-block">1917年姥姥生第二个孩子没成。时年姥姥21岁。</p><p class="ql-block">1919年姥姥生第三个生孩子养至1927年8岁夭折。时年姥姥23岁—31岁。</p><p class="ql-block">1929年在河津养济院收养母亲。时年姥姥33岁。母亲1926年生人,起名玉珍,小名枣儿,时年3岁。</p><p class="ql-block">1931年姥姥父母带弟弟公兰东返回山东老家。姥姥远离父母及弟弟千山万水,时年姥姥35岁。</p><p class="ql-block">1938年至1945日寇入侵阳平。时年姥姥42岁。</p><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寇修筑"惠民壕”毁民壕时,将姥姥的房子及其公爹公婆的房子烧毁。时年姥姥46岁。姥姥从此失去家园后,搬到原马房草厦居住。</p><p class="ql-block">1944年姥姥养女出嫁吴嘱村,距离姥姥阳平村十里路程,唯一的养女远离姥姥。时年姥姥48岁。</p><p class="ql-block">1945年姥姥的大外甥出生。</p><p class="ql-block">1950年父亲到稷山县县城工作,母亲随父亲到县城居住,距姥姥30里地,时年姥姥54岁。</p><p class="ql-block">1958 年姥爷去世。时年姥姥62岁。</p><p class="ql-block">1962年父亲辞去公职,携家眷回到吴嘱村。母亲距姥姥10里地,时年姥姥66岁。</p><p class="ql-block">1959年姥姥的小外甥出生。</p><p class="ql-block">1967年姥舅公兰东从山东来到稷山阳平村看望姐姐。时年姥姥71岁。</p><p class="ql-block">1968年姥姥做饭时左腿被柴火烧伤,从阳平接到吴嘱村治疗,几个月后痊愈。</p><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24日年姥姥去世,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以上时间只是大概时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