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日,莘原访古公众号上发表的《司马迁原是合阳人》一文,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主要讲述了朝邑人韩邦奇撰写的《郃阳县王侯增修城学记》中提及司马迁一事。在此,我想分享自己查阅资料后的一些见解,以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司马迁的籍贯在历史上早有定论,本不应存在争议。然而,自2024年起,抖音、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上却争论得热火朝天,韩城人与河津人甚至有了人身攻击的倾向。百度词条显示,司马迁是西汉夏阳人,括号内注释为今韩城市南。我认为,这一表述较为准确,若简单说司马迁就是韩城人,反而不够严谨。对于历史人物籍贯的认定,应当站在其所处的时代角度,不能以现代人的认知来界定。司马迁籍贯之所以存在争议,是因为他所在的夏阳县已消失,而司马迁祠所在位置如今属于韩城市的行政区域,司马迁成为韩城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城因此被誉为“文史之乡”。在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还没有韩城这个地名,韩城是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从合阳县分出部分土地,以古韩国之名命名的,其行政区域涵盖了夏阳县、皮氏县和今黄龙县的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明确夏阳与韩城的关系,夏阳能否等同于韩城?夏阳县究竟在何处?它又与合阳有何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阳县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夏阳这一地名历史源远流长,西周初期是韩侯的封国。春秋文公十年,晋人攻打秦国,夺取少梁。元燮在给北魏宣武帝的奏书《请移华州治表》中记载:谨惟州治李润堡,虽是少梁旧地,晋、芮锡壤,然胡夷内附,遂为戎落。由此可知,李润堡在古时是少梁旧地,也是曾经分封给晋国和芮国的土地。《史记》记载,“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交道元里村),斩首七千取少梁”,这表明战国初期,澄城及周边各县都在少梁城的势力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史记》记载,魏文侯六年在少梁筑城,秦惠文王八年,魏国献出河西之地。秦惠文王十一年,改少梁名为夏阳。《汉书地理志》记载:夏阳县即故少梁。西汉高祖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董翳为翟王,管辖陕西北部地区,夏阳归其所属。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将内史郡的一部分划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左内史改名为左冯翊,夏阳属之。新莽时期,将夏阳改为冀亭,隶属于列尉大夫治所。东汉时期,光武中兴,国都东迁,冀亭又恢复为夏阳之名,仍属左冯翊。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56)废郃阳,并入夏阳。明帝永平二年(59)恢复郃阳县 并汜爱(王莽置县,今澄城县)入郃阳。三国时期,魏国雄踞中原,夏阳属魏雍州冯翊郡,晋朝依旧如此。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上郡治所从肤施(今延安)迁至夏阳,以躲避羌乱。永和七年(351年),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夏阳归其统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阳属华州华山郡。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隶属于同州武乡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从合阳分出部分土地重新设县,以古韩国之名改名为韩城,属冯翊郡。唐乾元元年(758),将韩城改为夏阳,隶属于河中府。天成二年(905)改名为韩原县。后唐天成元年(926)又恢复为韩城之名。唐武德三年(620),从合阳东部析置河西县,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又割合阳、韩城二县设置西韩州,取古韩国之名,因河东有韩州,所以在此加“西”字。唐贞观八年(634),废除西韩州,将所属县划归同州,乾元三年(760)改河西县为夏阳县。宋熙宁三年(1070),将夏阳县撤销为镇,并入合阳县。</p><p class="ql-block"> 由史料可知,夏阳县并非一处城池。春秋战国时期夏阳城可能在合阳境内,但具体位置不能确定,秦汉时期夏阳故城在韩城县南二十里,唐夏阳废县城在合阳县东四十里。两城相距约四十里,应当都属于夏阳县旧地。《宋史》卷六十一记载:咸平四年(1001年)七月,同州洿谷水泛滥,淹没夏阳县,数十人溺亡。洿谷水在廉庄崖下,是由地下水渗出形成的灵湫,往南十里左右便是朝邑县境,这也说明夏阳县南部与朝邑接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阳县治城在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九年《韩城县志·卷一·山》记载:《诗经·大雅》中提到“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春秋公羊传》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谷梁传》记载“梁山崩”;《左氏传》亦有“梁山崩”的记载;《尔雅》记载“梁山晋望也”,郭璞注释为梁山临河上;《汉书·地理志》《禹贡》都表明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夏阳县有梁山;《魏土地记》称梁山在夏阳县西北;《水经注》记载“河水又南迳梁山原东。原自山东南出至河,晋之望也。在冯翊夏阳之西北,临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候以问伯宗,即是处也”;《晋书·地理志》记载梁山在夏阳县西北。由此可见,夏阳县治城应当在今合阳境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目前的地缘关系来看,韩城与合阳互为邻邦,虽然夏阳县已不复存在,但它与韩城、合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合阳与夏阳屡分屡合,或并置,或同属合阳,或同属夏阳。隋代之前并没有韩城名称,所以历史上不存在“合阳并入韩城”的说法。只是在1958年12月,合阳并入韩城,1961年又分出。据宋代张鑑所作《光济寺碑记》记载:夏阳,古西河之野,当潼关之北,自汉迄唐至于宋,世为冯翊属邑,分陕而西,金城千里,号为塞地,占天下上游,其形势胜,前響蒲坂之都会,背恃龙门之峭绝,大河派其左,梁山腋其右,地灵人异,为有莘氏建都之址,子夏明道之方,文母始生之旧里也。嘉靖三十年(1551),朝邑名儒、翰林院国史修撰、经筵讲官苑洛韩邦奇撰写的《郃阳县王侯增修城学记》中有“郃阳,古人材区也,自周卜子夏、汉司马迁之下,代不乏人”之句,明确指出司马迁是合阳人。据《陕西通志》记述:星野虽出郃阳人司马迁所著《天官书》,本巫咸之意而作。《陕西通志》属于省级地方志书,由明朝陕西巡抚赵廷瑞修,陕西三原籍著名学者马理、高陵籍著名学者吕柟主持编纂,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完成。《合阳县志》记载:明初有四十七里,明末清初为四十四里,包含芝川在内的三里籍军民被划分入韩城境。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祠所处区域一定时期属于夏阳县,一定时期是合阳县,今天属于韩城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阳县的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知的夏阳县文物有两件:一是夏阳扶荔宫砖雕,二是夏阳邦工鼎青铜器。扶荔宫砖雕于1960年在陕西省韩城县西汉扶荔宫遗址出土,距离司马迁墓很近,砖上刻有“夏阳扶荔宫合壁与天地无极”的字样。扶荔宫是汉武帝的避暑名宫之一,此砖经考证为宫内遗物。夏阳邦工鼎于1978年在合阳灵井村西北出土,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属于战国时代的铜鼎,通高19.5厘米,腹径21厘米,重3200克。鼎身上除了有“邦工”“夏阳”的字样外,还用大篆体錾刻着鼎的重量和容量:“容一斗半斗,重十一斤”。夏阳邦工鼎是一件礼器,它的两耳为附耳,三足为兽蹄状足,有盖,盖上饰有三个环状形钮,腹中部饰凸弦纹一道。它为研究古夏阳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佐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如今是合阳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出土文物扶荔宫砖雕和夏阳邦工鼎可以证明,韩城、合阳均隶属于战国 - 秦汉时期的夏阳区域。不同的是,扶荔宫砖雕能说明韩城属于夏阳范围,而夏阳邦工鼎更能表明夏阳治城在合阳的可能性较大。秦国灭掉梁国后改为少梁,后来又将少梁改为夏阳,这一脉络清晰,基本一脉相承,秦国之后才有夏阳建制的拆分调整。据有关史料推断:如今韩城的夏阳故城,很可能是战国后期在长达三百年的秦晋之战、秦魏之战过程中,区域发展中心建制拆分与调整,向北迁移到今韩城市南的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早期夏阳、少梁、梁均在合阳的可能性判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敬仰史圣司马迁,更应学习他尊重历史、尊重史实、敬畏历史、追求真理以及对人性深刻理解的精神。我们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不断探索历史的真相与人性的深度,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p>